超越进口,45家在建,中国威士忌离大流行还有多久?

想你酒 2024-09-09 15:34:41

9月5日至7日,2024首届(CIWDC)中国国际威士忌发展大会举行,中外品牌对话、技术交流和厂商共论市场,这是行业首次以如此高规格举行的会议。

三天时间,近50位嘉宾谈规模、技术、历史、产区、案例、本土化、市场化,有关威士忌的问题说了个遍。知酒君一边记录一边整理,发现即便嘉宾来自企业、商协会、不同国家和媒体,对中国威士忌都谈到了诸多重合的观点。这些重合的观点,是对中国威士忌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高度共识,对行业至关重要。会议今天结束,我们决定整理嘉宾的关键思考,第一时间呈现给大家。

威士忌确实火了,

但规模会有多大是个问题

威士忌火起来了,是这两年从业者和媒体普遍的感受。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威士忌专业委员会的数据,2023年国内威士忌市场规模55亿元,较10年前增长达4.2倍,较上年增长10%。但这个数据背后也有两个需要追问的问题,一是增长不假,但威士忌依然是一个小品类;二是对于有着万亿消费的中国市场来说,威士忌当前10%左右的增长率并不算快。根据这些数据推算,威士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不能就此低估威士忌的潜力,因为属于威士忌的消费趋势和产业趋势已经来临。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原主任、党组书记、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纪正昆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威士忌在中国市场表现优异,正逐渐成为酒类消费的新宠,近五年内基本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具体来看,保乐力加、帝亚吉欧等国际烈酒巨头从贸易到威士忌本土化产业投资布局,带动了以中国名酒企业为代表的威士忌本土酿造的迅猛发展。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兼威士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何勇称,中国的威士忌产业已经从上游的生产和下游的市场构建起相对完整的链条,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中国酒业进入调整期,充分市场化的产业,消费升级和需求变化,必然会产生分化,新兴的酒类得到机会。”何勇进一步介绍到,威士忌进入了风口期,从消费到产业都火热,名酒品牌在涉足威士忌领域。 何勇以新增量来形容威士忌的增长,据他观察,年轻一代消费者对威士忌有着较高的接受度和喜爱,国产威士忌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知酒君在与现场嘉宾互动中了解到,越来越多产区和品牌在中国市场流行起来,对当前威士忌消费热至关重要。如既有芝华士、蓝方、山崎、麦卡伦流行品牌,也有苏威、日威、单一麦芽、黑麦威士忌等被老饕们津津乐道,还有来自爱尔兰、法国、北欧、以色列的小众威士忌产品。对整个中国酒类市场而言,威士忌进入个体消费时代才刚刚开始。

国产威士忌投资热,什么才是本土化?三天会议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是中国威士忌的发展,其中关键词是关于本土化的讨论。何勇在接受知酒采访时透露,威士忌确实是一个舶来品,国内的酒史研究未发现有相关痕迹和证据。但这并不是当前才出现的,上世纪20年代,中国有过威士忌建厂的小高峰。《威士忌工艺学》主编孙方勋则将这个历史拉得更长,早在清朝国内就有威士忌生产和饮用,但真正的小繁荣期确实出现在1920年左右。对于中国酒业而言,威士忌有着高端产品属性,是不容错过的投资机遇,因此近年来既有国际烈酒集团在中国落地生产,也有郎酒、洋河、百润等本地酒企大手笔打造威士忌项目。 当前的威士忌进入发展速度快、市场热度高的产业阶段。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有45家酒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其中投产项目26个,试运营1个,在建项目10个,待建项目8个。产能急升背后是投资者对威士忌的坚定看好。纪正昆对此讲到,中国威士忌产业从一个跟跑者,正在努力与国外威士忌并跑乃至领跑迈进。借鉴中国葡萄酒的发展经验,和国外品牌拼传统似乎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如何构建国产威士忌的品质特色和标准,成为这次会议的主要讨论方向。“进口威士忌当下还是日本和欧洲为主,未来更多产区还会进来。国内建厂技术水平还不够,如何应对挑战?”这是何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露的担忧,在他看来,如何定义产区、工艺标准、地理标志,进行品质方面的证明,都需要构建本土化的表达。 什么才是本土化?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党委书记、总经理郭新光首先破题,他强调,“不是在中国生产威士忌,就是本土化。”已经完成产品上市的叠川,是保乐力加在中国本土化的第一款产品,采用中国东北橡木桶进行陈酿,打造更淡雅爽净的口感,以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口感。 大芹威士忌创始人吴松柏提醒大家,不必纠结过多,他认为在中国生产就是本土化,但涉及到原料、工艺和设备,“相信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很强,能够进行超越和创新,我们不要模仿,要依照风土做出特色。”吉斯波尔品牌 创始人孙杰表示,此前走过弯路,一味模仿没有前途,真正做品牌需要立足本土优势,打造有特色的产品。“只有根植于本土审美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形成本土的消费文化。”何勇对威士忌本土化提出,本土与世界的有机融合发展的策略,围绕本土化,中酒协正抓紧推动中国威士忌的产区认证、产品标准、品饮方式、赛事评价、人才体系等工作。

谈挑战为时过早?

