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甘肃医学院7月8日院系重组协调会议精神,落实好甘医学函(2024)11号通知要求,2024年8月21日,该校临床医学院召开了临床医学院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学生工作会议,完成了由基础医学院管理的21级和22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儿科学专业全体师生调整划归交接工作。
今年以来,不少高校都进行了院系调整,“院系调整”“学院重组”等关键词获得了大量关注。
如今年6月,南昌医学院发布通知,根据该校《关于“一校两区”学科专业布局和院系设置调整的通知》,该校原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更名组建“公共卫生学院”,原妇幼保健与美容医学院更名组建“健康管理学院”,临床医学院之前负责建设的“康复治疗学”专业划归至健康管理学院。
今年3月,陇东学院召开新合并设置的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干部、职工会议,宣布学校对农林科技学院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整合设置为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决定。这标志着该校新一轮二级学院优化调整设置工作顺利完成。自2022年1月以来,陇东学院分步对原有20个二级学院进行调整优化,先后撤销政法学院并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文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合并组建为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优化整合组建了新能源学院和地理与城乡规划学院等。最终学校将原有20个二级学院调整为13个二级学院,压减二级学院机构7个,压减率35%。
高校院系调整,方式多样
高校院系调整,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调整方式。如撤销一些设置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或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院系;合并学科相近、研究方向相似的院系,形成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学科群;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战略规划,新建一些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院系;对现有院系进行重组,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布局;对一些名称不符合学校定位或学科发展趋势的院系进行更名等。
《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到,要调整优化学科学院和专业结构。以学科为统领,打破学校和部门界限,整合省内学科资源,规范优化高校学院设置。每个一级学科原则上要设置在同一学院,集聚学科资源;相同或相近的教学、科研职能原则上应归并在同一学院。聚焦有效服务产业,逐步构建“优势学科+学科研究院+产业研究院”的特色鲜明、错位发展、服务精准的学科学院形态体系。积极探索“院办校”发展模式改革,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办学重心下移。
高校院系调整目的是为了优化学科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优势互补,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2年曾提到,学院的重新整合,是该校进一步深化大学科教融合改革,整合学院、学系力量,打造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大学,完善具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色的国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在2022年2月应用经济学院组建成立和经济学院、商学院学科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成向科教融合2.0版的升级,建立和完善“一院多所(系)”的本-硕-博一体化的科教融合新模式的又一关键步骤。
前面提到的陇东学院通过为期两年的调整优化二级学院设置,资源配置效益逐步增强,有效促进了交叉学科和大学科群不断涌现,带动了教学、科研水平双提升,实现了校内资源的合理配置,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效能提升。此外,在优化调整二级学院设置的基础上,该校逐步下放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权、干部任用权、经费使用权、师资引进权,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全面激发了二级学院办学活力。
院系调整,遵循原则
院系调整必然不可盲目为之,应深入调研,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等,确保调整的规范性、合理性。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校党委书记阮凤斌今年6月深入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部)和数学与数字经济学院对落实机构改革情况进行调研。阮凤斌强调,首先解决人员归属问题,按照“人员跟着科室走、教师跟着专业走”的原则先进行整体划转,后续再对辅导员、专业教师根据学生规模、专业匹配度进行局部优化调整,涉及处级、科级领导干部调整的由学校党委统筹安排;要认识到专业划过去,专业教师不过去就是违背了学校改革的初心,专业没有教师支撑就办不下去。
原北大校长林建华《强扭的瓜不甜——谈院系与学科设置》一文中也曾提到,院系多是以学科为基础的。院系对学科的发展负责,也对人才培养负责。院系的调整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创造性,有利于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我们要坚持以下四项基本原则:第一,院系调整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充分考虑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第二,使学术机构与学科尽可能匹配,对于学校重点发展领域,学术机构担负学科发展、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责任。第三,面向未来,充分考虑学科发展趋势,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绝不画地为牢、固化封闭。第四,院系规模适当,在现行体制下,院系仍然有行政属性,院系的规模不能过大或过小。
需要注意的是,院系调整往往伴随着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校学科专业的优化布局,也将促进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而学科专业调整包括要素的调整和专业结构关系的调整。要素的调整具体体现在学科专业的边界划分及内涵的调整,专业所对应的活动领域或职业领域范围的专业口径调整,以及专业内在质量状况的调整,也就是内涵式的专业建设。
根据我国当前院校评估、专业认证的要求,学校应该依循产出导向的理念进行专业建设,也就是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支持与服务、质量保障机制等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进行建设与优化,在这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利益相关方的主观调研给予专业一定的参考。
例如在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环节中,需要充分调研本专业当前及未来培养面向的行职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程度(见下表),再结合核心雇主的具体访谈结果,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从而为后续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制定、师资队伍及软硬件匹配等提供优化方向。
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各校网站、未来教育管理研究公众号、麦可思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