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层层的虚伪包装,我们才能见识到真实的在“永乐盛世”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4-09-19 15:28:42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开始出现了“永乐盛世”这个词语。在永乐年间,明朝五征蒙古、南征交趾、设奴儿干都司、关西七卫,册封乌斯藏法王,派遣郑和下西洋,营建北京城,编撰《永乐大典》。当时万国来朝,盛世景象似乎直追汉唐。这盛世,到底是什么样的盛世呢?

我们姑且从最值得夸耀的开疆扩土说起吧。永乐年间,朱棣先后六次大规模北伐蒙古,其中五次亲征,每次出征的兵力都在10万以上,加上后勤部队更是几十万。然而,六次远征没有真正削弱鞑靼和瓦剌的实力,反而让瓦剌更加强大。六次远征,不仅没有开疆拓土,反而将漠南大片土地放弃,史称“成祖弃地”。明朝疆域收缩就是从永乐年间开始。

南征安南是明成祖的功绩,这是自五代以来,交趾首次被收复。不过,明成祖并没有好好治理交趾,担任交趾的长官是马骐,他在贪污腐败,“大索境内珍宝”,导致交趾民心怨愤。安南的黎利就利用这种官民矛盾不断反抗,让明朝在安南入不敷出,难以为继。永乐帝去世后,明宣宗就撤销了交趾布政使司,安南复国。

明成祖修建北京城、南征北战、下西洋和维持朝贡贸易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明朝的税收是有限的,如何才能获得资金呢?明成祖的办法是强制推行没有任何信用基础的“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白银。只要朝廷需要向民间购买物资,那就直接印刷大明宝钞就可以了,实质就是一种经济掠夺行为。

明成祖一方面禁止民间流通白银,一方面却垄断白银的开采。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洪武年间的课银收入只有7.5万两,但是到永乐年间就已经上升到了493万两,是明朝峰值。明成祖给官员发放的俸禄都是大明宝钞和粮食,根本不会发送白银,那么这些白银到底用到哪里了呢?主要是用于朝贡贸易。

永乐年间,万国来朝,明朝盛威远播海外,这不是盛世是什么?提到“朝贡”,我们就必须搞清楚概念。朝贡,就是外国使团来中国访问,中国册封以各种官职的封号,现在统称为“封贡”。明朝中断了民间自由贸易,推行“海禁”,所只准走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为了吸引外国来“朝贡”,明朝对外进行大规模的赏赐。不仅如此,永乐帝为了宣扬正统,还派遣郑和下西洋推广朝贡活动。为此明朝周边各国纷纷向明朝朝贡。

但这种朝贡是需要大量的金银来维系,打赏大明宝钞的话别人就不认了。在永乐年间,各国为了从明朝获得更多的赏赐,纷纷加大朝贡的规模,并突破了规定的限制,加速了明朝财政的枯竭。

永乐九年,马六甲来朝,朱棣就赏金100两、白银500两、铜钱2600贯;赐给王妃白金200两,同来的成员都赐给了不同等级的白金和铜钱。马六甲国王回国,朱棣又赏金100两,白银500两。这只是一个小国一次朝贡获得的打赏,要知道明朝的“朝贡国”有100多个,其流出的白银也就巨大了。

日本原本是拒绝向明朝朝贡的,但日本在由于战乱,出现经济危机,于是选择向明朝朝贡。经过20年的朝贡,日本获得了大量的发展资金,经济恢复了元气。

郑和下西洋就是对白银最大的消耗项目。《广志绎》记载“明初府库充溢,郑和下西洋时,赉银七百余万,十载后仅剩百余万”。永乐年间的课银为493万两,而光郑和下西洋就花掉了700万两。

明成祖禁止民间使用白银,垄断白银开采,并将开采的白银大规模赏赐给外国人,“以中国有限之财,供外藩无益之费”。而国内却因为大明宝钞无限制的发行而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永乐中期,大明宝钞的购买力已经下降到了洪武九年的三十分之一了。我们只需要看这大明宝钞的贬值速度就知道大明的百姓生活有多痛苦了。

洪武年间,民间才安定了30年。之后,明朝就经历了靖难之役,北方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靖难之役中,河北、山东等地屡遭战火毁灭,许多州县都遭到了屠杀。《南宫县志》记载,“燕兵所过,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争抗拒之”。孟村赵河《张氏族谱》记载:“大明燕王,扫灭北直,志不遗类。渤海人民,为之一空。”燕王在河北和山东的大屠杀,史称“燕王扫北”。

朱棣上台后,又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严重阻碍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明太宗实录》中所载永乐一朝的“民乱”、“强贼”多达四十起之多。湖广布政司左参政黄泽上疏:“向也,南征北讨,出师连年,辎重牛马,耗散巨万,又江北困于营造,江南疲于转输”、“丁男疲于力役,妇女困于耕耘,富者怨征敛之繁,贫者罹冻馁之苦”。

山东是永乐年间最惨的地区之一。这里在靖难之役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明成祖即位后,为了安抚北方百姓,给了北京周边的“顺民”一定的优免政策,但山东却没有任何优免。此后,明成祖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导致山东百姓苦不堪言。到永乐末期,山东又出现了旱灾,“山东、河南、山陕诸处饥荒水旱相仍,至剥树皮,掘草根……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

1420年,山东就爆发了唐赛儿起义。这场起义虽然最终被明朝所镇压,但它的爆发已经完全撕破了永乐盛世的谎言。唐赛儿起义只是永乐年间的一次农民暴动罢了,《明实录》记载永乐年间的民变多达40多次,可见当时的社会矛盾有多么尖锐。

1424年,明成祖在北伐途中去世,这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他再折腾几年,可能明朝真的就挺不住了。明成祖去世后,明仁宗和明宣宗鉴于当时民生凋敝,国库空虚,民变四起的状况,果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各种面子工程停止了,各种战争停止了,边疆的防线也收缩了。表面看起来明朝似乎变得衰落了,实际上这是为了恢复经济而采取的必要手段。此后,明朝的经济才算步入正轨,史称“仁宣之治”。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