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银:游连城鲁土司衙门

凉州文化 2024-06-27 09:38:39



游连城鲁土司衙门

王金银

鲁土司衙门,位于兰州市永登县连城镇,是甘肃、青海边境众多土司建筑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宫殿式古建筑群。

鲁土司衛门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这座建筑群集官式建筑与地方特色为一体,古朴、典雅、大方,由中路衙署、西路妙因寺、东路内宅和东北部花园组成。

特别是妙因寺,集汉、藏建筑风格为一身,融儒、释、道文化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汉藏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共存的特征,是历代鲁土司建立的寺院中规模最大、塑像最多、壁画最好的一座佛教名刹。

鲁土司衙门的建筑风格仿照北京王公府邸,按照工部工程法式建造,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建筑群由衙署、土司寝院、土司后花园、妙因寺等组成。有“三十六院,七十二道门”之称,因此也被鲁土司衙门的建筑特色体现了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古建筑的精华,以木结构体系为主,主次分明,框架式结构多种,台基、曲线、坡面、屋顶形式多样且符合规制。

建筑装饰具有官署豪宅的庄重与大气,排水取暖以及环境绿化等方面还有许多独到之处。

鲁土司衙门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当时的一世土司名叫脱欢,在元朝曾任参知政事、平章政事、左丞等职。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脱欢降明,被安置在连城,从而开始了鲁土司家族在连城的统治。

一世土司脱欢的次子巩卜世杰北征大漠,最终战死在疆场。巩卜世杰的儿子失伽彼承父亲遗志随明军继续北征,他骁勇善战,谋略生众,屡立战功,赢得了朝廷信任。

明成祖赐其姓鲁,改名鲁贤,并授其庄浪卫,世袭三品武官,从此在甘青交界处的势力逐渐浮出水面。

衙门旧址由衙门、妙因寺、官园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755平方米。整个衙门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一进数院,利用地理地基,使建筑依次抬高,造成数门直线贯通,院落相连,越进越高,烘托出衙门的高大雄伟和威严之势。颇有王侯气魄,有“小故宫”之称。

有明代万历年间所植三棵巨大的核桃树,更有奇花异木,有从鲁土司上享堂墓地移来的明代石像生八尊,造型生动,甚为珍贵。这里环境幽雅,佳木葱茏,好鸟啁啾,是历代土司休闲娱乐的地方。

衙门西面是妙因寺,是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这些建筑上不仅有精妙的斗拱、雕刻、彩绘,更有明代前期的佛教壁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自明代起连城成为鲁土司政权中心,也成为西北地区甘青交接地带的一个重镇。鲁土司以连城为中心,覆盖甘青多个县区,管辖面积达9000平方公里。历代土司苦心经营,治理此地,为明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为西北边陲的安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鲁土司系蒙古族,信奉藏传佛教,是西北地区权势较大的一个集军事、司法、宗教于一体的地方特殊政权,有生杀大权,拥有土军千余人。连城鲁土司统治永登及周边地区长达560多年,对当地的政治、文化、宗教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土司衙门旧址不仅是一座重要的历史建筑,也是研究土司制度、汉藏文化交流以及地方特色建筑的重要场所。它展现了明清时期地方政权与中央王朝互动的历史面貌,以及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的影响力。此外,鲁土司衙门旧址内的妙因寺等建筑,不仅是研究藏传佛教艺术和建筑风格的珍贵资料,也是体验古代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窗口。

鲁土司衙门还展示了丰富的土司文化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它是研究土司制度、民族关系以及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社会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