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到大连看斗机。

思聪谈社会 2024-07-17 14:30:58
标题有点雷人。 鸡者,谐音也。 应该是,飞到大连看斗机。 斗啥机呢? 接着看吧! 1993年初,报社收到大连记者站信息, 说大连最有名的国有企业大连机床厂, 最近出了件大事情! 厂里三总师——总经济师、总设计师、总会计师, 突然不辞而别,还拉走一帮人, 投靠到当地乡镇企业, 也办起了一家机床厂, 同老东家公然唱起对台戏来了! 大连“三师出走”,如一石激水,掀起好大一阵风浪! 中央驻大连媒体,纷纷撰写内参,迅速反映此事。 记者站长李天斌问,我们经济日报,到底如何动作? 总编辑老范接到信息,立即把我叫到办公室, 国枢,大连这件事情,我看非同寻常, 事关如何看待市场竞争,如何看待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 你立即赶到大连!有什么情况,该如何报道? 及时向我汇报。 我说好的老范,我这就订票,马上动身! 第二天,坐在飞往大连的飞机上, 我将记者站传回的信息,又琢磨了一遍。 国有企业大连机床厂,三师相约出走, 投靠乡镇企业,办起了一家小机床厂。 好嘛,大连两机,鸡年相斗。 大连小机斗大机! 这个题目,在脑子里灵光一闪, 我兴奋得差点从座位上站起来! 好呀,就以“大连小机斗大机”为总题目, 将整个事件串联起来, 不就可以搞出一组很有特色的报道了吗? 到了大连,同天斌一商量,他非常赞成。 汇报老范,他也表示支持,吩咐好好写! 此后, 我和天斌又是查资料,又是搞采访, 见了大机小机若干有关人士, 采访了大连企业界厂长职工, 开了有关部门和学者座谈会。 五天以后,回京飞机上,前四篇稿子,已然成型。 回京未久,经济日报推出《大连“小机”斗“大机”》系列报道, 全都刊登一版头条和显著位置: “小机”斗“大机” “大机”厂长有话说 “小机”厂长如是说 厂长职工说两机 大连民众说两机 编辑部里说两机 …… 一篇一篇,连续报道,首尾相连,形成声势。 这组报道,成了经济日报颇具影响力的佳作。 若干年后,我到大连,一些同行仍然聊起此事, 让我这个当年的参与者感觉到一点小小的自豪。 “小机”斗“大机” 本报记者 李天斌 詹国枢  编者按: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关于大连机床厂“三师出走”引发一场风波的系列报道。这场风波在大连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在全国也有一定普遍性。读者看了有什么想法,欢迎投书本报。今天刊出的是第一篇。    鸡年大连出新闻,“小机”咄咄斗“大机”。   “小机”者,成立刚两月、人数不满百的村办乡镇企业——大连渤海机床厂也。   “大机”者,成立50余年、职工6000多人的大型国有企业——大连机床厂也。   市场竞争,企业较劲,本不足为奇。奇就奇在“小机”厂从厂长、副厂长、总工程师、技术部主任、生产部主任到几十名技术骨干,全都来自“大机”。   用“大机”厂长周魁的话说:“简直是用刀子一块一块从我们身上挖走的!”   事情,还得从去年秋说起。   1992年9月,大连机床厂总经济师李福喜、总设计师李毅、总会计师助理张黎三人同时出走,到甘井子区红旗镇一家村办企业“落户”,创办大连机电设备制造销售公司,并筹建渤海机床厂。   “三师”都是机床厂高层管理干部。李福喜来厂已30余年,当过组长、科长、经营部主任,长期从事组合机床设计、研究和经营主管工作;总设计师李毅,原任厂总工程师,是组合机床设计、研究方面公认的专家;张黎原任厂财务处副处长,调整班子后,升任总会计师助理。   “三师”出走,全厂波动!工厂设计部门、经营部门以及装配车间的近50名骨干,也相继投奔而去。短短两个多月,由李福喜牵头出任厂长的大连渤海机床厂在鞭炮声中挂牌成立。又是短短两个多月,设计部门已设计出新产品图纸;经营部门已拿到大量订单;生产部门正密锣紧鼓加班加点,计划再用2个月时间,拿出第一批产品……   与“小机”厂红红火火形成对比的是,“大机”厂因骨干出走而元气大伤,人心浮动。