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薛岳最信任的参谋长,却因写错一封信,差点被老蒋下令毙了?

妙之评过去 2024-08-05 17:24:46

在抗战期间,薛岳之所以能在长沙城下三次挡住日军王牌11军的攻势,除了靠他赖以成名的天炉战法之外,有一人的辅助也是居功至伟,这个人就是在电视剧《长沙保卫战》中薛岳的参谋长——吴逸志。

正是他在其中的协调调动,让薛岳指挥如若臂使。事实上薛岳在第四次长沙保卫战中的失败,也多少和吴逸志被撤换,指挥系统混乱有关。

那么可能会多人会问,既然此人能力这么强,薛岳为啥还要换他?

其实他并非薛岳换的,而是老蒋坚持要把他撤了,并一度扬言要毙了他。而导致吴逸志被撤换的导火索,说来也挺魔幻的,起因却是一封信。

这其中的原委是什么呢,本期且听雨田君慢慢道来~

长沙保卫战中的吴逸志(剧照)

居功自傲,惹怒老蒋

吴逸志说起来和薛岳确实也是挺有渊源的,1896年他出生在梅州的丰顺县,和张发奎、薛岳一样都是广东客家人,也算是粤系广东帮的一份子。

成年之后的吴逸志在当时广东遍地参加革命军队的大背景下,也选择报考军校投军,1914年他报考了保定军校第6期,说来更巧,这期是保定军校井喷式出名将的一期,除了顾祝同、上官云相等少数几人,其他皆是以粤系名将居多,比如:

张发奎、吴奇伟、余汉谋、叶挺将军、薛岳、廖培南和黄琪翔等人。

粤军名将张发奎、黄琪翔和吴奇伟都是保定6期出身

而得益于这样强大的同学会,吴逸志在粤军中也是混的风生水起,相对于前线指挥作战他的参谋能力更为出色,巅峰时期他曾担任李济深第八路军的参谋长。

在粤军分裂后(陈济棠、张发奎和李济深三强争霸),他选择了公费出国深造,一方面躲避粤军内斗,一方面也提升自己,1933年他选择到了柏林陆军大学留学(邱清泉也是这个学校的)。而此次出国也让他开拓了视野和思维,认识到国军和世界其他国家陆军的差距,国外的学习他在后期抗日作战中的参谋作业能力得到提升。

1937年,抗战开始后吴逸志回到国内,被授予少将军衔,受老同学薛岳的邀请,在武汉会战期间担任薛岳第1兵团参谋长,并取得万家岭大捷。

在1938年到第九战区,担任战区长官薛岳的中将战区参谋长……

抗日名将薛岳,也是吴吴逸志老同学

而真正让他迈入抗日名将这个坎的,正是抗战中期,其担任的第9战区参谋长期间、国军少有的多次挡住日军攻势的长沙保卫战!

在长沙会战期间,喝过洋墨水的吴逸志表现也确实在水准级之上。

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他就跟薛岳提出日军11军从赣北过来已经是强弩之末,加上雨季日军后勤损失惨重,应当固守长沙待援,选择后退决战,利用地形层层阻击日军。果然日本确实在长沙城下因为补给不济,铩羽而归……

而此次吴逸志的参谋能力,连老蒋都亲自到长沙对其进行表彰,并任命他为军官战干团教育长,负责培养军官们的地图、参谋作业能力,提升国军的专业性。

从这一点上看,吴逸志能力还是得到老蒋的认可的。

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后,慰问军队的吴逸志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又是吴逸志携手薛岳共同制定天炉战法战术,以捞刀河为主战场(炉底)就是吴逸志建议的,最终国军在此大败日军11军重创第6、39等师团,此次战役为二战太平洋战场开辟以来,盟军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升级,极大的鼓舞了国内和国际抗战,一举帮老蒋打出了国际地位。

可以说老蒋此时对于薛岳和吴逸志的器重和信任,再次达到一个峰值……

可所谓是盛极而衰,吴逸志却不承想自己一个“得意”的举动和一封信却让他被老蒋推下神坛,从此永不被重用。

这又是怎么回事?

九战区参谋长吴逸志和代司令长官薛岳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之后,留过洋的吴逸志并没有沉寂于这个胜利之中。相反他对于当时太平洋的抗战一直持谨慎,甚至悲观的态度。

有一说一,吴逸志的担忧完全是有道理而且正确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之后,日军在太平洋上很快拿下东南亚和菲律宾,进攻缅甸。苏德战场,德军也是一直处于攻势之中。

而作为一个在国军里面战略眼光尚可的吴逸志立马针对当时的斗争形势,给当时的国民政府军委会写了一篇关于加强亚洲战场作战意见书以及《先击溃日本再会师柏林》,并呈送到军委会。

吴逸志写给老蒋《先击溃日本再会师柏林》原文

当时国军参谋们普遍业务水平不行,一度让作为副参谋总长的白崇禧很恼火,当他看到吴逸志的分析之后立马大赞

“大着悉洞时势,语重心长,至佩卓尔!至主张先击溃日本,再会师柏林,尤与鄙见不谋而合,谨留供参考。”

而这里面说的中国心战场之重要性,建议盟军加大援华力度,盟军出装备,国军出人,即可在江浙和福建等沿海开辟第二战场,牵制和反攻日军,这简直说到老蒋的心坎上了,反攻老蒋想不想不知道,美械装备肯定是想要的。于是大笔一挥

“该员热心研讨,见解甚是,殊堪嘉慰。尚希继续精研,俾资参考”

当然,这些东西仅限于战略层面,实际指导的东西毕竟有限,因此无论是老蒋、白崇禧还是何应钦等人对其的褒奖也仅仅是表扬其敢于说话的态度。

军委会两大名将白崇禧和何应钦都夸奖过吴逸志

可吴逸志却看到这么多大佬对自己的“认可”,于是也飘飘然起来。

于是为了加速他所谓“美军装备援华”的战略构想,居然让他的一个在外交部连襟利用在国外的关系,将这些文章写在信里送给送给了美军话事人罗斯福的办公桌。

而看到写封信之后,罗斯福看到里面的内容,说国军和中国战场应该承担更多义务自然是高兴,而且本身罗斯福就是喜欢下面人跟自己提意见,而且还是来自中国战场的属下,这不是把自己当成太平洋战场的最高话事人么!

