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不发朋友圈:我们败给了时间,世界改变了我们

王新喜科技趋势 2023-10-14 11:18:08

这几个月来,发生了很多引爆全民关注的大事。8月底的日本排核污入海,过去一个多月华为Mate60引爆全民热议,近期全网关注的巴以冲突,但我们在朋友圈没有看到有多少人在聊,这些话题的承接与发酵平台都在微博、抖音、今日头条、B站、知乎等平台。

9月开学季,短视频上倒是有不少接送娃上学的视频,但朋友圈一片冷寂。10月国庆,虽然不少人依然在发旅游照片,但点赞评论寥寥,节日一过,朋友圈顿时冷清。朋友圈在过去是很多重大事件的舆论发酵地与热门事件传播地,人们曾经大小事在朋友圈分享,享受着互相点赞评论与讨论的快乐,但为什么突然变成今天这样了?

中秋国庆朋友圈旅游照少了,中年人消失在朋友圈

从近两年来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发朋友圈了已经成为一个时不时被提起的话题。毕竟,过去大家都无所顾忌的发生活动态以及所思所想,活跃度非常高。以至于马化腾当年做出判断:微信与微博的竞争已经结束了,并关掉了腾讯微博。

但到后来,朋友圈复杂化了,人们开始有了人设上的包袱,要考虑亲戚、朋友、同事、同学还有因各种原因而加上的半生不熟的陌生人看了朋友圈之后,会有什么想法,每次发朋友圈都会斟酌再三。

很多人发朋友圈都有很多分组,但分来分去,激情受挫,反思变多,发朋友圈到底是为了取悦自己,还是取悦别人?

最近有业内人士透露,一互联网创业老炮有六个微信,好友基本都是满员,本来这些也是他积累多年私域客户资产了,但是他基本已经半年不发朋友圈了。

在近期,很多人发现在朋友圈里,国庆旅游照片也越来越少了。有网友表示,主要担心被认为在炫耀,引发不必要的羡慕和嫉妒,从而破坏自己的人际关系。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旅游的个人体验与自己有关,与多数人不相关,因此只是设置了部分好友可见,要么基本上就不发。

再次,一个重要原因是朋友圈的成员越发复杂了,微信发展到现在,大家的朋友圈的好友来自不同的圈子,很多朋友都是加完就没有再联系过, 另一方面,因为工作的关系,新同事,旧同事,合作伙伴,新领导与旧领导、加过微信再没联系过的人等复杂的职场关系都在朋友圈这个社交广场中。有时候很多的话,方便对一部分人说,但是不方便对另一部分人说。

很多职业,不方便透露工作、生活中的内容,有些人不希望生活中的形象影响到工作中的形象,久而久之,就干脆不发了。

很多淡如水的朋友,本质上已经是陌生人。有时候也担心隐私泄露,也担心不怀好意的盯上等等。

其次,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是,中年人消失在了朋友圈。这背后的原因很好理解。

很多人到中年,社交的激情被消磨了大半,随着80后、90后陆续步入中年阶段,他们的重心在回归家庭,被生活折磨得分享欲变低了。对别人的事情不太关心,自己事情也不想被别人知道。

这正如王小波所说,“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才发现,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

况且疫情三年下来,生活不易,咬紧牙关的人没力气说话,慢慢减少了社交,一心赚钱养家,自然也减少了朋友圈的社交消耗。

对于自我炫耀与虚荣这种追求少了,转而向内心自我追求与务实忙碌的多了。

朋友圈可能也败给了算法,败给了内容利益生产机制

但其实分享欲的降低并不能完整的诠释朋友圈的冷寂,毕竟,在很多热门事件与热门话题上,我们发现在抖音,知乎、头条、微博、雪球、B站、小红书等这些平台,网友分享评论依然活跃,甚至我们看到,在微博抖音头条等平台上的网友评论,其实正在推动一些公众事件的舆论走向。微信朋友圈曾经才是第一大舆论发酵阵地,但现在已经丧失了这种舆论推动力。

