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要素产业链值得重视

全产业 2024-10-28 02:42:35
第一部分:数字经济概述1.1 数字经济的定义和内涵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它涵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数字产业化是指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产业数字化则指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变革,通过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1.2 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数字经济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演进而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开始商业化应用,标志着数字经济的起步;21世纪初,以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应用创新不断涌现,推动数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近年来,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数字经济进入深化拓展期。

从全球看,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达47.6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45.9%。美国、中国是数字经济的引领者,2022年美国数字经济规模达17.8万亿美元,占GDP比重53.6%;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7.1万亿美元,占GDP比重39.8%。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数字化转型也在提速,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均超35%。

我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规模达45.5万亿元,占GDP比重39.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催生了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领军企业。"东数西算"工程加速实施,国家枢纽节点和骨干网络进一步完善。同时,数字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陆续出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平台经济反垄断指南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1.3 数字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影响和变革

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多个环节重塑传统经济形态,并催生出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第二部分:数据——数字经济的石油2.1 数据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被形象地比作"21世纪的石油"。广义的数据泛指一切客观事物的数字化表示,包括文本、图片、音视频、传感器数据等各类信息,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存储和处理。狭义的数据特指经过采集、清洗、加工,能用于分析挖掘的信息资源。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海量、多源、异构、时变的数据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2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爆发式增长

进入21世纪,特别是智能手机、物联网设备的广泛普及,让数据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据IDC预测,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为47ZB(1ZB=1万亿GB),到2025年将突破163ZB。

2.3 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和管理

高质量的数据是大数据应用的前提,涉及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采集是数据管理的起点,需要全面采集和获取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对内,要采集企业各业务系统、各环节产生的数据;对外,要利用爬虫技术采集互联网开放数据,利用传感器、物联网采集实时数据,并且通过数据交易获取第三方数据。采集数据要兼顾广度、深度和准确性,并对采集行为进行必要的合规审查。

数据存储是为数据的管理和应用奠定基础。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在海量数据场景下,面临扩展性差、查询分析效率低等问题。大数据时代,分布式存储、NoSQL数据库、数据湖等新型数据存储架构不断涌现。分布式文件系统如HDFS能够提供高吞吐量的数据访问能力;NoSQL数据库摆脱了关系型数据库的约束,支持灵活的数据模型和弱事务特性;数据湖通过对源数据的无序存储,在成本和性能间达成了平衡。混合架构逐渐成为主流,即面向结构化数据采用关系型数据库,面向海量数据采用HDFS等分布式存储,面向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采用NoSQL数据库。

数据清洗是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往往存在不一致、重复、缺失、异常等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处理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常见的数据清洗方法包括异常值检测、重复值处理、缺失值填充,以及数据格式转换、数据脱敏等。数据清洗可以借助Kettle、Informatica等ETL工具实现工作流式处理,将多源异构数据转换为标准化、关联化的数据,为后续分析挖掘打下基础。

数据管理则贯穿采集、存储、处理、应用的始终。元数据管理通过主数据、数据血缘、数据字典等,对数据资产进行统一编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通过DQC工具,对关键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进行持续监测和改进;主数据管理通过MDM平台,实现关键业务实体数据的统一视图和集中管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通过脱敏、加密、访问控制、审计等手段,确保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合规。建立人人都是数据的使用者和贡献者的数据文化,通过可视化、数据服务等赋能业务人员,是数据管理向数据治理升级的重要方向。

2.4 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是发现数据价值的关键手段。数据挖掘强调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隐含的、事先未知但又有价值的信息,主要涉及分类、聚类、关联、预测等任务。

2.5 数据可视化和数据应用案例

数据可视化是数据分析不可缺少的部分。可视化通过图形化手段,将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模式和规律直观呈现,帮助人们快速理解数据背后的洞察。可视化需要遵循准确性、清晰性、美观性、创新性等原则,运用色彩、布局、交互等设计元素,提升数据展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数据分析已成为各行各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利器,催生出大量应用案例:

(1)零售行业:沃尔玛利用销售数据进行商品关联分析,优化货架陈列,实现精准营销;亚马逊利用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个性化推荐,提高转化率和客单价。

(2)金融行业:花旗银行通过信用卡交易数据分析客户价值,开展差异化服务;京东金融利用大数据构建银行风控模型,显著提升风险识别能力。

(3)制造行业:通用电气利用设备联网数据进行预测性维护,减少非计划性停机时间;格力电器利用生产数据优化车间调度,提高生产效率和良品率。

(4)交通行业:滴滴利用海量出行数据进行实时调度,缓解打车难;航联科技利用机票销售数据预测客流量,优化机票价格和航线网络。

(5)医疗行业:华大基因利用基因测序数据开展精准医疗,支撑个性化诊疗;平安好医生利用患者病历数据进行辅助诊断,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率。