于是也是来一个大笔一挥对吴逸志也是一顿彩虹夸。

而这一顿夸老蒋可不高兴了,直接被免去了第九战区参谋长的身份,并

“交军法执行总监部严办”

虽然在薛岳等人的求情下,免除了牢狱之灾,但却被解除了军务,只能任军委会高级参议的闲职,从此被彻底踢出国军一线战将的行列。

一封信直接毁掉自己的军旅生涯,吴逸志也算是独一档!

《长沙保卫战》中老蒋(剧照)

为何老蒋要严办的吴逸志

很多人会说,吴逸志这个多大点的事,为何老蒋要严办吴逸志,甚至还起了杀心呢?

其实如果站在老蒋的角度,转念一想,就知道吴逸志犯的可是“原则性”问题。

第一点,吴逸志的举动过了老蒋的红线

老蒋这个人其实是非常传统的,他喜欢的是表面功夫做的好的人,比如胡宗南和陈诚。

而对于恃才傲物之人则是决定他们不够脚踏实地,吴逸志的文章对于老蒋来说不痛不痒,而且老蒋还能通过奖励其热心研讨,来给世人展现自己广开言路的标签,因此与其说是奖励吴逸志,不如说是往自己脸上贴金。

喜欢作秀的老蒋

可吴逸志将再将这篇文章发表在国外,并转述美军那就变了味了!

对于老蒋而言,他才是国军的话事人,你一个下面的人越级往哪怕是盟军阵营,发表文章,还是求援去了,却不提前知会一声和得到老蒋的首肯,那就目无官长,违反军纪,这在哪国的军队中都是大忌。

退一步来说,老蒋最忌讳的是部下和英美军队打交道,这是他的红线。

在国民政府内部,宋子文贵为大舅哥,和英美关系够铁还不是一样被废,对于老蒋而言,他和英美的关系是相互利用,抗战他出人,英美出武器,这谁也不欠谁。而他也知道,英美之所以挺他是万不得已,真的日本人被打跑了,英美会再扶持代理人也说不定,事实上在解放后期,因为对老蒋不满,他们选择了扶持李宗仁上台。

英美扶持的李宗仁拿下副总统

所以,基于这层考虑,他是不愿意部下越级和英美过于亲近,万一真的哪天扶持他们,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对于这些有英美背景的将领,老蒋基本上都选择打压

比如孙立人和杜聿明在第一次远征回国,孙立人虽然保留了部队,却选择不听他的话跑去印度接受老蒋死对头——史迪威的指挥,让老蒋很生气,而杜聿明损兵折将,选择不和英美媾和回到国内,却意外升官是同样的道理。

且不管你吴逸志真的是否要投靠美军,只要他老蒋的怀疑就够了~

吴逸志将军戎装照

最后,隔山打牛,敲打薛岳

当然,吴逸被严惩,老蒋也有敲山震虎敲打老虎仔薛岳的意思。

吴逸志可以说是在第九战区内薛岳最信任之人,没有之一。

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当时的九战区参谋长吴逸志亲自编了一台新编京剧《新战长沙》,将薛岳比喻为精忠报国的岳武穆,而自己则是羽扇纶巾的诸葛孔明,这剧有相互吹捧之意,也能看出大当时两人的关系是很铁的。

当年薛岳担任大元帅府营长的时候,吴逸志就是他的机枪连长,同窗和同乡之谊、让薛岳很相信吴逸志,也让其在第九战区如鱼得水,很快就成为九战区的前几号人物和薛岳的左膀右臂。

身为薛岳左膀右臂的吴逸志(剧照)

而1943年对于薛岳和老蒋的关系来说,却很微妙。

这一年,薛岳要以战区长官干预湖南的军政,相当湖南省主席,已经和老蒋关系处理的很不愉快,如果不是陈诚拿着脑袋担保,老蒋也老早想撤了薛岳。在私下场合里,薛岳更是不尊重老蒋,将其指挥贬低的一文不值,多少有点拿着长沙会战胜利居功自傲的成分,再加上本身以前就是粤军,反过蒋。因此老蒋也开始对其警惕起来。

而正好这一年,薛岳和老蒋的死敌史迪威多次商业互捧,美军观察团更是多次到九战区视察,再加上吴逸志给罗斯福写信,更让老蒋加深对薛岳的防备,因此吴逸志这件事,老蒋自然乐意落井下石,将吴逸志除掉,在关键参谋长位置上换上自己人。

故而,一方面吴逸志心理飘飘然,判断错情势,情商太低,另一方面也为敲打薛岳,老蒋自然也是要严惩该君……

和美军关系很好的薛岳

吴逸志被调离之后,薛岳与新来的参谋长赵子立(黄埔系出身,和桂系关系好)又不和,直接也导致了第四次长沙会战的失利,让其声誉也跌到了谷底……

2 阅读: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