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说白崇禧没在淮海扯老蒋后腿:早听老白的,东北也未必会丢

半壶老酒半支烟儿 2025-01-18 15:58:37

蒋军先败于辽沈,再败于淮海、平津,我们细看这三次战役中的后两次,在时间上是有交集的: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 至 1948年11月2日,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 至 1949年1月10日,1948年11月29日 至 1949年1月31日,如果扩大一点范围,淮海战役和辽沈战役在时间上也有交叉,比如杜聿明就曾以东北“剿匪”副总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官和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的身份两头跑,在辽沈战役逃脱的林伟俦在天津被生擒。

三大战役打完,上百个蒋军少将以上军官进了战犯管理所,这些被俘将军异口同声痛骂白崇禧,认为是白崇禧要看老蒋笑话,所以在三大战役中都是釜底抽薪,就等着一败涂地后逼蒋下野。

被俘的将军们说白崇禧为了一己私利而罔顾大局,而新桂系一号人物李宗仁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白崇禧在三大战役中都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奈何老蒋一意孤行并坚决与白崇禧背道而驰,这才导致战局不可收拾:“蒋先生就有这样嫉贤妒能、宁饶敌人、不饶朋友的怪性格。此事说出去,一般人是不会相信的,但是追随蒋先生多年的人一定会拍案叫绝,认为这是一针见血之谈。(为了区分其他人所写史料,本文《李宗仁回忆录》中的文字均用黑体)”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强调,要是早听白崇禧的,东北谁胜谁负还很难说:“白崇禧本是四平街会战的主要划策人,林败退之后,白氏即主张乘势穷追,纵不能生擒林,也必将其主力摧毁。当时负责东北军事指挥的杜聿明虽同意白氏的主张,但未敢专断,陈明仁则认为战事瞬息万变,时机稍纵即逝,应立刻挥军穷追,结果乃联衔电蒋请示。不意所得复电竟是‘暂缓追击’,林军因此能从容北撤。前敌将领得此复电,无不顿足浩叹,白崇禧亦颓然而返。”

李宗仁回忆录中的一些名词和说法,是不能原文复述的,但是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一定能联系上下文知道哪些名词是替换的。

据李宗仁回忆,当时陈明仁、杜聿明、熊式辉都不知道老蒋为什么会下令停止追击,只有对老蒋十分了解的李宗仁暗笑:“我得此消息便心中有数而暗笑。我知道蒋先生不是不想歼灭敌军,而是讨厌这主意出自白崇禧,纵可打一全胜的仗,他也宁可不要。”

老蒋知道白崇禧有能耐,但不知为什么看见白崇禧就打心眼里反感,所以李宗仁向老蒋建议将黄淮平原划成一个战区,由白崇禧统一指挥的时候,老蒋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宁肯把这原本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战略单位一刀两断成华中、华东(徐州)两个“剿总”,也不肯让白崇禧大权独揽。

在李宗仁看来,白崇禧对刘峙和杜聿明也算“够意思”,徐州被围时,白崇禧是派了十万援军的,那十万援军就是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原本是属于华中“剿总”建制的。

按照李宗仁的说法,老蒋先败于辽沈、再败于淮海,白崇禧一点责任都没有,倒是杜聿明做错了很多事:东北原有滇军孙渡的一个集团军,下辖张冲的第二军和安恩溥的第六十军,是杜聿明按照老蒋的授意将这两个军拆散而架空了孙渡,结果张冲在吉林起义,那就是被杜聿明逼的;徐州溃败时,杜聿明“保密”做过了头,结果撤退成了乱跑,“战事遂不可收拾了”。

白崇禧在辽沈、淮海两战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要评价这位新桂系二号人物,不能仅看李宗仁回忆录,咱们还得去翻翻那些战役亲历者的回忆文章。

杜聿明是辽沈、淮海两战的蒋军主要指挥官,他在《我在辽沈战役中所见之国民党高层百态》中认为,辽沈之败主要是败于陈诚之手,而且是当时蒋军高级将领公认的:“高级将领及部队长如顾祝同、刘峙、熊式辉、汤恩伯和我等均对陈诚表示不满。因为自陈任参谋总长以来,飞扬跋扈,任用私人,排除异己;装备补充,多偏重他的嫡系第十八军等部队。而对其他各部队则多予克扣留难,以致众怨沸腾……陈诚在东北被解放军吓跑,成为国民党在东北的军政高级人员笑谈的中心资料。”

