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品包装上的产品溯源,到轨道交通一码通行,再到异地就医现场结算……长三角城市间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民生红利的背后,是大家熟知却又模糊的“区块链”技术。今天我们就来细数一下“链”上的民生红利,看看你身边哪些扫码行为,原来是区块链在帮忙。
行走长三角 一码通行
清晨,一列“早七点”动车,为无数穿梭南京、马鞍山两地的人们拉开“同城生活”的序幕。200公里外,每天400多趟往返于上海与苏州的“复兴号”,以及上海地铁11号线,同样承载着几十万人的双城生活。
行走在长三角,只要一码就可通行。
进出高铁站、地铁站都需要出示健康码。2020年2月健康码刚出来的时候是一城一码,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长三角就率先实现了健康码互通、互认,并在全国开始推广。出行时亮“绿码”已经从长三角拓展为全国人民便捷出行的工具,是数字化防疫的典型举措。
频繁游走长三角的小伙伴,出行并不需要下载很多App,长三角10城地铁全部实现扫码互联互通,一个上海大都会App就可以搞定南京、杭州、合肥、宁波、苏州、徐州、温州、常州、无锡的地铁。
跨省出行一码通的难度非常高!长三角用到了什么黑科技?据悉,由支付宝团队提出的区块链解决方案,解决了地铁行程信息、交易信息多方安全共享的问题。区块链记载了所有的跨城交易且不可篡改,因此每个城市地铁公司都能从‘链’上获取对应乘车的区段、价格,让信息透明、高效运转起来。所以不管上支付宝扫码乘车,还是大都会一码解决,扫码畅行长三角,so easy!
异地医保报销“一次都不用跑”
5月15日上午,来自江苏吴江的钱洁在浙江省嘉善县第二人民医院排队挂号看病。因为工作原因钱女士常年吴江、嘉善两地跑,以往在嘉善看病,不仅要提前通过线上、电话或者医保办事窗口等方式在吴江当地先进行异地就医备案,还得先自行缴费然后在工作日回到吴江才能报销。“现在一次也不用跑了,直接在嘉善的医院刷医保卡,就和在吴江看病一样方便。”
想不到吧,就医异地报销也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并且首个应用场景便诞生在长三角的浙江台州。台州市民庞先生来杭州出差,因高温身体不适前往浙大一院就诊,共付费19元。由于庞先生缴纳的是台州市级医保,在杭州就医需要先自行垫付,回到台州后再报销医保部分。现在,庞先生“一次都不用跑”就能通过“浙里办”App内完成挂号、就诊、在“浙里办”内完成医保零星报销,7小时后,报销款就到账了。
据了解,该服务依托于蚂蚁链电子票据平台,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让需报销电子票据在平台上直接流转,无需患者再跑腿。
异地就医结算让“长三角人”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2020年长三角地区双向跨省门诊直接结算130.88万人次、结算医疗费用总额3.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4.16%和291.95%。
一码溯源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5月22日,交汇点记者在上海打卡长三角美食,在大润发超市里拿起一袋盐水鸭,用手机扫一扫就看到了它的产地——南京,生产日期5月20日!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持续推进,每天都有大批量的食物在长三角区域之间高速流通。去年以来,进口冷链食品成为一个显性问题,建立一套跨区域联网、快速高效的信息追溯平台尤为重要。这个时候,“区块链”技术又立功了!
杭州联华超市内设置标牌提醒顾客使用“浙冷链”溯源码2020年6月22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在全国率先投入运行 “浙冷链”系统。其中,浙江与上海建立了进口冷链食品协查机制,上海市食安办定期进行通报。浙江则通过“浙冷链”系统对通报信息进行自动比对,并第一时间通知属地监管部门核查“三证一码”。
2021年3月15日上线的“浙食链”系统,是浙江市场监管的又一试点创新。通过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信息数据库,归集食品从农田(车间)到餐桌全过程生产流通交易数据,实现数据“一库集中”。 截至目前,“浙食链”系统已上链市场主体7714家,其中,1670家企业基本实现长三角食品安全追溯一体化
2020年11月,江苏首个进口冷链追溯系统:无锡进口冷链食品申报追溯系统上线,由蚂蚁链提供技术支持。利用“冷链食品溯源码”,消费者能查到进口食品的源头数据,知道该批食品是否安全;监管部门则可通过追溯查询平台,实时查询相关进口冷链食品的追溯信息,如遇特殊情况,还可迅速锁定商品流通渠道和方向。
据蚂蚁链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的特点,所有数据一旦记录就不能被改动,能从技术上突破传统溯源防伪系统信息不透明、数据容易篡改、安全性差等弊端。以蚂蚁集团的蚂蚁链、万向区块链等为典型代表的区块链底层基础设施巨头,在长三角地区开放前卫、经济及贸易集中的环境下,不断拓展丰富的应用场景,正在成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动能。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随着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数字技术的强势赋能,“链”上长三角的幸福圈也将越来越大,长三角人的幸福指数更是越来越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