2.6 数据资产化和数据要素市场

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地参与价值创造、价值交换和价值分配,数据资产化成为必然趋势。数据资产是指数据在应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财产价值,能够给数据拥有者带来持续的收益。数据资产化就是将数据转化为可确权、可计量、可流通的资产的过程。

2.7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数据主权

数据是关系国家安全、企业发展、个人隐私的战略性资源。随着数据规模快速膨胀,跨境数据流动日益频繁,数据泄露、数据滥用等安全事件也频发,数据安全成为各国的重大议题。我国高度重视数据安全保护,陆续出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为维护数据主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数据安全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底线,贯穿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销毁等各个环节。

第三部分:算法——数字经济的引擎3.1 算法的概念、分类和发展历程

算法是解决特定问题确切而完整的计算过程,是数字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力。

3.2 机器学习算法: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其本质是通过算法让计算机系统从数据中自主学习,不断改进和优化模型,提高对未知数据的预测能力。根据训练数据是否带有标签,机器学习主要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

3.4 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

自然语言处理(NLP)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方向之一。它研究计算机系统如何有效地理解、生成和处理人类语言,赋予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的能力。NLP涉及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多个学科,是人机交互的重要桥梁。传统的NLP技术主要包括分词、词性标注、句法分析、语义分析等。这些任务大多基于人工构建的词典、规则,难以应对口语化、不规范的网络语言。

3.5 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

计算机视觉是人工智能的另一个核心领域。它研究如何让计算机"看懂"图像和视频,获取图像语义信息,理解场景中的对象、事件和行为。模式识别则是从数据中自动分析模式的研究领域,涵盖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理论方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的感知基础。

3.6 推荐系统和用户画像

推荐系统是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它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兴趣偏好,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自动为其推荐感兴趣的信息和服务,从海量信息中精准匹配用户需求,成为电商、社交、资讯等互联网应用的标配。从协同过滤到基于内容过滤再到组合推荐,推荐系统经历了三代技术演进,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

3.7 区块链和智能合约

区块链被誉为继大型机、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浪潮。它通过密码学原理,在无需中心化控制的前提下,实现网络节点的协调与一致,确保数据的可信流通和价值传递,为数字经济提供了新的信任基础设施。区块链采用链式区块结构,每个区块包含多笔交易数据、时间戳和前一区块的哈希值,从而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了数据的不可篡改。区块链网络采用P2P网络拓扑,网络中每个节点都拥有完整的数据拷贝,互为备份,无需中心服务器。区块链使用共识机制如PoW、PoS实现全网共识,保证了数据在无中心化网络中的一致性。这些特点让区块链成为价值互联网的基石。

3.8 算法的应用场景和案例分析

算法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引擎,其应用领域广泛、应用场景丰富,几乎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从数字政府到智慧城市,处处可见算法的身影。

3.9 算法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探索

算法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框架、新应用不断涌现,总体呈现以下趋势:一是算法从浅层模型走向深层模型,让智能系统突破人类设计的局限,实现端到端学习;二是算法从单一模态走向多模态融合,让智能系统更全面地理解视听觉信息,回答"是什么"和"在哪里"的问题;三是算法从单一任务走向多任务协同,让智能系统具备更强大的常识推理和迁移学习能力;四是算法从数据驱动走向知识引导,让智能系统告别从零学习,积累可复用的结构化知识;五是算法从封闭训练走向开放进化,让智能系统像人类一样持续学习、持续成长。总之,未来的算法将更加复杂、更加自主、更加普适,不断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迈进。

3.10 算法伦理和算法审计

随着人工智能走向深入应用,其潜在风险日益凸显,引发社会各界对算法伦理的广泛关注。算法伦理是指在人工智能的设计、开发、部署和使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其核心是如何确保人工智能造福人类,防范智能系统的失控和滥用。

第四部分:算力——数字经济的基石4.1 算力的内涵和评估指标

算力是支撑数字经济算法模型训练和应用的计算能力,是继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战略资源。从广义看,算力是数字化时代的算术运算能力,包括CPU、GPU、FPGA、ASIC等处理器的运算速度,也包括内存、存储、网络等信息处理单元的性能指标;从狭义看,算力主要指芯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浮点运算次数,是衡量计算机系统进行科学计算的重要指标。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算力的要求也从单一浮点峰值性能,逐步走向内存访问带宽、互联带宽、能效比等多维度综合评价。