这首先是因为这些平台是一个完全陌生人社会,大家没有人设上的包袱,不用担心自己的个人展示被熟人看到。

但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他们在这些平台上不担心泄露隐私了?这可能是社交场域的性质不同带给人们的心理包袱也不同,这些平台,本质上是中心化的平台,是粉丝集聚机制,他们更希望自己的个性化一面、机智的一面、才气的一面展示出来,吸引更多粉丝关注。

另一方面,头条微博B站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短内容的分享能带来流量与商业利益,鼓励了人们参与分享。而很多平台也是算法机制,很多优质内容能获得平台的推荐,从而带来更多的流量与收益。

但是微信朋友圈,发的再多,内容再优质,也不能带来收益。

从好内容的标准来看,朋友圈也缺乏算法筛选机制,一方面无法把低质的内容过滤掉,一方面也无法让优质的朋友圈内容获得更多的推送,算法机制其实适合朋友圈,这样才能形成更加优质的阅读体验,提升朋友圈的活跃度与内容质量。

但从目前来看,朋友圈依然是去中心化的模式,没有管理,没有筛选机制,没有优质内容推荐机制,你发在朋友圈的观点再闪光,但可能依然是0点赞,大家慢慢就不发了。

另一方面是朋友圈渐渐成为营销的阵地,劣币驱逐良币,朋友圈活跃度逐渐下滑。

从这个角度来看,朋友圈可能也败给了算法机制,败给了内容商业模式,朋友圈没有形成应有的商业化生产内容的土壤与机制。

城市化的进程,人们败给了时间,无力亦无心维系原有圈子

而我们也可以从城市化的进程来观察朋友圈的兴衰。

80、90后这一代,是见证伴随微信朋友圈从繁荣到冷清的整个过程的一代,他们在最初,是朋友圈最活跃的一群人,如今,也是他们最为沉寂。

原因在于,他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脱离原来的圈子,不断失去旧朋友的一代人。在最初年轻的时候,新的社交平台带动了大家社交的需求,但随着后来几年,工作、结婚、买房,渐渐的与原来的朋友与圈子疏远。

80、90后也就是当今的中年人这一代,它们的读书与工作经历了从农村(小学初中)到县城(高中)到省城(上大学、大专等高等院校等),工作要么回到家乡,要么去了省城或北上广深。

后来在工作几年之后结婚,又经历房价高速上涨的时间节点,从数据来看,80、90后他们也是支撑过去10年城市购房群体的主力军。其实残酷点说,在外地城市买房是一个与原生农村家庭分割的过程,老家的亲戚朋友基本上能聊的话题越来越少,能见的面越来越少。已经无力维系原来的亲朋好友的圈子,包括老同学都是分散各地,旧同事、旧好友各奔天涯。

这一代人,经历了多个圈子的分散与走散,城乡的分化与分割,原来的原生亲友、熟人已经没有了维系话题的共同生活圈子,已经渐行渐远了。

人的年纪越大,尤其是有了家庭在城市买了房之后,其实很多旧朋友,亲戚等就会慢慢变得疏远了,人到中年,很多人不太敢在熟人面前太表现自己了,开始低调生活,慢慢的没有太多话题的情况下,朋友圈的分享,点赞、评论自然就变得少了。

这一代人,深刻的诠释了城市化的进程,人们从熟悉变得疏远的过程。世界在变,人也在变,朋友圈已经不是当初的朋友圈,而人也已经不再是当初的人。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也许,现实就是答案,每个人都在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朋友圈本来很简单,是人让它变得复杂。

“到底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朋友圈的兴衰。也许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朋友逐渐走散疏远,失去对朋友圈的热情,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而每个坚持分享生活,不在乎别人眼光的人,这种乐观、积极、自由的心态,或许才是正常的心态。只不过,在今天朋友圈的这种现状 下,这也意味着,怎么激活朋友圈的沉睡用户,怎么再次激活、激发人们的社交热情与分享热情,是需要微信思考的。

微信朋友圈容纳这么庞大的用户体量的一个平台,却处于一个长期无管理、放任自流的状态,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却无力激发人们的社交分享欲,这或许是微信需要反思的地方,如何打破朋友圈当前的窘境,目前或也到了需要微信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