中国威士忌如何自洽

虽然中国威士忌总产能超过进口量,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但不能忽视现实,中国当前尚未有一个成熟的国产威士忌品牌和产品出现,差距很明显。钰之锦威士忌创始人仲崇沪在对话环节,面对主持人“国产威士忌的挑战”问题时,他直言现在谈挑战还为时过早,“中国威士忌酿造缺的是工匠精神,缺的是气质,我们第一步要坚定做好品质。”这是理性判断,也是一种谦虚,因为中国威士忌与全球实则没有那么大差距。高朗威士忌创始人高开朗从12年建厂经历也谈到无需过度担忧,“中国威士忌 和国际烈酒比没有差距百年,技术都可以用,真实的挑战很小。”以高朗威士忌发展经验看,发现中国消费者比较喜欢斯佩塞和日本威士忌风格,因此选定了清新甜美的风格,做迎合中国口味的威士忌,“中国威士忌在全球走一圈回来,再把产品走向全世界。”近期在国际比赛中夺得6个金奖的高朗威士忌,对中国威士忌充满信心。也有企业从一起步就锚定了全球,对标世界一流打造世界级品牌的郎酒的计划,让行业看到中国威士忌的全球野望。 郎酒股份副总经理、峨眉山高桥威士忌酒业董事长刘杨称,郎酒希望成为在全球享有盛誉的品牌,单靠当前的品类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威士忌是全球共同认可的烈酒,高桥威士忌讲丰富产品阵容和国际接轨。”当前,郎酒正在打造峨眉山高桥威士忌酒庄,整体产能设计量为1万吨原酒,建设一步到位。未来将沿用郎酒庄园经验,借助庄园每天开一场品鉴会,形成消费培育道场。相较于技术和人才,橡木桶和麦芽等原材料紧缺,可能会是中国威士忌产业最大的难题。有企业表示,中国威士忌对橡木桶需求急升,价格正在飙升,“去美国买林子”成为现场嘉宾开出的玩笑。

中国威士忌产区,

会有世界级吗?

当前中国的威士忌已经拥有浙江、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内蒙古、台湾等多个活跃的产区,这是国产威士忌质变的重要前提。这也是中国酒业协会对国产威士忌的发展规划,何勇表示,产区已经成为酒类最为关键的品质表达方式,中酒协正在推动产区和地理标志认证等方面工作。在当前的国内威士忌产区中,拥有最多企业或产能的地方是千岛湖和峨眉山。千岛湖威士忌创始人徐昊表示,为做威士忌看了很多地方,考查过云南等地,但最终被淳安千岛湖的一湖绿水吸引。与此同时,淳安县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做到了拿地即开工,背后是政府和园区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此,千岛湖产区已有4家落地建设,2家即将签约,3家正在深入交流。未来设计产能高达3万吨。峨眉山则吸引了国际巨头保乐力加和白酒巨头郎酒,中外名酒相继在这里建造威士忌酒厂,是看到了这里的风土优势。保乐力加叠川公司技术总监杨涛表示,保乐力加相信未来在中国,发现中国没有成型和成熟的威士忌品牌,有着可能性和机会,在峨眉山建造了威士忌酒厂。“保乐力加在苏格兰和爱尔兰有着运营百年的品牌和酒厂,这些经验和技术带入中国,结合中国风土一定能生产世界级水平的威士忌。”杨涛认为,峨眉山是世界最好的威士忌产区,是中国的斯佩塞(全球出名的威士忌产区)。知酒君认为,中国威士忌产区的建设是本土化的根本,如果过能够形成如苏格兰斯佩塞等世界产区,中国威士忌产业的目的才算达成。

面对行业竞争,威士忌没有焦虑?威士忌向上发展和扩容是基本事实,国产威士忌产能全部兑现,显然意味着竞争会立马出现,竞争必然内卷,内卷造成焦虑。不过,高开朗提出了最大担忧,中国威士忌不能走上葡萄酒和精酿葡萄酒老路,大军袭来,内卷加剧。对此,帝亚吉殴参会代表表示认同,公司未来上市的本土威士忌定位为高端产品。何勇也谈到了相关话题,在他看来产能爆发是一个“筛选”过程,也是好品牌和好产品出现的过程。但这不是经营威士忌经销商当前关心的话题,在他们看来,当前最主要的工作仍然是市场培育。1919营销总裁郑广先表示,1919线下门店每年能卖掉60万只威士忌,上海、北京市场的门店卖得最好,“如果苏威和日威货源充足,销量会进一步提升。”从销售渠道看,1919总结出来的场景主要有三类,威士忌销售最好的渠道是电商、即时零售和新零售。“其实威士忌在酒吧已经流行了二三十年,年轻人对各类威士忌的接受度增加,整体往上走的状态。”上海万来喜贸易公司创始人黄刚判断,虽然这几年生意不好做,但威士忌是向上的,“这几年数不清的各种国家的威士忌进入市场,发展特别快。”郑广先也有类似感受,1919不仅是三大洋酒品牌的代理商,也聚集了多个白牌,“我从1楼展示区走到3楼,很多产品都在1919售卖。”但就大家比较关心的威士忌高端化问题,黄刚和郑广先表示,当前威士忌消费市场才刚刚起步,依然以性价比为主。郑广先特别强调高端化场景还未出现,只有未来市场到了一定程度后,产品才会向更价值的场景去拓展。中免公司商品部副总经理熊延忠称,威士忌消费者有着强烈的平权需求,因此产品必须拉近与消费者距离。基于不同的消费群体,中免的产品布局从200元左右的性价比产品到5万以上的“大酒”,均有涉及。深圳麦特商贸董事长王宏泉提议酒厂放大眼界,“不要盯着55亿的市场,不要聚焦高年份产品,要放在烈酒、啤酒的酒精市场。”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