陈诚把东北蒋军的心弄散了,不管是卫立煌还是杜聿明,都已经无力回天,就是白崇禧去东北指挥,那也是白饶。

在杜聿明看来,白崇禧对东北战局影响不大,因为老白当时一门心思要搞陈诚,所以对卫立煌和杜聿明都是以拉拢为主,而且他那个“国防部长”基本是个空头部长,也没有什么实权,要不是为了重掌兵权,白崇禧也不会去当华中“剿总”的总司令。

杜聿明没说白崇禧在东北扯老蒋的后腿,但是却说了白崇禧在淮海战役期间,没少给老蒋下绊子:“听说蒋介石最初(十二月初)还想从武汉、西安调兵增援,由于白崇禧等的坚决反对而破灭。”

时任华中“剿总”中将副司令官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宋希濂在《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和白崇禧的倾轧》一文中证实,黄维十二兵团的十二万人被包围在双堆集后,老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乱蹦乱跳,但他当时的可调之兵,只有白崇禧的张淦兵团、胡宗南的几个军,和宋希濂的几个军。

老蒋一开始想空运胡宗南的第一军到徐州,结果空军总司令部说没那么多飞机,胡宗南也表示第一军是他仅存的战斗力,调动不得;白崇禧跟老蒋在电话里对吵(还有史料说是对骂),坚决不放张淦兵团;最后老蒋没办法,只好让自己的嫡系宋希濂把他的第二十、二十八两个军开往武汉集结准备乘船驰援徐州,又被白崇禧授意张淦设法阻截。

这里顺便说一下:张淦就是电视剧《特赦1969》中那个比较搞笑的蔡守元的历史原型,绰号罗盘将军,在战犯管理所有“桂林才子”之称——此人是桂系李白之下的头等大将,基本相当于袁绍手下的颜良文丑,青树坪伏击战,就是他打的。

据宋希濂回忆,第二十八军从鄂西到达汉口就被白崇禧扣住,最后是顾祝同亲自打电话才勉强放行,第二十军以川人居多,白崇禧就以他们不愿意东调为由,命令运输司令部不许装运,最后是“国防部”第三厅副厅长许朗轩通过老师徐祖贻(华中“剿总”参谋长)斡旋才放行。

白崇禧拖延多日才放过两个军,第二军他是说什么都不放了,老蒋打电话也不行,宋希濂回忆:“一开头双方态度还较好,蒋对白说明东线战况的需要,希让第二军即日东下,白则以武汉重要,说华中地区部队太少,不能再调。说来说去,双方态度愈来愈坏,交锋了几十个回合毫无结果。蒋介石气得满面通红,,将电话机使劲往桌上一摔,用他那宁波土话,骂了一声‘娘希匹’。白崇禧命令集结在沙市的第二军部队不许开汉,同时并命已经到了汉口的第九师仍开回沙市去。这样一来,其他的部队自然更不能调了。”

因为白崇禧的阻挠,宋希濂也“捡了便宜”,不用带兵去淮海了。他回南京向老蒋汇报后,老蒋也无可奈何:“你还是回到沙市去,把鄂西、湘西地区好好经营一番,借以屏障四川。”

宋希濂从华中脱身,去了西南当了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如果他真带兵去了淮海,估计就能早一些跟杜聿明一起进战犯管理所了。

按照李宗仁的说法,老蒋要是听白崇禧的,就不会败于辽沈,在淮海战役期间,白崇禧也没扯老蒋的后腿,至于这说法是否公允,我们还是来看看我方高级潜伏人员是怎么说的吧。

时任“国防部”第三厅(作战厅)中将厅长的郭汝瑰,在《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统帅部的内部矛盾》一文中披露:“白崇禧为什么一夜之间,就改变统一指挥的原议(老蒋迫于无奈,准备让白崇禧全面指挥华中和徐州蒋军,白一开始也答应了)呢?当时国防部的人们推测,这是白崇禧怕蒋介石做成圈套,准备于会战失败时委过于他。以后事态发展,才知道这与美帝国主义支持李宗仁,逼蒋下野有关,白崇禧是存心要拆蒋介石的台。”

老白是不是要拆老蒋的台,站在不同立场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就给读者诸君留下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如果四平街战斗之后,老蒋听老白的继续追击,东北战局会不会逆转?白崇禧在淮海战役中,对蒋军的困局,是釜底抽薪还是火上浇油?如果白崇禧接盘指挥他们口中的“徐蚌会战”,是不是也得一败涂地?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