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各国之间通力合作,一起对维护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从而改变西方各国崛起后所奉行的霸权主义,一起将海洋视为人类共同家园的新海洋观念。
如何将海洋观与现实的发展状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不同时期的海洋秩序,这也成为了新时代构建海洋观和秩序的中国方案。
什么是海洋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
事实上,在世界上的许多巨大变化中,自然环境的变化是最重要的。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是各国合作,共同维护海洋的可持续生态循环,防止海洋生态恶化,改变西方崛起后奉行的海洋霸权主义,改变重视开发而忽视保护、随意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树立把海洋视为人类共同家园的新海洋观。
1海洋认知的演变海洋观是人们对海洋的总体认识,代表主流思想,具有主导性影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在不断丰富,因此,海洋观的构建也在逐步发展。
不同阶段的海洋观虽然有不同的基本构成和特征,但并不是完全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每一次进化都是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进步。
这场革命为造船和航海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技术支持,为远航船舶开辟了海洋利用的新天地,把海洋从屏障变成了便捷的通道。
不同于陆地上的山和水,一旦你有了在海上航行的工具,海洋就会变成一条四通八达的坦途。
国家对海洋利用给予大力支持,大力发展造船和海洋探险,通过航海发现财富和扩大殖民,同时大力发展海洋军事,建设远洋舰队。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对海洋的认识,可以称为“海洋观1.0”。
在这种海洋观的指导下,一些海洋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迅速崛起,海洋为这些崛起的大国向海外扩张殖民提供了基础支撑。事实上,没有海洋大通道,“地理大发现”就无法进行。
同时,大发现也刺激了海上竞争,引发了海上竞争和战争。面对海洋的过度开发,结合环境恶化对海洋的影响,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开始重新认识海洋。
现实表明,海洋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支撑,海洋需要呵护,恢复海洋生态平衡势在必行。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种新的海洋观,人们意识到有必要维护和管理海洋。以海洋维护和海洋治理为核心的新海洋观,也可以称为“海洋观3.0”。
海洋维护和海洋治理不仅是沿海国家的责任,也是每个国家的责任和全人类的使命。新的海洋观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逐步形成国际共识,让各国承担相应责任,开展有效合作。
海洋是人类最宝贵的公共财产,也是人类的生命线。形势十分严峻,必须采取果断有效的维护和治理措施。人类已经有了应对气候的巴黎协定,但在海洋保护方面还没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根据研究,地球已经开始负能量运行,即地球整体环境恶化,无法自我修复,海洋也是如此。因此,人类别无选择,只能采取坚决的行动,合作让包括海洋在内的地球回归正能量状态。
2海洋秩序的构建海洋观引领人们的海洋行动,在行动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海洋秩序。与海洋观和实际发展相联系,不同时期的海洋秩序也是不同的。
与海洋观相联系,海洋秩序也经历了演变。在“海洋观1.0”的指导下,受利益驱动,大国在海上竞争激烈。
强者一旦取得优势,就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制定规则,维持秩序。结果,自由航行的海洋被霸权势力所支配,这样的海洋秩序具有强烈的海洋霸权的支配性特征。
主导权和霸权秩序是排他的,维护主导权和霸权是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因此,在霸权秩序下,海上冲突和战争此起彼伏。
维持霸权比赢得霸权更难。在长期的海上竞争中,海上霸权不断交替变化,出现了许多地区性和全球性的主导力量。
然而,只有美国保持了最长的海上优势地位。在“海洋观2.0”的指导下,海洋开发虽然造成了混乱,对海洋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也产生了人类第一部海洋法规,为海洋的占有和管理制定了规则,诞生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构建了以公约为基础的海洋秩序。
《海洋法公约》下的海洋秩序的基本原则是在维护海上航行开放性的前提下,界定沿海国的海洋权利和责任。
在联合国一级和许多其他领域,相继建立了海洋管理的机构和机制。
然而,由于公约的缺陷和海洋问题的复杂性,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如专属经济区管辖权的重叠及由此产生的矛盾,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不平衡,以及像美国这样的海洋霸权国家拒绝签署公约,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解读公约。
“海洋订单2.0”是在工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
由于重视利用,忽视保护,重视权益,忽视责任,海洋资源被过度开发和利用,大量污染物被随意倾倒和排放到海洋中,对可持续的海洋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从而使海洋生态危机成为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海洋新秩序是基于人类对海洋的新认识。
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和控制海洋,恢复海洋生态平衡,控制海洋污染,从而促进地球的生态维护和控制,恢复人类可持续的生存环境。
可以通过综合措施加以控制,包括防止温度上升和控制海洋污染,防止海水温度和海平面上升。海洋维护和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既需要新的认知,也需要新的行动,尤其是人类的新觉醒。
面向海洋维护和治理的海洋新秩序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涉及人类的生存,肯定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
形势严峻,人类需要紧迫感和责任感。鉴于海洋是人类共同资产的突出特点,以及诸多争端,人类很难共同承担责任并采取行动。
中国是海陆大国,海洋是中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历史上,中国曾经拥有主导性的海洋力量,郑和下西洋留下了一个持久的故事。而中国并没有形成与时俱进的海洋观。
近代西方崛起后,中国在海洋建设上已经落后,列强正是利用海上的便捷通道和军事优势入侵中国,让中国产生了对海洋的恐惧。
因此,很难有及时的海洋观,也很难参与到以海洋观为指导的海洋秩序中,从而在海洋秩序的构建中被边缘化。到了近代,面对外国列强的海上入侵,晚清引进西方技术和船只,试图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但是在甲午战争中,当时清朝最强的海军装备——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此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人对海洋的恐惧长期不减。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把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
通过建立沿海经济特区,我们实行“两头在外”、“借船出海”,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使沿海成为热点,使海洋成为对外交流的大通道,海洋由威胁变为机遇。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海洋地位,不仅加强了对海洋权益保护和海洋资源开发,而且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3总结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海洋观产生较晚,是不同海洋观的延续和综合。它既有利用海洋的认知,也有维护海洋的认知。
同时,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海洋觉醒”的国家,重视利用和开发,把经营海洋战略作为发展经济、赶超海洋强国的战略,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同时,中国有强烈的“海洋观3.0”意识和推动“海洋秩序3.0”的责任,愿意承担维护和管理海洋的重任。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对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共同利益的考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构建新的海洋观和秩序的中国方案,认知引导要有行动支撑。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把维护海洋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在海洋治理上大有作为。同时,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增进国际共识,推动制定新的规则。
参考文献戴桂林,林春宇.对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思考[J].太平洋学报,2021,29(1):71-80.
李靖宇,张晨瑶.论中国主权海域经略大安全观的战略推进取向[J].太平洋学报,2021,29(2):9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