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马”天作之合,能否改变全球燃料电池格局?

禾颜阅车 2024-09-19 10:35:40

【导语:在全球纯电动和插混轰轰烈烈的当下,燃料电池乘用车相对不受追捧。而随着在全球燃料电池领域技术领先的丰田和宝马结盟,这将让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加速。】

撰文|张大川、编辑|禾 子

虽然氢燃料电池发展之路不平坦,但随着两大巨头进一步深入合作而迎来新契机。

近日,丰田和宝马就有关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合作签订了谅解备忘录,标志着这两家车企在燃料电池领域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实,丰田和宝马在燃料电池领域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12月。彼时双方签署了一份为期十年的合作协议,内容包括燃料电池及性能车型。如今双方签署新的合作协议,也是对之前合作内容的延续。无论是宝马还是丰田都意识到,与一个实力比较强的合作伙伴是推动燃料电池技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所在。

在和宝马合作官宣的同时,也有知情人士透露,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计划在10月底访问首尔,并与现代汽车掌门人郑义宣讨论氢燃料汽车等业务合作的可能性。预计双方将达成协议,在氢动力汽车领域开展合作,并且共同建立用于生产和分销清洁氢气的基础设施。现代是全球范围内仅次于丰田最为热衷燃料电池的跨国车企巨头,并且已经推出了NEXO这款燃料电池车型。如果可以结盟成功,那么丰田和现代的联盟有望发挥出更大的协同效应。

丰田和宝马联手解决燃料电池落地的痛点

丰田和宝马氢能的合作主要涵盖两方面:

1、联合开发第三代氢燃料电池系统

此前,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本身成本比较高,但终端销量有限,这会使得投入的研发和模具成本难以被摊薄,由此便进入一个恶性循环。通过结盟提升销量来降低单车物料成本是燃料电池技术走通的关键一环,因此,宝马和丰田将联合开发新一代的燃料电池系统,而搭载这套系统的首款宝马车型预计会在2028年上市。此外,丰田和宝马双方还计划通过共同研发和采购来尽可能发挥协同效应,并扩大在商用车和乘用车两个细分市场的需求。

2、基础设施

相比于燃料电池系统本身的成本,氢能相关的基础设施投入更高,这是成为横亘在燃料电池商业化部署前难以逾越的障碍。加氢站的建设成本远远高于充电站,单个加氢站不仅花费动辄数以千万计,而且在市区内的选址上也面临很大的制约。这次丰田和宝马双方将同制造和供给氢能的企业合作,来降低氢能补给的成本;同时两家车企也会持续完善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加速燃料电池技术的落地。

宝马夯实燃料电池技术储备

其实,宝马在氢能动力系统领域的研究已经超过40年。其早在1979年就推出了第一辆使用液态氢作为燃料的测试车。而最近的案例则是宝马在2023年推出了iX5燃料电池车队。这个车队已经开始在全球各大城市路测,测试范围甚至覆盖了北极圈以及高温沙漠路况。而这次和丰田的合作,将进一步夯实宝马在燃料电池技术方面的技术储备。

从宝马的角度来说,该公司已经制定了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如果要真正贯彻和落实这个战略,在其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中,零排放的燃料电池技术不可或缺。以当下锂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上限来看,无论是从长距离出行,还是在冬季低温使用的环境来看,电动车更多只能满足市内日常通勤。省际出行以及越野场景下,当下更多还是要靠混动车型。而未来要实现零排放,燃料电池技术更加合适。所以,对于宝马来说,在丰田的支持下,宝马的下一代燃料电池车型开发难度不仅大大降低,而且日后的采购成本也可以持续降低,为大规模商业化部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田打造燃料电池联盟

于丰田而言,这次与宝马的合作连同潜在的和现代汽车的合作战略意义更加重大。

在燃料电池领域,丰田在技术上是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凭借之前Mirai的投放,丰田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燃料电池车型的运营经验。在很多车企眼中,这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而丰田也一改之前在混动技术领域相对保守的策略,积极寻求和其他车企合作,通过转让一定的技术/共同开发,来逐步培育起燃料电池市场。

除了和宝马以及现代这样的跨国车企巨头合作之外,丰田在国内也在积极推动和本土车企在燃料电池领域的合作。和本土车企以及燃料电池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的合作,有助于帮助丰田来获得政府对燃料电池的扶持政策,这对于成本更高的燃料电池来说必不可少。更不要说加氢站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需要友商关系的本土企业来帮助丰田打开局面。

点评

丰田在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接连和宝马等车企结盟的局面值得关注。通过几代技术的迭代,丰田的燃料电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国内相关车企/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公司积极引入丰田燃料电池技术的同时,也不能放弃技术自研。走通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路,才能确保中国企业在今后的全球燃料电池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32
评论列表
  • 2024-09-19 15:31

    自从1842年世界第一台维料电池问世后,因其一直仍属西学多工艺环节氢能技术,其工艺环节多,成本高,效率低,安全性差,市场竟争力弱,即售价太高,一直无法商业化推广应用,丰田与宝马联合不创新改变其传统多工艺环节氢能技术,其结果仍然是一样无法广泛商业化推广应用。详见《氢能创新研发应用交集》。龚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