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唐楷有何不妥,邓石如为何不学?

八公山人看文化 2024-04-29 10:52:30

邓石如楷书对联

王世国/文

邓石如的篆隶书法在清代首屈一指,是集大成者,如今习篆隶书法者当效仿之。他的楷书和行草书的水平如何?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吗?

我认为,邓石的楷、行、草当然不及他的篆、隶功力精深、成就巨大,但也能于晋唐法度之外别树一帜。由于他主要是篆隶书家,崇尚秦汉碑版,并不把晋唐法帖放在眼里,因而他的楷书和行草书也越过晋唐,直接师承汉魏。所以,在取法高古方面,他胜过了宋、元、明三代的许多书家。

邓石如楷书对联

就他的楷书而论,主要是取法《瘗鹤铭》《石门颂》和《张迁碑》,极力不参唐人一笔。例如,他的《真书册》《楷书铭词屏》《楷书联》等作品,确实表现出了汉代碑版特有的古拙质朴、端庄安详的风貌,而完全没有唐代以后楷书的妍媚的积习。至于具体笔法,他也取自汉隶和魏碑,并不以唐楷为准绳。

我们看到,他的楷书无论是点横撇捺,还是竖折弯钩,几乎都显示出隶书的笔姿,就是转角处也取隶书的轻笔和顿笔。包世臣称赞邓石如的楷书:“简肃沉深,雁行登善,非徐裴以下所及。”

邓石如《泰山嵩岳楷书中堂》

比较起来,值得称道的应是邓石如的行草书。他很好地将金石的气度、碑版的苍古与笔墨的趣味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与他同时代的行草名家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1733-1818)等完全不同的特殊风格。邓石如的行草最引人注目的是带有强烈的篆隶笔法意味。例如他的《草书五言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10个字的毛而不光、沉涩浑厚的线条,犹如万岁枯藤,具有浓厚的“金石味”。

邓石如《草书五言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

这正是得之于秦汉碑版那斑驳苍古的篆隶笔法。欣赏这副对联,一股老辣雄健的阳刚之气扑面而来。这是一反旧习,令观者惊心动魄的壮美,它与元、明以来董、赵派行草流利妍媚的阴柔之美,恰成鲜明的对比。

当然,早在清代前期,郑燮就曾以篆隶入行书,不过他只是用篆隶来改造传统的行书形态;而邓石如则主要借篆隶来变革传统的行书笔法,对后世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邓石如行草诗轴

邓石如是精于用墨的书法家,曾首创“计白当黑”之论。他的篆隶书墨色浓重,特别是隶书由于结体紧密、用笔粗重、章法茂实,因而黑白之比是黑多于白。与此不同的是,他的行草用墨则为润燥互应、浓淡交错,大有虚中有实、实中见虚之妙。

如下面这副对联中除了“界”“天”两字外,其余的字都带有枯燥生涩的飞白,大大加强了书作的老辣险峭之感。其中的“龍”字,左旁下端的枯白之笔若隐若现,而右旁对应以如蛟龙扭动般的浓黑的长画,虚与实相辅相成。“鹤”字的起头笔酣墨饱,而那一处恰到好处的留白仿佛是鹤眼独明。正是因为邓石如精于用墨,知白守黑,所以他才创造出了血肉丰满、筋骨强健的行草艺术。

“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

关于书法的结构和布局,邓石如首先提出了“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的见解。这种对纵与敛、开与合、疏与密等艺术因素的强烈对比的崇尚,显然是对当时均匀平整、千字一同、如排算子的“馆阁体”的反动。他的行草书很好地表现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如上联中,右联里短小的“爲”“世”两字之间,夹着一个纵长的“龍”字,右联的“海爲”二字前者宽大而后者紧密;与其相对的左联的“天是”二字正好倒过来,“天”字小巧而“是”字疏放;这样左右两联的前两字恰成对比。

总之,邓石如的行草书作在章法构成上,特别注重字与字、行与行、联与联之间的对比照应,尽量表现出润燥相间、疏密交错、刚柔相济、轻重互见、奇正相生的艺术趣味,显示出变化无端的特色。

邓石如书札

总起来说,邓石如的行草深沉雄健、苍古质朴,在清代书坛上也可谓自成一家。据包世臣《完白山人传》中记载,清代书法家钱鲁斯“服山人篆分为绝业,及见其行草,叹曰‘此杨少师神境也’”。

王世国著《中国书法家》,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网上有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