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上下五千年辉煌文明,从社会形态来看,原始社会是适应自然的最初阶段,奴隶制社会是过渡时期,封建社会则是我国古代制度最为成熟的时刻,而开创这个历史新纪元的秦始皇也成为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皇帝。
他雄才伟略,仅用10年时间就灭亡其他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又颁布了多种措施,对于国内,他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钱币等,而对于国家的防御战略也从未放松。
为了抵御来自北方匈奴的侵略,秦始皇下令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这项建筑不仅是世界奇迹,对于我国而言,也有十分特殊的意义,甚至在近代的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时间跨度来看,长城的修建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为何从来没有发生过坍塌事故?这是因为秦始皇用了一个残忍的办法。
利在千秋的防御工事众所周知,战国时期的秦国是因为商鞅变法才走向强大,秦王嬴政从赵国返回继承皇位后,也有了统一天下的想法,长城作为一项坚固的防御工事,其实在很早就已经规划了,从战国时期到秦朝统一,总计实施了四次长城的修建。
当时参与这项防御工程的不仅有秦国,当时盘踞北方的匈奴对于中原七雄来说都是一个潜在的敌人,不得不防,魏国和赵国在很早就针对少数民族防御问题,修建了一定的边防工事,秦朝完成统一后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固和修缮。
和其他国家的独立性相比,秦长城是一项系统的军事工程,他用城墙作为主体结合大量的烽火台,城池,障碍等构成了一套完备的防御体系,与一般的层楼不同,秦长城拥有特殊的高度,坚固而又连绵不绝,能有效抵御外敌入侵。
从修建层面来看,秦长城的修建是最早实现因地制宜的设施,此处的因地制宜与现代概念存在一定差异,气候的作用较小,主要是指秦长城在修建时会考虑到地形条件而进行针对性构筑,其次是随机应变应,会根据当地所方便获得的材料进行建筑材料的提供。
另外,秦长城还强调据险制塞,言下之意是利用当地险恶的自然地理环境达到御敌的目的。
在长城的选址方面,天时地利是需要同时考虑的因素,秦长城则很好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北部边疆地区的选址看,秦朝长城的修建呈现出东西的走向,其方向正好符合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趋势。
因为这条线内外的差异是降水量的不同,正好能区分我国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是一道天然形成的地理分界线,对于盘踞北方的匈奴来说,水草丰茂是他们所追求的最优生活环境。
但因为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较大,他们渴望争夺农耕和灌溉区域的控制权,这也是两大同民族之间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更加体现出秦长城修建的必要性。
在秦朝完成统一之前,和匈奴之间的冲突就已经出现了,这些生活在马背上的北方少数民族,趁秦朝一统天下之际入侵河套地区,将这块广袤的平原变成了自己的军马养殖场,对秦朝来说是最直接的威胁,所以讨伐匈奴也是秦始皇制定的基本国策。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刚扫灭六国的秦朝铁骑自然来势汹汹,况且秦朝从战争保障军队数量和策略指挥等各方面都具有压倒性优势,最终成功将匈奴击退七百余里,重新夺回河套平原。
不过机动性是秦朝最大的缺陷,他们的骑兵不比匈奴的战马,所以很难将敌军完全消灭,这也是秦始皇决定修建长城这样永久性防御工事的原因。
自身的牢固性时至今日我们不难发现,秦朝的许多大工程都是功在千秋的,比如秦朝当年为运输物资而修建的秦直道,直到现在仍然投入使用,长城也是如此,它不仅是秦朝和匈奴之争中获得完全胜利的标志,也是整个华夏民族的骄傲。
从修建开始至今,秦长城从未发生过一起坍塌事故,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的毁坏,长城就像一条巨龙一样延绵而来,之所以如此牢固也是有原因的,其中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上述曾提到过,秦朝长城的因地制宜,不仅能够减小修建难度,也能够在自身的稳固性上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既然能够作为当地修建长城的主要材料,那么必然适应当地的气候变化,且材料丰富。
