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8年的河南浚县,退伍老兵于建军的生活似乎进入了一段艰难的时期。曾经的战场英雄,现在却因为工作的连续丧失而不得不在街头摆摊。身披昔日荣誉的他,面对生活的无情打击,选择了靠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
当年,年仅16岁的于建军在越南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誉为英雄。然而,时光流转到他两次被迫下岗后,于建军面临了选择:是求助于曾经的荣誉,还是自力更生?
毫无疑问,他选择了后者,坚持不利用自己的功臣身份谋取任何便利。
与妻子秋霞的婚姻也因经济压力而走向破裂。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于建军并没有放弃,而是重新拾起勇气,决定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他的决定不仅是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也是对生活无限可能的一种探索。
尽管生活曾给予他无数的打击,于建军建立了自己的小生意,从卖馒头到重新开办养猪场,他的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然而,他从未放弃过自己作为军人的尊严和自豪,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刻。
在经历了无数磨难后,于建军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他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即使是英雄,也有属于自己的脚踏实地的奋斗。
逆境中的坚持1963年,于建军出生于河南省浚县的一个普通农家。那个时代,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期,全国上下一心,力求自强不息。于建军的家乡尽管资源贫瘠,但人们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生活虽苦但不失为朴实与和谐。
于建军的童年在农田和学校之间度过,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民,母亲则在家照料着家庭。尽管生活条件简陋,但于建军的家庭充满了爱与温暖。每当夜幕降临,全家人围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听父亲讲述那些关于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这些故事激发了小于建军心中的爱国热情。
1979年,十六岁的于建军决定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中越边境的紧张局势让他感受到了祖国的需要。在严酷的基础训练中,于建军的体能和射击技巧迅速提升,他坚韧不拔的态度赢得了教官和同袍们的尊敬。
随着训练的结束,于建军被分配到了南方的一个边防部队,这里的环境与河南的平原截然不同。茂密的森林和湿热的气候是他从未经历过的挑战。然而,他并未被这些外在条件所困扰,反而更加努力地适应和学习,以确保能在实战中保护自己和战友的安全。
1982年,和平的气息逐渐笼罩了边境,但于建军的军旅生涯并未因此结束。他被调回本地的一个县城,开始在当地的果品加工厂工作。这份工作虽然平凡,但于建军建军依旧尽职尽责,他的努力帮助工厂保持了较高的生产效率。
不幸的是,随着1980年代中期经济结构的调整,果品加工厂开始出现经营困难,收入逐年下降。到了1988年,厂子不得不宣布停产,于建军与其他工人一起被迫下岗。这对于一家的主要经济支柱来说无疑是个重大打击。
下岗后的于建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压力。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寻找新的就业机会,甚至在家乡的山坡上拉起了重达数百公斤的石头,以此换取微薄的收入。每天,他和其他的下岗工人一起,肩挑重担,步履艰难地在陡峭的山路上往返。
尽管生活充满了困苦,但于建军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坚韧与不屈。他没有向任何人抱怨过,也没有因为自己曾是一等功臣而觉得有何特权可以利用。相反,他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在尝试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
这一切的努力,虽然艰辛,却未能挽救他逐渐破裂的家庭关系。妻子秋霞无法忍受连续的贫困生活,加之于建军坚决不利用军功求取便利的态度,使得夫妻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秋霞提出了离婚,带着女儿离开了这个家。
然而,即使面对如此逆境,于建军依然没有选择放弃。他开始筹划重新开始的可能——他想到了养猪。虽然这个想法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一个冒险,但于建军准备将这最后的希望转化为实际行动,用自己的双手重新书写生活的章节。
养猪兴业决定养猪后,于建军开始了他的新生活。他从银行贷款5000元,购买了几头初生的猪崽,并租赁了一个位于乡村边缘的破旧猪圈。尽管猪圈老旧,但它靠近一条小河,水源充足,对于养猪来说是个不错的地理优势。他每天起早贪黑,从附近的市场购买猪饲料,有时还亲自下河捞些水草来充作猪食。
