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私募12亿资金被取走,谁之过?

诗珊看商业 2024-08-18 02:10:02

近期,有媒体报道了一个看似非常“震惊”消息,那就是浙江一家阳光私募基金的十几亿资金,被人通过网银的方式,不断的划走资金,最后只剩下几万元。当消息出来之后,舆论的焦点聚焦在了托管银行身上,不过,相关银行也是第一时间做出了澄清,长安银行说自己并没有资金托管资格。

对于这个事,也是给广大投资者在进行私募基金投资之前,敲醒了警钟,所谓投资需谨慎,同时也需要事前做好尽调工作。

如果投资者想要购买私募基金产品,还是要选择成立时间长、规模比较大、投研队伍足够大、成熟,同时管理的产品运作周期比较长,投资成绩较为稳健的。私募行业质量参差不齐,当前中国有超过2万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着超过15万只私募基金产品,规模近20万亿,真是鱼龙混杂,当然了,这里面的结构就是金字塔式的。

那么,当确实想要认购私募基金产品,先去基金业协会网站去查查数据,关于该私募基金管理人、该私募基金产品等信息,都会有公示,而且都是公开信息,查一下,并不麻烦。这里面,尤其是要查一下新产品管理人的过往经历,非常重要。

说到浙江这家阳光私募,这让我想到一个事儿,那就是近期一个朋友咨询我是否可以购买私募基金,我通过朋友提供的信息,在基金业协会上查数据,发现该基金管理人非常新,不仅没有什么产品管理经验,人员配置的水平,跟卖菜的差不多,更让我吃惊的是,朋友准备购买的基金产品,居然都没有任何信息。根据朋友提供的信息,该基金管理人组织了几场大型公开活动进行推介,这种方式就是违规的,而且在活动期间,通过美妙的语言艺术,营造了一种“现在不抓紧买,就要买不到了”现象。更加让我吃惊的,那就是居然有很多投资者提前给这个公司转账,注意一点,这个私募基金产品都查不到信息,就可以提前收钱了,这肯定是违规行为。这个钱转给谁,什么账户来收,是否有具备资金托管资格的银行进行管理,这都是迷!那么,问题就简单多了,对于这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所进行的这种资金募集现象,个人认为只能定义为:非法集资。

回到浙江这家私募基金事件上来,简单看基金业协会公开信息,这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质量非常一般,别看管理的产品多,大部分产品规模都是一千万以内,而且相关产品的公开信息更是非常少。私募行业的信息本就不透明,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仅有的可以查到的公开信息,做出一些基本的判断,这样的企业,出问题是早晚的事。

为什么呢?即便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产品已经备案,而且有托管银行和托管券商,该私募基金产品具体的运作质量,即便是公布出来了,水分也会非常大,尤其是当出现亏损,逼近清盘线的时候,可能投资者都不知道具体实情,就是因为不公开、不透明导致的。我们再往极端方向去想,该基金管理人可能都有两套账,也就是说投资者认购基金份额的资金都没有实际进入托管账户,所以即便有托管银行,也是睁眼瞎。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相信这样的事,别忘了头几年的河南村镇银行事件,千亿的储户资金存入了银行自己的系统,这样的话,监管系统根本查不到任何信息,所以最终人家拿钱跑路了。

那么,对于浙江优策投资可以开通网银功能,其实都不要觉得惊讶,人家自己的账户,怎么就不能开通网银呢?人家日常的正常转账,肯定都是合理合规的。

最后,对于这个事儿,到底是谁的过错呢?个人认为托管银行、托管券商的责任很小,该基金管理人肯定是第一责任人,但是投资者自身也需要承担不小的责任,为什么这么说?个人揣测,不排除投资者在进行基金份额认购之前,与基金管理人之间存在抽屉协议,也就是说可能是承诺保底,甚至是承诺最低收益比例了。至于说监管方,责任真不大!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