这代表修筑完成后的长城,不仅能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在遭到破坏时,也能及时寻取材料进行修补,位于不同区域的秦长城片段,修筑时所使用的材料可能不同,但对不同区域的环境适应性一定做到了极致,这个人为的工程基本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所以才会如此坚固,古代社会生产力有限,手持冷兵器的士兵根本无法对坚固的长城造成任何破坏,在现代战争的炮火连天之下,即使长城的很多区域都变成了断壁残垣,但依然很少发生坍塌事件。
残忍手段的猜测然而区域的选取和材料的使用在长城修建中只起到了辅助作用,真正让它屹立千年不曾坍塌的重要原因很有可能是秦朝残忍的手段,很多人都清楚长城这个牢不可破的防御措施,是千百万普通百姓的徭役所换来的。
他不仅象征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揭露了秦朝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残忍,早在战国时期,尚未实现统一的秦国就以好战著称,他们的士兵所能获得的奖励和爵位都是和战场之上的杀敌数量直接挂钩的,基本已经到了全民皆兵的状态。
长城的修建是在和匈奴战争之后不久,这就意味着国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故而此前六国的百姓,被俘虏的士兵,乃至本国底层的青壮年全都被强制投入到了长城的修建之中。
这是一种对劳动力的无底线压榨,加之以秦朝严苛的律法,那些抗拒徭役的无辜百姓都会被严格判决,消极怠工者,企图逃跑者,甚至那些不能完成预期目标者,都会被处以车裂斩首割鼻等酷刑,一息尚存者依然需要继续参与修建。
这就大大增加了劳动力的死亡率,修建长城的穷苦劳动力们,有劳累致死者,有刑罚处死者,他们在依然无法安息,人骨作为一种十分坚硬的材质,这些劳动者的尸体会被直接修筑在长城之中,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结合当时人们的效率和社会生产力来判断,几乎每天都会有人在长城修建的过程中牺牲,每一段长城之中都会有劳动者的尸骨,所以它才会空前坚固,长时间不发生倒塌。
除此之外秦朝依然会在材料的筛选上严格把关,石料作为当时的主要建筑材料是修建长城的首选,虽然原材料丰富,但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极高。
首先是石料的形状,为了满足建筑需求,秦朝会下令将运往此地的石料进行打磨,与城墙形成完美契合,此外还会派遣士兵对所选取的石料进行反复敲打,凡是破碎者均不能用于长城的建筑,层层淘汰之下,只有一少部分石料能作为城墙的修筑原材料。
在一些缺少石料的边疆地区,秦朝会退求其次采用砂岩,这种材料在坚硬程度上稍有逊色,但自身融合性极强,秦朝一般会将其与黄土,碎石子,黄沙等混合在一起,如此其硬度便会大幅度提高。
此外,秦朝还会将一些柔韧性强的植物捣碎成汁水,混合在材料之中共同用于长城的修建,这种做法不但能够增强硬度,还能很好地控制形状,提高土壤凝结能力,乃是早期砖块的雏形。
后来秦始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将这种复杂而又牢固的建筑材料推广到了其他地区长城的修建过程中,无数百姓不分昼夜进行材料运输,混合,浇筑,堆积,还要经历多次的敲击检测,无论沟壑山丘都有城墙伫立,然而这些崎岖之地的材料运输完全依靠人力进行,对秦朝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那些没有参与长城修建的人民,被勒令提供高额的苛捐杂税用于粮食的供给,等到长城修建完成时,这些家庭已然一穷二白,举步维艰,最终秦朝的残忍引起了大规模农民暴动,这个辉煌一时的庞大国家仅在十几年之后就灭亡了。
因地制宜的措施,无数尸骨的无情浇筑,数以万计人民百姓的汗水,材料的严格把关,注定这长城不会发生坍塌,因为坍塌的是当时的秦朝,但不可否认长城对后续朝代的积极作用和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史念海,.关于中国长城的几个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4):10.
[2]徐卫民,黄文庆,.物防与人防——秦长城与边疆行政建制[J].秦汉研究,2023,(02):9.
[3]张文平,.固阳秦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J].鹿城学刊,202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