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匡胤到赵昚:一个关于“主动退休”的帝王故事

荔枝聊过去 2024-12-17 09:32:48

夜色深沉,宋开宝九年的某个夜晚,赵匡胤——年迈的宋太祖,病重得几乎难以支撑身体,召见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

有人说,原本赵匡胤打算召见的是秦王赵德芳,但被老二赵光义“截胡”了,反正这一场兄弟之间的私密对话,也没人知道究竟说了些什么。

可这番谈话之后,赵匡胤不久就去世了。随之而来的,是赵光义快速掌控朝廷,借着兄长和兄长的儿子们都还在的机会,轻松登上了大宝,宋朝的皇位,也就顺理成章地落入了赵光义这一脉。

时光流转,转眼到了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当时的宋高宗赵构(大家不太愿意叫他高宗,毕竟他继位后,做得有点“匆忙”)竟然以“倦勤”为由,把皇位传给了太子赵昚。

赵昚是赵构的养子,更重要的是,他也是赵匡胤的后代。自此,宋朝的皇位,时隔了180多年后,终于又回到了赵匡胤这一脉。

说到这,咱们得思考一下:一个已经活到81岁的皇帝,怎么就突然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皇位交出去呢?你以为他是“良心发现”了,准备为国家着想,退位让贤?不,赵构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自己。

说到赵构的家庭状况,真是个喜剧。他虽然当上了皇帝,可老天似乎忘了给他安排个“皇子”。

赵构尝试过多次“造人”,但最初他生的全是女儿,尤其是在靖康之乱时,金兵北上,所有的女儿都被带走了。这个打击不小,没办法,他只能“加速”生儿子,甚至做得太急,某次造娃时,乱兵突然杀来,吓得潘贤妃腿软,结果一病不起,从此“生育功能”彻底丧失。

这时候,赵构最有用的备选方案,就是收养宗室子弟。可是你猜怎么着,赵构居然没选择跟自己关系近的亲王,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赵匡胤的后代。

你得明白,赵构刚刚坐上帝位时,可并不是按照正统继承的规则上位的。要不是因为一场“好人有好报”的乱世风波,他也许根本轮不到当皇帝。

所以,赵构一方面要面对金国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太宗一脉的宗室有机会“翻盘”。毕竟,没人知道什么时候会冒出个“濮议之争”,搞不好就是另一场宫廷风波。

于是,他把继位的选择投向了赵匡胤的一脉——赵光义这一脉,那些人早已不起眼,根本不可能对他构成威胁。

再说,赵构在南宋建立后,时常感到金国的威胁犹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每当战事一有风吹草动,他就不禁心生恐惧。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大军压境,金主完颜亮气吞山河,四路进攻宋朝。赵构一看情况不妙,赶紧准备“跑路”。可是,大臣们却死活拦住了他,甚至要求他亲自出征。

这场战役虽然宋朝最终胜利,但赵构的内心,却如同进退维谷的棋局,始终无法放松。于是,他想到了一条“高招”——干脆把皇位这个烫手山芋推给自己的继子赵昚吧。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赵昚是个称职的继承人——聪明、能干、又孝顺;第二,赵构可能觉得如果自己再坐几年,万一金兵再次南下,他的安全问题就很难保证了。把皇位交给赵昚,不仅能保证自己的安全,还能让他在后宫安享晚年,甚至能让这个聪明的继子维持朝政的稳定。

至于赵构的做法,虽然不少历史学家对他“杀功臣”“向金称臣”之类的行为很有意见,但赵构巧妙地利用自己的“退位”来挽回名声。在当时,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皇帝是否有心为国”,赵构通过让位,成功塑造了一个“舍权图国”的形象,至少让自己在历史的长河里有了一个不那么丑的记号。

当然,赵构并不是说就此完全放下权力,他仍然在幕后继续施加影响力,帮助赵昚管理朝政,时常干预决策。而赵昚也非常孝顺,基本上会按照赵构的意见行事,公私分明,关系非常融洽。这一段“父子王朝”的故事,也让赵构的晚年过得十分舒心,他悠然度日,直到81岁才悄然去世。

至于赵昚,也没有辜负赵构的期望。在他的治理下,南宋的国力逐渐恢复,经济稳步发展,社会秩序也得到了相对的稳定。换句话说,赵构的“退位”实际上给了他一个无忧的晚年,同时也为南宋的未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的智慧,或许就藏在这一“主动退位”的决策之中。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