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在我国最早的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写下这首《文翁讲堂》

无心随墨 2024-04-30 10:41:16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人才的重要性,而要培养人才,又需要学校的教育,尊师重教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卢照邻所写的《文翁讲堂》,写于我国最早的官办学校——文翁石室,从中也能看到他对教育的关注。

《文翁讲堂》

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

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

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

诗题“文翁讲堂”直接点出了诗歌的中心主题——纪念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及其开创的教育事业。文翁,名党,西汉景帝时曾为蜀郡太守,他在任内积极推广儒学教育,设立郡学,延请博士教授生徒,开启了巴蜀地区文化教育的新纪元,他也被人称为“中国第一位校长”。武帝时,这种官办模式开始向全国推广。文翁讲堂,也称文翁石室,位于成都,自建成后持续办学两千多年,成为蜀地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凭吊历史、寄托情怀的重要场所。

诗篇首联以两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点——“锦里淹中馆”与“岖山稷下亭”为切入点,将读者引入充满古典韵味的历史场景之中。锦里淹中馆,是指成都的文翁石室,这里是蜀郡太守文翁兴办学校的地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学校之一,象征着文翁在教育事业上的卓越贡献。而“岖山稷下亭”,则借用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典故。这两处并举,既是对文翁教化之功的颂扬,也是对古代学术精神的崇高致敬。

颔联、颈联部分,诗人具体描绘了讲堂旧址的现状。空旷的梁柱间已无燕雀飞舞,唯有古壁上的丹青画像留存,展现出讲堂历经岁月后的寂静与荒芜。槐树落叶仿佛还能让人联想到昔日市井的喧嚣,而青苔深深覆盖的石碑铭文则难以辨识,象征着历史记忆的模糊与遗忘。诗人通过对讲堂内部与周边环境的刻画,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感,引发了读者对往昔辉煌的追忆与思索。

尾联直抒胸臆,对文翁这位两千石俸禄的太守给予高度赞誉。卢照邻以“良哉”二字表达对文翁兴办教育、泽被后世的深深敬仰。接着以“江汉表遗灵”作结,借用江汉(长江、汉水)这一地域象征,寓意文翁的精神如同浩渺江水,源远流长,滋养后世。这一句不仅赞美了文翁的功绩,更寄寓了对教育事业薪火相传、精神永续的期盼。

卢照邻在文翁建立石室后八百边,卢照邻来到四川,拜访了石室。可是到来后,却让卢照邻很是失望,当年“从者数千人”“岁时祭祀不绝”的盛况已经不见,石室呈现一片衰败景象。他感慨不已,写下了这首诗歌。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文翁兴学事迹的缅怀与颂扬,另一方面,面对讲堂的衰败,表达了对人才凋零、教育衰微的时代忧虑,他警示人们在时代更迭中不应忘记先贤遗泽,应珍视并发扬文翁的兴学教育传统。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