4.2 CPU、GPU与云计算

CPU和GPU是支撑通用计算和智能计算的核心芯片。CPU即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运算和控制核心。传统CPU采用冯·诺依曼架构,通过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等部件协同工作,擅长逻辑控制和串行处理,在通用计算任务上具有灵活高效的特点。从1971年英特尔推出首款商用微处理器4004,到1993年奔腾问世,再到2017年推出24核至强可扩展处理器,CPU经历了指令集扩展、多核化、片上系统等一系列重大变革,成为IT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

4.3 超级计算机和量子计算

超级计算机是算力的集大成者,通过海量CPU并行计算,在气候预测、生物制药、材料模拟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科学工程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追溯超算发展史,从1964年CDC 6600问世,到1976年Cray-1诞生,再到上世纪90年代"地球模拟器"登顶,超算性能经历了百万亿次、千万亿次、万万亿次的跃迁。进入新世纪,中国超算异军突起,从2010年"天河一号"登顶TOP500,到2013年"天河二号"蝉联冠军,再到2016年"神威·太湖之光"以93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的峰值性能刷新纪录,标志着中国超算跃居世界第一梯队。"天河三号"、"神威·exascale"等E级超算的研发也在加速推进,有望继续引领超算的发展潮流。

4.4 边缘计算和雾计算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数据正从中心向边缘大规模迁移。Gartner预测,到2025年,超过75%的数据将在边缘侧产生和处理。边缘计算应运而生,其理念是将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下沉部署到靠近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就近提供智能化服务。通过数据本地化处理,边缘计算在时延、带宽、隐私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一是就近感知和处理,毫秒级时延满足实时性需求;二是减少数据中心传输,节省网络带宽成本;三是数据在本地存储分析,保护隐私安全;四是分散化自治管理,具备故障隔离和自愈能力。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城市等是边缘计算的典型应用场景。

4.5芯片技术和架构创新

芯片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石,是国之重器。从最早的分立元件,到中小规模、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功能不断丰富,推动信息社会加速迈向智能时代。然而,随着摩尔定律效应递减,传统的平面工艺、冯·诺依曼架构遇到瓶颈,芯片性能和功耗的改善空间日益有限。亟需从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新架构等方面系统突破,开辟芯片创新发展的新赛道。

4.6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可现场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

ASIC和FPGA是两类重要的非通用芯片。不同于CPU、GPU等通用处理器,ASIC和FPGA面向特定应用场景,可根据任务特点进行灵活定制,在性能、功耗、成本等方面展现独特优势。

4.7异构计算和类脑计算

异构计算将不同指令集、不同体系结构的处理器集成在单个计算平台,发挥各自的特长,实现"1+1>2"的综合性能提升。相比传统的CPU同构架构,异构计算通过硬件加速、软件卸载等方式,可显著提升系统能效。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应用的崛起,对算力提出了性价比、实时性、灵活性的差异化需求,传统单一架构的通用芯片已难以适应,异构融合大势所趋。

4.8神经拟态和存内计算

冯·诺依曼架构采用存储和计算分离的设计,容易导致频繁的数据移动和巨大的能耗开销。随着数据量爆炸式增长和计算复杂度指数级上升,存储墙和功耗墙问题日益突出,亟需突破冯·诺依曼瓶颈,探索全新的计算模式。神经拟态计算和存内计算应运而生,有望在后摩尔时代开创性能和能效的新境界。

4.9算力的应用场景和产业图谱

算力是数字经济的核心支撑。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演进,呈现出硬件异构、软件云化、应用智能、服务化的趋势,从科学计算、商业计算,到消费计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推动产业加速向智能化、融合化升级。

4.10算力产业的发展瓶颈和破局之道

尽管我国算力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跻身世界第一梯队,但产业生态仍不成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亟需补齐关键领域短板,打造自立自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我国算力产业面临五大挑战:

一是高端芯片"卡脖子"。制程工艺受制于光刻机,EDA工具对国外依赖度高,高端通用芯片大量依赖进口,核心专利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供给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二是软硬件适配不足。国产芯片与主流开源框架、操作系统的兼容适配仍有差距,生态构建尚待完善,影响了国产替代进程。三是算力基础设施总体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算力规模仍有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高性能计算、智能计算基础设施亟需加快布局。四是核心算法对外依存度高。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AI框架等基础软件领域,国外厂商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存在技术封锁和断供风险。五是行业应用深度不够。算力下沉和智能化改造有待深化,中小企业对算力的可获得性不足,行业算法模型构建尚不成熟,影响了算力价值释放。

结语:数字经济的未来展望

数字经济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创新版图、重构全球经济结构。纵观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5G商用步伐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加速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智能制造、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新应用新场景不断拓展。2022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7.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超45%。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力量。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