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资源领域,土耳其因国内发现全球第二大稀土矿而闹出不小动静。其竟向我国提出交出稀土技术的要求,态度强硬,似是吃定了我国。可没想到,就在同一时间,我国宣布了一项稀土技术的重大突破,这戏剧性的反转让人不禁好奇,后续局势会如何发展呢?土耳其还能继续强硬下去吗?
众所周知稀土资源,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科技命脉”。可以说,稀土贯穿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方方面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凭借多年的科研投入、技术积累以及产业深耕,已然成为全球稀土加工领域的领军者,掌控着约 90% 的全球产能。
这一优势地位的取得,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历经了几十年的漫长发展历程。我国在稀土产业链上,从开采、提炼到加工等各个环节,都有着深厚的技术沉淀和成熟的产业体系。
反观土耳其,在 2022 年高调宣布发现了储量近 7 亿吨的稀土矿,且涵盖了 17 种稀土金属中的 10 种,其中钍矿更是作为第四代核能系统的重要材料,这本是一件令世界瞩目的大事。
然而,两年时间过去,土耳其却依旧被困在原地,没能在稀土的开采和加工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那些珍贵的矿石依旧只是静静地待在地下,难以转化为实际可用的资源,更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发挥应有的价值。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稀土的开采和加工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复杂工程,绝不是简单的挖掘就能了事。它涉及到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先进的设备以及成熟的工艺流程,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与实践经验积累。
土耳其能源部长曾公开表示,没有中国技术的支持,他们就只能把矿石运到中国来加工。
这话乍一听,似乎是在寻求合作,可要是结合土耳其加入西方主导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 MSP 联盟这一背景来看,其真实意图就值得玩味了。
这个联盟的目的之一就是妄图对抗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上的主导地位,土耳其一边想从我国获取关键技术,一边又站到了与我国对立的阵营,这般操作着实让人心生警惕。
而就在土耳其抛出那看似无理的要求之时,我国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传来捷报,稀土电驱开采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这一突破带来的改变是极为显著的,采收率达到了惊人的 95% 以上,意味着我们能够以更少的稀土矿资源,提炼出更多的可用稀土,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浸取剂用量减少 80%,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在环保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减少了化学药剂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开采时间缩短 70%,大大提升了开采效率,让整个开采流程更加高效;电能节约 60%,符合当下全球对于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要求。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此次技术突破对于全球稀土市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随着新能源技术的蓬勃兴起,全球对于稀土的需求呈现出不断攀升的态势,而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我国这项技术的出现,使得稀土的开采能够朝着更绿色、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为全球稀土市场的稳定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另外我国不仅有着先进的技术,更是在供应链上形成了强大的整合能力,能够将稀土从开采到终端应用进行高效的衔接与调配。
所以,土耳其寄希望于其他国家来解决其稀土技术难题,恐怕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难以真正实现其将稀土矿资源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的目标。
此外,我国对于稀土产业有着明确的政策导向,尤其是稀土管理条例的出台,对稀土开采和加工的技术实施了严格的出口限制。
这并非是我国故步自封,而是出于对国家战略资源的保护,稀土产业是我国耗费巨资、历经漫长岁月才建立起来的优势产业,绝不能轻易让核心技术外流,重蹈过往那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覆辙。
土耳其能源部长提及有几家中国企业有意向转让技术,可按照我国的政策规定,关键技术是严禁转让的,即便企业有对外合作,也仅仅局限在非核心环节。
如此一来,如果土耳其无法从我国获得核心技术,那其坐拥的稀土矿资源很可能就会沦为一种 “甜蜜的负担”,要么低价卖出矿石,要么花费高昂的物流和加工成本将矿石运到我国来加工,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
在这场资源与技术的较量中,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掌握话语权的往往是技术的拥有者,而非仅仅是矿藏的所有者。土耳其若想在稀土产业上有所作为,还得好好思考如何自身去攻克技术难题,而不是一味地寄希望于从外部获取现成的技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