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因情报出错,他只好顺手拿下11个山头,再立一个特等功
1951年5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第27军81师242团8连连长于喜田接到一项任务:攻占鸡鸣山。按照侦察情报,这座山由三个山峰组成,敌方兵力约一个连。然而,当他率部攻下前两个山头后,意外发现前方还有多个山峰,敌军数量远超预期。面对情报失误带来的困境,于喜田没有退缩,而是带领全连将士顺势而为,一鼓作气连下11个山头,歼敌近千人,立下特等功。这场堪称传奇的战役,不仅为我军打开了通往敌后的战略要道,更成就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段英雄佳话。
从农家子弟到战场英雄
在山东栖霞的一个普通农家,1919年的春天迎来了一个男婴,这就是后来威震朝鲜战场的于喜田。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年幼的于喜田与千万农家子弟一样,在贫困与战乱中艰难成长。
1943年,24岁的于喜田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年后,他毅然投身解放战争的洪流,成为了八路军的一名战士。
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到班长,再到连长,于喜田用实打实的战功铸就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带领部队打出了赫赫战功。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朝鲜战场的硝烟弥漫。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连长,于喜田随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
在朝鲜战场上,于喜田所在的志愿军第27军81师242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军装备精良,火力凶猛,但这并没有动摇于喜田和战友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1951年初,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这是一场关系重大的战役,不仅要粉碎敌人的进攻企图,更要打开通往敌后的战略通道。
在这场战役中,于喜田和他的八连接到了攻占鸡鸣山的任务。鸡鸣山距离敌军主阵地约10公里,山后有一条通往扬口的公路,是一处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
为了完成任务,于喜田带领连队进行了详细的战前准备。他们派出侦察兵对鸡鸣山地区进行侦察,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在支委会研究后,八连确定了战斗部署:由于喜田率领第三排攻占第一个山峰,然后兵分两路继续进攻。这个看似完备的计划,却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情报失误,演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就这样,在1951年5月15日这个雨天,于喜田带领八连踏上了攻打鸡鸣山的征程。没有人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怎样惊心动魄的战斗,更没有人预料到,这场战斗将在抗美援朝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拂晓出击 意外遭遇战情急
雨水飘洒的五月黎明,八连官兵们背着装备,悄无声息地向鸡鸣山推进。按照原定计划,他们要在天亮前攻下三个山头,为大部队打开一条通往敌后的通道。
细雨中,于喜田率领第三排率先向第一个山头发起进攻。经过一番激战,第一个山头被顺利拿下,战士们乘胜追击,很快又占领了第二个山头。
就在队伍准备向第三个山头进发时,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透过迷蒙的雨幕,前方赫然又出现了三个陌生的山头,这完全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副连长黄仁德带来更令人震惊的消息:他们此刻所在的位置与预期位置相差甚远,前方还有一条宽阔的大沟,距离鸡鸣山主峰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显然,先前的侦察情报出现了重大偏差。
此时的八连面临着极其棘手的局面。通讯设备在雨中受潮,与营部的联系已经中断。而他们已经远离预定作战区域,请求支援变得异常困难。
更棘手的是敌军的数量远超预期。根据战场态势判断,敌军至少有一个营的兵力,这远远超出了原本预计的一个连。
在这个危急关头,于喜田召集连队干部紧急商议。各种意见交织在一起:有人建议原地固守等待支援,有人提议按原计划撤回。
然而战机稍纵即逝,敌军已经发现了八连的行踪,开始调动兵力准备反击。继续前进将面临更多未知的敌情,后退则意味着前功尽弃。
于喜田深知,此时此刻的每一个决定都将直接影响战役走向。天色渐亮,细雨依旧,他们必须在敌军完成兵力调配之前做出选择。
权衡利弊之后,于喜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错就错,趁敌军还未完全反应过来,继续向前推进。他迅速调整了战斗部署,改变了原有的战术安排。
新的作战方案很简单:遇山头就打,遇敌人就冲,一路打通直到鸡鸣山主峰。这个看似鲁莽的决定,实际上抓住了战场上最宝贵的主动权。
于喜田将全连兵力分成三个战斗组,采取交替掩护的方式向前推进。每个战斗组都配备了足够的弹药,保证能够独立作战。
战士们快速搜集了战利品,补充了弹药,在雨中继续向前推进。这场始料未及的战斗,就这样在五月的细雨中拉开了序幕。
此时的八连将士们并不知道,他们即将创造的战绩,将在志愿军的战斗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就这样在情报失误中意外展开。
激战连环 十一峰覆灭惊天