随着时间的推移,猪只逐渐长大,于建军开始计划第一次出售。他对每头猪的成长情况都了如指掌,甚至能单凭触摸就判断出猪的体重。终于到了出售的日子,他将猪只装载到租来的卡车上,亲自开车前往市场。
在市场上,于建军的猪因为饲养得好,外形肥硕,引来了不少买家的竞争。第一次销售就赚得了不错的利润。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和动力,于建军决定扩大养猪规模,重新翻修猪圈,增加猪只的数量。
养猪业务逐步走上正轨,于建军开始了新的生活节奏。每天,他都要早起检查猪圈的卫生情况,确保没有疫病发生。在猪只进食时,他仔细观察它们的食欲,以此判断健康状况。他还经常到附近的农场学习更先进的饲养技术,尝试使用新型饲料以提高猪只的生长速度和肉质。
然而,正当于建军的养猪业初见成效时,市场上的猪肉价格突然大跌。这一变化给他的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猪肉价格的下跌使得他的收入大幅减少,原本算好的利润账目突然变得支离破碎。
于建军不得不再次面对生活的考验。在多次的市场调研后,他发现尽管猪肉价格低迷,但市场上对于高质量猪肉的需求依然存在。因此,他决定调整策略,专注于提高猪肉质量,以此吸引更多的高端市场。
调整战略后,于建军开始在饲养过程中加入多种营养成分,以改善猪肉的口感和质量。他还开始探索有机养猪,减少化学饲料的使用,提升猪肉的整体健康标准。这些新措施逐渐显现效果,他的猪肉在市场上获得了更好的口碑和更高的价格。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于建军的养猪场稳定下来,并开始盈利。他用自己的经验和坚持赢得了当地农民的尊重。于建军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下岗工人,而是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养猪专家。
市场的试炼与自我救赎随着于建军的养猪场稳定下来并开始盈利,他开始考虑扩展业务。养猪场的成功给了他重新投资的信心。他决定增加养猪规模,并引入新的生物技术以提高猪只的生长效率和肉质。于建军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了先进的饲养设备和高品质的饲料,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养猪场的生产能力。
在扩展养猪场的同时,于建军也开始注意到周围地区对有机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了抓住这一市场机会,他决定将一部分猪场转为有机养殖,不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和生长激素。于建军与当地的有机食品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开始向市场供应高质量的有机猪肉。
他的有机猪肉很快在市场上获得了认可,吸引了更多高端客户。订单数量迅速增加,于建军需要更频繁地向市场运送猪肉。每天清晨,他都会亲自检查猪只的健康状况,确保所有出售的猪肉都符合高标准。他的日常工作变得更加繁忙,但充满了成就感。
正当于建军的事业逐渐步入正轨时,一个不期而至的挑战出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当地爆发,许多养殖场的猪只受到了感染。虽然于建军的养猪场采取了严格的卫生措施,但仍有几头猪出现了病症。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当地食品安全部门的关注,他们对于建军的养猪场进行了彻底的检查。
在这一过程中,于建军积极配合官方的调查,同时也自行聘请了兽医对养猪场进行全面的疫病检测和消毒。他确保了疫情没有进一步扩散,并及时隔离了病患猪只。这次事件虽然暂时影响了养猪场的正常运营,但于建军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损失。
随着疫情的平息,于建军的养猪场很快恢复了正常。他的透明和负责任的态度赢得了当地社区的广泛赞誉。此外,于建军还加强了养猪场的疫病预防措施,引入了新的疫情监控系统,确保未来能更好地抵御类似风险。
克服了这一重大挑战后,于建军决定进一步扩大养猪场的规模。他购买了更多的土地,建立了新的养猪舍,并引进了多种品种的猪只进行养殖。同时,他也开始尝试多元化的农业活动,比如种植有机蔬菜和水果,以补充他的养猪业务。
于建军的人生轨迹是一段从荣耀到底谷再至自力更生的艰辛旅程。从一个16岁的战场英雄到两次下岗的普通工人,他的故事充满了现实的磨难与不屈的努力。尽管他面对严峻的生活挑战和破碎的家庭关系,于建军并未选择依赖过去的军功寻求特权,而是决定以养猪业重新起步,证明了自己的自立能力。
他的养猪场从小规模的艰难起步到克服重大的市场与健康危机,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农业典范。在这一过程中,于建军展现了不依赖于既往荣誉、坚持自我奋斗的精神。他的成功并非无波折,而是充满了连续的试炼和对策略的不断调整。
通过这一切,于建军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尊重,也为社区树立了榜样。
参考资料:
《走进光荣之家 退役老兵无愧,无憾,无悔》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