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反制措施惊人,限制大型盾构机出口?欧美叫苦不迭无人应

谈天鉴夕朝 2024-06-22 05:42:05

“中国人再过100年也造不出盾构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科技实力可以说是十分薄弱,在很多领域都受制于人。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刚刚开局,我们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当时,我国急需发展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以支撑日益蓬勃的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这些重大工程少不了地下隧道的开挖。而隧道掘进所需的关键设备——盾构机,我们当时还一无所有,完全被国外先进技术所垄断。

盾构机作为一种全地下掘进机具,能够在地下顺利推进且安全施工,是地铁、铁路、管线等隧道工程必不可少的"国宝利器"。

没有盾构机,想要进行地下工程建设无异于是"盲人摸象"。

上世纪90年代,当我们着手修建世界著名的秦岭隧道时,由于自身技术实力薄弱,不得不向德国等西方国家购买盾构机。

可就在我们掏了7亿高价买了两台二手的进口设备时,这些国家却对我们实施了严格的技术封锁。

德方不仅极力防范技术外泄,还对我国人员实施严格审查和管控。

它们对盾构机的研发技术严加防范,生怕有半点泄露给中国。

更可怕的是,欧美国家不仅对盾构机技术封锁,就连半导体、新能源等诸多领域,都对我国实行全方位的技术封锁。

面对如此困境,我们无法研发生产自己的盾构机,只能被动接受高价剥削。

一台顶级盾构机往往要价数亿元人民币,而且随时可能停止供货,这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沉重压力。

这一幕不仅让我国有关部门痛定思痛,意识到了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一个拥有14亿人口大国,却连基础工程设备都受制于人,这在世界科技史上可以说是一大耻辱。

有识之士高呼: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要掌握发展命脉;要掌握发展命脉,就一定要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自主掌控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在1997年,我国组建了由院士、专家领衔的攻关团队,决心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

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2008年,成功研制出国产第一台盾构机"中铁一号"!

这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打破了西方国家的长期垄断。

"中铁一号"的问世只是个开端。十多年来,我国在盾构机领域的创新攻关从未停歇。

通过不断努力,我国盾构机的掘进能力、掘进直径、施工速度等指标,都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019年,国产盾构机在广州地铁工程中,创造了单一区间最大开挖直径16米的世界纪录。

这个纪录不仅彰显了我国盾构机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平,更标志着我国工程建设实力的日渐强盛。

到了2022年,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中国盾构机产量突破1000台大关。

不仅满足了国内地铁、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需求,还大量出口到海外,成为了一张新的中国"亮丽名片"。

数千亿元的大单不断刷新着国内盾构机制造商们的订单簿。与此同时,这种大型设备的出口也为"中国制造"赢得了全球认可。

曾几何时,我们备受欧美封锁,如今却做到了大规模出口。

这不仅彰显了我国自身在这一领域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应了前车之鉴,让那些曾经封锁我们的国家深受其害。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的盾构机更是得到了全球大力推广,走遍了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产盾构机可谓成就斐然,不仅让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自给自足,还打开了世界舞台,抢占了全球市场先机。

如今,中国盾构机的年产量、出口额和海外市场占有率,都已稳居世界前列。

其中,2022年我国盾构机出口额已经占据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曾经对我们"卡脖子"的德国产品,如今在国际上早已式微,已经完全无法同中国产品争锋。就连德国本土市场也被我国产品所占据。

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多年来我国在培养先进设计和制造能力方面付出的不懈努力。

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的设计理念和工艺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各项技术指标不但达到了全球先进水平,而且具备了大型化、智能化的特点。

如今在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大型基建工程中,我们随处可见中国盾构机的英姿。

它们不仅催生了当地的基础设施腾飞,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持续走高。

中国盾构机事业的成功实践,再次印证了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从无到有,从自给自足到大规模出口,再到主导全球市场格局,中国盾构机阔步向前,昂首阔步,正是自主创新的结果。

事实证明,只有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一个国家才能真正站稳脚跟,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反,如果永远被人卡住"命门",就永远只能是技术蹭蹭而过的局外人。

如今,为了保护我们国家的核心技术不被泄露,一些行业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也被限制出口,而有核心技术的大型盾构机,也被限制出口给欧美国家。

位置互换让我们更加明白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只有在自主创新上大力投入,不断攻克 "卡脖子"难题,我们才能真正扭转被动局面,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给创新营造更好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环境,培养和引进大批创新人才,为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科技政策,也都旨在夯实基础,提高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我们有坚定的决心,也有扎实的基础条件,自主创新之路只能越走越宽。

回顾中国盾构机这一事业所走过的道路,实在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历程。

从一穷二白,到一步一个脚印克服重重困难;从技术殖民,到自主突破、创新超越;从被卡脖子,到反制封锁,大步走向世界。

这一切,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工程师和一线工人的智慧与汗水。

更折射出我们在重大科技问题上那永不言弃的探索和奋斗精神,也昭示了只要坚持自主创新,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在任何领域实现突破和崛起。

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必将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全面突破,扫清自主创新前行的一切障碍,最终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个科技强国、制造强国。

让我们继续砥砺前行,书写中国科技发展的新辉煌。只要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让更多的世界级科技成果在祖国大地孕育生根,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信源

澎湃新闻:《我国自主研制,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始发》

中国政府网:《我国自主研制的大直径双护盾土压组合式盾构机始发》

中工网:《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实现创新飞跃,请看——四代盾构“机长”接力奔跑》

光明网:《这家企业让中国的盾构机走向世界》

中国网:《多行业发展“硕果累累”振奋人心助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