雨中的战场上,于喜田带领八连向第三个山头发起猛攻。敌军在山头构筑了完备的防御工事,密集的火力封锁了所有可能的进攻路线。
八连采取分散进攻的战术,三个战斗组从不同方向向山头发起进攻。战士们利用地形的掩护,逐步向敌军阵地靠近。
在距离敌军阵地不到五十米时,于喜田指挥部队同时发起冲锋。战士们投出大量手榴弹,瓦解了敌军的火力网。
第三个山头的战斗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八连付出了重大伤亡才拿下这个阵地。但战士们来不及休整,就马不停蹄地向第四个山头进发。
第四个山头的地形更为险要,敌军在山顶设置了交叉火力点。八连借助浓雾的掩护,悄悄摸到了敌军阵地侧翼。
一场近距离的白刃战在山顶展开,战士们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激烈的战斗,第四个山头也被拿下。
随后的战斗仿佛一场接力赛,八连的战士们不断向前推进。第五个、第六个山头相继落入八连手中。
每攻下一个山头,战士们就利用缴获的武器弹药补充自己的战斗力。敌军的尸体和武器装备遍布山头,见证着这场惨烈的战斗。
在攻打第七个山头时,敌军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反扑。数百名敌军在装甲车的掩护下,向八连阵地发起冲锋。
于喜田指挥战士们利用有利地形,组织了一次漂亮的反击。他们等敌军进入射程后,突然开火,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第八个和第九个山头的战斗在黄昏时分打响。天色渐暗,但战斗的激烈程度丝毫不减。
八连的战士们已经连续作战十多个小时,但士气依然高昂。他们明白,只有继续向前推进,才能打开通往主峰的道路。
第十个山头的守军显然已经得知了前面的战况,他们构筑了更为严密的防御工事。但这些防御工事在八连面前形同虚设。
战士们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很快就突破了敌军的防线。第十个山头的战斗结束得异常迅速。
最后一个山头的战斗在夜幕降临时打响。敌军在这里集中了大量的重火力,试图阻止八连的进攻。
但此时的八连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攻势,战士们以排山倒海之势冲上山头。经过一番激战,第十一个山头也被攻下。
至此,八连创造了连续攻克十一个山头的传奇战绩。这场战斗歼敌近千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战场上的硝烟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胜利的喜悦。但八连的将士们知道,最艰难的考验还在后面:他们必须守住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战功彪炳 军史永载英名传
鸡鸣山战役结束后,这场以情报失误开始,却以辉煌战果告终的战斗引起了上级部队的高度重视。志愿军总部派出调查组,对八连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进行了详细调查和记录。
调查结果显示,八连在这场战役中共歼敌近千人,缴获步枪214支,重机枪26挺,迫击炮8门,各类弹药数万发。这些数据让调查组的同志们都感到难以置信。
在战后的总结会议上,于喜田被要求详细汇报整个战斗过程。他用了整整两个小时,才将这场历时一天一夜的战斗完整地描述出来。
上级部队对八连的战绩给予了高度评价。第九兵团专门召开表彰大会,授予八连"鸡鸣山战斗模范连"的荣誉称号。
这个称号的背后,是八连全体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那场战斗中,八连有三分之一的战士负伤,多名战士壮烈牺牲。
1951年夏天,志愿军总部下发了表彰命令。于喜田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同时记特等功一次。
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不仅是对于喜田个人的褒奖,更是对整个八连英勇表现的肯定。授勋仪式上,于喜田将荣誉献给了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们。
朝鲜政府也对于喜田的英勇表现表示敬意。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于喜田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这枚勋章的分量极重,它象征着志愿军将士为保卫朝鲜人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于喜田成为了山东籍志愿军将士中,获此殊荣的代表人物之一。
战后,于喜田的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他的名字传遍了全军。《人民日报》专门对鸡鸣山战役进行了详细报道,称赞这是一场"将错就错"的完美战例。
军事院校将鸡鸣山战役作为经典战例,编入教材。这个案例生动地诠释了战场上随机应变的重要性,以及指挥员当机立断的可贵品质。
在之后的军事训练中,八连的战斗经验被广泛推广。许多部队专门派人向八连学习,研究他们在战斗中的战术创新。
于喜田经常被邀请到各个部队进行经验交流。他总是强调,战场上最重要的是敢打敢拼的精神,以及永不言败的决心。
这场战役也被写入了志愿军战史,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光辉一页。军史馆专门辟出一个展区,展示鸡鸣山战役的相关资料和实物。
时至今日,每年都有不少人前往鸡鸣山,追寻当年战斗的足迹。那十一个山头上的战壕和弹坑,依然清晰地讲述着这段英勇的历史。
于喜田和八连的故事,成为了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在战场上,有时候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犹豫不决的心理。
这场战役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军事层面。它告诉我们,面对困境时,果断的决策和坚定的执行,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