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教授”王坤森:11年时间捡200多吨废品,只为完成一件事

鲍林谈古论今 2024-11-11 11:23:05

有一位老人每天固定徘徊在两条街巷内,一晃即是 11 年的坚持。

每天都从垃圾筐里拾起废旧物品,总计 200多吨。

这个老人是浙江大学的退休教授王坤森。

他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一件事”。

本应该退休后享受生活,为何会去拾荒?是为了完成什么事

退休多年的王坤森,本该安享晚年的生活,却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他每天晚上都会推着三轮车,翻找街头的垃圾桶,捡拾废纸、废旧衣服等可回收的垃圾。这已经持续了整整11年,日复一日、夜以继夜,他步履蹒跚地走过无数条街巷,捡拾着一张张废纸、一块块废板、无数瓶瓶罐罐。

这一切,都源于他童年时期的贫穷经历和一颗朴素的同情心。

——【·苦难的童年·】——

王坤森自小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31年,他出生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家庭,家境贫寒,衣食无着。命运对他似乎从一开始就打了个谦卑的注脚。

他的父亲在他还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工作,家中顿失经济来源。不久,母亲也因病重的缘故离开了人世,王坤森年纪尚小,就成了家中的顶梁柱。他不得不独自面对现实的重压,在孤儿般的处境下度过一个个黯淡的日子。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是王坤森童年生活的写照。为了填饱饥肠辘辘的肚子,他不得不走上一条令人难以启齿的道路——偷偷潜入富人家的猪圈,捡拾猪食里的红薯渣和蚕豆来充饥。有时运气好一些,能在路边捡到一些野菜根茎,那就再好不过了。

而在寒冷的冬日,由于家中连一件破烂的棉衣都没有,王坤森只能蹲在富户们家的门前,祈祷能在他们扔出的垃圾堆里翻到一些破旧的旧衣服。哪怕是在别人眼里已经丢进了垃圾堆的东西,对于小小年纪的他来说,都是宝贵的温暖。

就这样,在艰苦的环境中挣扎求存,王坤森一点一点长大,在贫困和屈辱中慢慢烙下了人生印记。但他从未放弃过,反而在这般环境中锤炼了自己意志的锐气。

为了谋生,王坤森的父亲想出一个主意:让儿子早晨四点就起床,在人群中捡拾烟头,然后把人们抽剩的烟蒂捡回来,再配上一些新烟丝,卷成纸烟卖给那些干苦力的人。可是,每当王坤森看到地上的烟头就会有其他孩子和他抢夺,有时甚至还会被毒打一顿。就这样,他靠着捡拾垃圾、回收废品的血汗钱,苦苦度日。

童年的苦难经历,让王坤森深知贫穷对孩子们的伤害有多大。他不愿再看到其他孩子像自己那样,原本该上学读书的年纪,却不得不到处打工、种地。“自己淋过雨,就想为别人撑伞”——这是推动王坤森后来决心资助贫困学生的直接动力。

——【·拾荒助学的初衷·】——

1991年,一张报纸上的照片像一记重锤,狠狠地敲醒了王坤森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那是一张著名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照片,黑白分明的影像里,8岁的她眼神渴望,小小年纪却已经被生活扭曲了本该纯真的眼神。照片底下是这样一行文字:“我想上学”。

看到这张照片,王坤森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几十年前那个饥寒交迫、却依旧怀揣梦想的自己。那个被生活重重打击,却从未放弃过上学梦想的自己。他知道,正是因为家境贫寒,他在小时候才会被唾弃、被孤立,才会过着那样动荡不安的生活。

而这张报纸照片中的苏明娟,和当年的自己别无二致。她也渴望学习,渴望摆脱贫困,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可现实残酷,贫穷像一把沉重的锁链,禁锢着她的梦想和未来。

望着这张照片,王坤森内心泛起了前所未有的共鸣。多年的艰辛磨砺了他的意志,如今他终于有了一份可观的家产,他下定决心要利用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像苏明娟和当年的自己一样,因家境贫寒而失学的孩子们。

从那天起,王坤森开始大手笔地资助贫困学生。他身体力行,四处奔走,将自己的故事和决心传播开来。很快,越来越多的人被他的故事和行动所感动,纷纷加入到这份利他的事业中来。一所资助贫困学子的学校就这样缓缓成型。

2012年,王坤森从浙江大学退休,可是他的退休金每月只有6000元,根本无力资助太多贫困学子。于是,他想起了小时候的生存之道——捡废品。他买来一辆二手三轮车,从此开启了他“深夜拾荒”的生涯。

