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图片出自著名摄影师方大曾之手,1935年,他带着雨伞、毛毯、背包和照相机,风餐露宿行走在平津及冀、晋、察、绥一带,拍摄了大量照片,生动记录的民国时期普通百姓的艰难生活。
长城小贩
一名男子坐在长城的断墙上守着小古董摊,一边抽着烟袋。既然敢在这里摆摊,说明这一段并非人迹罕至的野长城,然而因为当时民生凋敝,无人过问,路面和城墙破损得很厉害。
浮桥
大河上桥梁,是用木船搭建起来的浮桥。现在的“基建狂魔”之国,在几十年前还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想要修建一座永久性的大桥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所以很多桥梁只能用浮桥替代。
捡煤核
说这些孩子正在“捡煤核”都是好听的,其实是连煤核带生活垃圾一起捡。他们不顾头顶上正在倾倒的垃圾车扬起的烟尘,蜂拥到垃圾堆下,你争我抢。
搬运工
雪后的城墙下,几名搬运工人奋力拉着一辆装满板条箱的板车,脚下的路面雪水和着泥泞,湿滑难行,为了生计,弯腰弓背着挣命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冰上取水
天寒地冻的时节,河面已经结上厚厚的冰,想要取水,必须在冰上凿一个窟窿,然后用舀子一勺勺的将洋铁皮桶装满。注意看他们的脚下,如此寒冷的天气,两人穿的都是薄单鞋。
船工
坐在船上的一群船工,有的半卧着悠闲地抽着烟袋,有的坐着看远处的河景,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间坐着的男子,从背影看是最健壮的一位,也是穿的最破的一位。
茶摊
码头边上卖大碗茶的老者,甚至连一张桌子也没有,粗瓷茶碗就摆在地上,经营的对象主要是在码头寻活或干活的工人。
缝穷
所谓“缝穷”,就是帮人缝补破衣服。无论是提供服务者,还是被服务者,都是穷人。富人穿着绫罗绸缎,是不屑来到这样简陋而肮脏的地摊上找穷老太太的帮助修补的。
城外风景
那时候没有自来水,洗衣服最好的去处就是河沿沟边。城墙之外,马儿在草地上吃草,村妇和村姑跪在小溪流边洗着衣服,小孩子们在高处的田野边跑来跑去玩耍。
玩泥巴
那时候,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孩子大多都玩过这种游戏,不需要任何玩具,一堆泥巴就可以带来无穷的欢乐。现在的孩子已经很难有这样的经历了,或许是文明的进步吧。
乞丐
乞丐是旧时代很常见的一类人群,就如图中的这名男子,肩上搭着口袋,身上的棉衣满是破洞,下身的棉裤,更是破的不成样子。 腋下,夹着一根用来防身的打狗棍。
碾子
山脚下的村庄,村头的一个石碾子正在驴子的拉动下一圈圈转动,农妇踮着脚尖,用簸箕往石磙下添加粮食,在轰轰隆隆的声音中,粮食颗粒被碾压成粉末。
水车
那时候的生产工具也非常落后,没有抽水机,灌溉田地还采用老祖宗传统的方法,像图中这种畜力拉动的龙骨水车,早在宋代时便已经出现,却依然还在使用。
骡轿
虽然已经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很多人出行还采用着几千年前的交通工具,骡轿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轿子用两头骡子驮着, 轿子的空间比较大,可以乘两到三人,而且可坐可躺,比空间狭小的人力轿子要舒适的多,适合长途旅行。
徒步者
背着行囊,拄着拐杖的徒步者,为了防止迷路,沿着铁轨走是最有效的方法。前人的徒步能力会出乎你的意料之外,他们不是旅行爱好者,如此这般或许只是为了节约一张车票。这就是所谓“民国黄金十年”的民生百态,你原因回到那个年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