这家国内最大的组合机床生产厂有职工近7000人,固定资产原值2亿元,主要生产为汽车制造业配套的专用组合机床。我国一汽、二汽、北京吉普等大型汽车厂,90%以上精密组合机床都由“大机”厂提供。为适应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国家先后把工厂技术改造列入“七五”和“八五”计划,共投资1.2亿元用于发展数控柔性组合机床。   “三师”出走,骨干流失,在“大机”厂职工中引起极大反响,成了职工每天上班后议论纷纷的话题。有的部门已是人心思走,不少人向厂领导递交辞职报告;有的部门根据去“小机”厂人员的收入及住房待遇,也要求厂里“水涨船高”,比照办理,否则就要一走了之;厂领导几个月来一方面要抓生产经营,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抽出更多精力安抚人心,深感心力交瘁,压力重重。   “大机”厂长周魁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李福喜等人的出走,是极不正当的行为,已经给工厂带来严重后果:   一是严重影响了今年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大机”厂组合机床装配专业骨干仅有60人,现已挖走5人,尚有十几人正酝酿出走。这些人的出走将导致关键设备全部或部分停台,加工处于瘫痪状态。   二是严重影响组合机床产前技术准备,导致工厂1994年出现巨额亏损。“大机”厂组合设计人员120余人,其中主管设计人员仅30余人,承担1994年1.35亿元的设计产值任务,现室主任和主管设计人员被挖走22人,预测因短缺主要设计人员使设计能力下降一倍,今年设计产值将由此减少6000万元,因组合机床产量下跌,这家1992年产值1.6亿元、利税1600万元的国家大型一级企业1994年可能出现巨额亏损。   三是造成人心浮动,增加企业内部不稳定因素。“三师”出走风波,已波及科研、工艺、锻冶、经营、销售等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队伍。一些职工要求按“渤海”价码提高待遇,而厂里又因包袱沉重条件限制而无能为力。工厂担心由此而产生“多米诺”效应,人心涣散,人员流失,直到企业被搞垮。   记者前往“小机”厂所属大连市甘井子区红旗镇了解情况。“小机”厂的上属单位乡镇企业渤海建筑装修公司经理孙萌环认为:人才流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行动,无可非议。既然要搞市场经济,就应该允许竞争。人往高处走嘛!人才当然要往最能发挥自己价值的地方流。至于高薪、住房,并不像人们传言那样每年几万十几万。即使出高薪、给住房,这也是人才所应有的待遇。国有企业缺乏活力,没有吸引力,人家到乡镇企业来,有什么不可以呢?   “小机”厂长李福喜也向记者谈了他“出走”的原因。他说,之所以要离开“大机”建“小机”,是为了更好地干一番事业。来这里才短短不到半年,已经干出了在“大机”厂几十年干不成的事情,投资4000多万已经落实,新厂已经奠基,两三年内产值可以上亿,今后再由组合机床发展到综合机械企业集团,单是上30万台汽车变速箱,产值就可达9亿。都是在中国的版图上,干出一番大事业,不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吗?   “小机”斗“大机”事件,已成为鸡年大连市民街谈巷议的新闻。记者在同一些企业领导和职工座谈时,他们说:人才流动,竞争纠纷,过去也发生过不少,但像这样典型、这样突出的事件,还没有过。它牵涉到大中企业怎样才能搞活、究竟能不能搞活?市场竞争是否需要一定的秩序,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秩序?乡镇企业机制与国有企业机制究竟有何不同?为什么国有企业基础很强却往往竞争不过乡镇企业?……解剖这个麻雀,大有益处。 (大连“小机”斗“大机”系列报道第一篇。原载经济日报 1993年2月7日头版头条)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