每天夜晚来临,王坤森就推着三轮车走在街头,在路边翻遍每一个垃圾桶、捡起每一张废纸。只为了能攒下更多的钱,帮助更多的贫困孩子。为了不影响白天靠捡垃圾为生的人,他坚持夜间出没。即便年事已高腰身佝偻,他仍然日复一日、废寝忘食地坚持着。

渐渐地,王坤森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餐馆老板樊锋军说,几乎每天晚上都能看到这位老人家在门口垃圾桶翻找。于是,很多人开始自发将包装纸盒、瓶罐等整理好放在门口,等着王老师来捡。不少爱心人士也会主动为他抬重物、送水果,默默支持着他的事业。

11年里,王坤森一直在坚持。捡到的废品渐渐攒下了6万余元,他却一分钱也没花在自己身上,全部用来资助了7个贫困学子完成大学梦想。在他的带动下,浙江大学还专门成立了“王坤森助学金”。

——【·妻子的默默支持是坚持的动力·】——

在王坤森坚持拾荒助学的11年里,妻子王秀云奶奶一直在默默支持着。尽管嘴上总是反对、担心老伴身体,但她会帮助王坤森整理废品、做好后勤工作,用行动支持着他。

每当王坤森深夜捡废品回家,王秀云总在家里等候。2020年王坤森做全麻手术后第二天,王奶奶就督促他必须在午夜前回家休息。两人的感情非常好,即使生活窘迫,他们也从未被贫穷击垮。

2021年七夕节,为了给妻子一个惊喜,王坤森亲手用旧杂志做了一捧’纸玫瑰”,小心翼翼地送给正在整理废品的老伴。王奶奶激动得像个少女,把这捧纸花和结婚时王坤森送的塑料花并列摆放。

令人痛心的是,就在2023年5月29日,王秀云奶奶因脑梗离世。虽然老伴离世是对王坤森的巨大打击,但就在第二天,他仍然推着三轮车走上街头,坚持拾荒助学的信念。

王坤森老人说:“她29号去世的,我30号还是去捡垃圾了,只要我现在还没死就要一直做下去。”

那个推着三轮车的佝偻身影,早已经成为杭州人夜晚最温暖的风景。曾经,他是浙江大学的一名普通教授;现在,他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叫“为民师表”的崇高意义。

——【·向光明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歇·】——

如今93岁高龄的王坤森,身体每况愈下。因为长期弯腰捡垃圾,他的背已经严重驼了。2020年,王坤森因心脏病入院做了一场大手术,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然而就在全麻手术后的第一时间,他便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书,言志永垂不朽。这个曾被生活严重打击的男人,如今仍怀揣着赤子之心,要把自己完整地献给这个世界。

然而,这些都没能阻挡他前行的脚步。退休前在浙江大学任教,如今却成了城里最著名的“拾荒教授”。

王坤森老人将贫困视为可怜可悯的遭际,而不是道德上的污点。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诠释了一个教育家、一个慈善家应该具有的品格。11年如一日的坚持,他用双手托起了无数个孩子的梦想,用爱点燃了希望之门。

“夜空许多扑朔迷离的脚印,太多理由绊住我们前行的脚步。但是请对自己保持信仰。不要被浮云遮住视线,要透过它,找到阳光。”这是王坤森老人最珍视的一句话。也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现在,王坤森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推着三轮车到处拾荒为生、资助贫困学子了。但是,他那助学的善举从未停止过。

“我这把老骨头活不了多久了,但我希望能把这份事业一直传承下去。’王坤森轻声说。

记者了解到,尽管妻子去世、自身又多病缠身,但王坤森从未感到孤单。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人士常年慰问探望他,不少热心人也自发捐助他的助学事业。

一位素未谋面的老人专门为王坤森订制了体面的居家服,还亲自把它们送到颐养院。一对夫妇舍小家捐出百万巨资,用以资助失学儿童……就这样,成千上万的人用实际行动向这位可爱的“拾荒哥”表达崇高的敬意。

面对如此汹涌的爱心,王坤森显得有些腼腆:“我只是一介平民,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在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大家的鼓励和支持,让我感到生命有意义极了。”

当我们在物质世界追名逐利时,王坤森老人用行动向世人昭示了生命的真谛。那就是富足生活并不等于拥有财富,而是拥有一颗充满爱与善良的心。只要心存善念,即使渐入残年,仍可成为照亮人间的一束光明。

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失去方向,贪婪虚荣可以蒙蔽我们前进的双眼。但请像王坤森老人那样,用善良的信念将黑暗驱散,用爱的力量找到人生的阳光。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他们,而变得更加温暖和光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