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顶级的自尊,往往来自于自重

璞因挲果 2024-10-14 09:12:03

“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列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皆有受尊重,好荣誉的顶级心理需求。虽说,被尊重,看似来自于他人的权衡,然而古人在千年前却早已告诉我们,是否被尊重,往往则是来自于自己自重程度。

所谓自重,如今也可以称为自尊,不过关于这个词汇,南怀瑾老先生还是很有意见的,于南老看来,所谓“自尊心”带着些许佛教文化中的“我慢”成分,多少有些傲慢的感觉。或许是如今的人早已用惯了这个词汇,便淡化掉了那自傲的感情色彩,却多了舶来的个人主义的自我成就感。与古人强调的自重还是有所差距。

孔子云“君子不重则不威”。不同于西方文化所强调的个体的独特性而割裂“自我”与他人,国人的自重还包括了与自我相关的亲密他人,并将对自己的态度投射到社会关系中。

因此,我们的自重并不是仅仅强调个人的尊严,还需在人生中保持着对生活的精进,并不断累积把握为人处世的尺度。

所谓的自重,除了不看轻自己外,更有庄重,踏实之意。何为庄重、踏实,简而言之就就是有原则,有立场,不轻浮草率。于小君来说,这是先贤们的共识,除孔子的“不重则不威”之言,《老子》亦曾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所谓自尊的人或许会在吵吵闹闹中争吵着话语权,然而自重的人,即便不争不抢,但一开口便掷地有声。

若说自尊是我们人格的基石,是我们面对纷扰世事的尊严与自信,自重则是自尊更进一步的延伸。那么,在当下的时代中 我们该如何以自重来赢得他人的尊重呢?

从心所欲不逾矩

首先便是确立自己的边界感并尊重他人的边界感。孔子云:“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清晰的划归自己的边界感,且从不逾越冒犯别人的边界,但在自己的边界内却可以所心所欲而为。在工作和业务中也是如此,孔子虽说有教无类,但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中亦设置了一个最低门槛:“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为自己设立边界建立沟通门槛,这是亦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善良的人总有副热心肠,见不平则鸣;见人有难更是恨不得两肋插刀;即便职场上或是生活上见人有什么不明白不了解的地方亦是好为人师。然而,却往往吃力不讨好。一般太过于热心的人不是总被白嫖,就是对方丝毫不领情反被怪多管闲事。

这时候依旧要学学孔老夫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唯有对方需寻求教,诚心求助,再施援助之手,这才能让你的善意更有价值与成果。

信近於义,恭近于礼

用当下的话,简单来说就是建立自己的个人口碑。《列子》云:“度在生,稽在人”,虽说如何给你下定义在于别人,但关键还在于自己如何拿捏掌握为人处事的分寸。一个自重的人必然是“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开口的承诺合乎义理,并言而有信,对人谦逊恭敬,合乎礼节,这也是对君子的基本要求,若能做到如此自然也不会有人 无缘无故来侮辱你了,这便是以自重所获得的尊重了。

1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