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有几位网友,还有生活中的几位老友,一直在不断地询问我,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那个特定的时间段,部队上战士们的伙食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呢?是否能够吃饱并且吃好呢?接下来,我就以自己当年作为一个老兵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来和大家详细地聊一聊。
我是在 1979 年 11 月份的时候应征入伍到部队的。在那个时期,虽各种物质不那么充裕匮乏,但无论一个人的饭量是大是小,每个人每月都有着明确的定量标准,具体来说:米面杂粮有 45 斤,粗粮细粮各占一半,禽肉类 3 斤,植物油 1.5 斤。蔬菜以当地生产的时令蔬菜为主,常常是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陪伴在餐桌上。当然了,根据不同的地域、兵种、军种以及岗位,实际上是存在一定差别的。也正因如此,在部队中实行了一到四类伙食灶的标准供给。要说伙食费最高的,那当属飞行员和潜艇兵了,他们每天的伙食费标准达到了 3 到 4 元钱,这属于四类灶。而伙食费最低的就是步兵基层连队了,这里每人每天的伙食费标准仅有 5 毛多,属于普通一类大灶标准。
在基层步兵连队中,平日里司务长和上士(也就是负责蔬菜粮油采购的人员,大家习惯称其为上士)以及炊事班长都要共同商讨应该购买什么样的食品。除了要购买粮油燃料这些必需品之外,每人每天的菜金还需要控制在两毛到三毛钱以内的支出,以此来确保战士们的中晚餐能够达到一菜一汤的基本标准。同时,对于煤炭、油盐酱醋等各种调料品的支出也都要严格把控。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连队会依据日常伙食费的支出结余情况,安排炊事班做上几个菜来进行会餐,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一下战士们的伙食。
大多数连队都拥有自己开垦的蔬菜种植园地,规模小的大概有一两亩,规模大的则有六七亩。他们不仅仅种植各类蔬菜,还会自己搭建栏圈来养猪养鸡,甚至有些连队还特意开挖了鱼塘,养起了鱼类,以此来补充那些紧俏且稀缺的副食品。当然了,有的连队也会申请到师、团级的农场去进行生产劳动,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换取一些粮食、副食品和蔬菜。
在那个年代,堪称重量级的美食,除了在节日里会餐时会出现在餐桌上的那些红烧肉、大块鸡之外,那就是三两个月才能够品尝到一次的大包子了。当然,还有病号才能吃到的肉丝面或者是鸡蛋面。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年代,部队里的生活条件确实相对比较艰苦,与如今的情况相比,真的是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战士们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坚韧的精神,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国家和人民默默地奉献着。而这些回忆,也成为了我们这一代老兵心中一份珍贵的财富。如今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同时也不要忘记曾经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继续奋斗。
回想起那个时候的种种,是不是让大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呢?但这就是真实的过去,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连队生活。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印记,而这些都是我们国家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见证。
我们那时候伞兵是每天1.07元,跳伞期间还有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