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艺术之家,他一生来就被艺术熏陶着。
父亲是出色的画家,曾为托尔斯泰的《复活》画过插画,母亲是天才钢琴家。
那时候,俄国许多出色的知识分子,都是他们家的常客。
很小的时候,帕斯捷尔纳克就展现出当作家的天赋,喜欢讲故事,二十四岁出版了自己的诗集。
可是,因为他的诗歌比较晦涩,使得他一直没能获得广泛的知名度,一句话,他不是写得不好,而是写得不好懂。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由于反法西斯战争,帕斯捷尔纳克一家被疏散到另一个地方,帕斯捷尔纳克的工作主要是翻译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人的作品,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和歌德,在俄国翻译界,无人能出其右。
1946年,帕斯捷尔纳克开始创作《日瓦格医生》,历时10年,直到1956年才终于创作完成。
悲哀的是,他呕心沥血的作品,因为文中对十月革命的态度与当局态度不合,作品无法在国内出版。
没办法,帕斯捷尔纳克只能将自己的作品在国外出版,1957年11月,《日瓦戈医生》的意大利译本在米兰问世,立刻引起巨大的轰动,随即被翻译成15种文字,风靡西方。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帕斯捷尔纳克,这本是一种荣耀,可是这一次获奖,却如同捅了马蜂窝,让苏联官方和苏联文学界都大为不满,直接将《日瓦戈医生》列为“世界第一本政治禁书”,还将帕斯捷尔纳克从作家协会开除。
不仅如此,整个苏联都发出警告,如果帕斯捷尔纳克去领奖,就是叛国,将永远不得返回苏联。
迫于压力,帕斯捷尔纳克不得不宣布放弃接受诺贝尔文学奖。
两年后,帕斯捷尔纳克带着遗憾去世,结束了他充满苦难的一生。
他去世后,又过了将近三十年,《日瓦戈医生》才终于在苏联面世,帕斯捷尔纳克也终于平冤昭雪。
第二年,他的儿子代替他去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证书。
在《日瓦戈医生》里,作者反映了那个充满苦难的社会,个人的悲剧和时代的悲剧紧紧联合在一起,生命无常,苦难贯穿其中。
对于这本书,有个评论说:
人人都是日瓦戈医生。
一边经历苦难,一边努力前进,这就是日瓦戈医生。
我们永远不知道命运会将我们带到怎样苦难的境地,唯一能做的,就是时刻准备好面对苦难,并让自己变得更好。
01在俄国文学里,苦难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战争,贫穷,被损害的精神。
总之,各种各样的苦难,层出不穷地检验着人性。
但凡稍微敏锐的精神,都会发现这不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人和苦难被丢在同一个空间里,谁也不知道会不会与那些苦难碰面,这就是人生的无常。
很多时候,也许我们要走出去很远很远,回头看那一段很长很长的路,才能勉强看清命运。
尤里·日瓦戈出生在一个富商之家,可是很小的时候,父亲就遗弃了他们母子,独自在外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万贯家财像流水一般被他挥霍一空。
年幼的日瓦戈,跟着母亲一起生活。
后来,体弱多病的母亲又患了肺病,经常去法国南部或意大利北方治疗,在母亲疗养期间,日瓦戈也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环境里,在常常变换的陌生人的照料下,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对身边的环境,他早已不奇怪,并对父亲的缺席,习以为常。
可是突然之间,他们家破产了。
日瓦戈十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母亲下葬后,日瓦戈跟着舅舅走了。
舅舅是一个自愿还俗的神甫,在出版社工作,他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也将在不久之后时来运转,名扬天下。
1903年,舅舅带日瓦戈去拜访一个教育家,一路上,过了树林又是树林,穿过田野还是田野,不断变换的田野让人心情舒畅,情不自禁地产生思考未来的渴望。
日瓦戈也很开心,因为这一切让他记起自己酷爱大自然。
他想到已经去世的母亲,情不自禁地哭了,他默默祷告:
上帝,请您引导我,并且告诉妈妈,让她放心,我现在很好。
这世间充满苦难,可人却不是为了受苦而活着。
02日瓦戈跟着舅舅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被寄养在格罗梅科教授家里。
日瓦戈在这里学习和成长。
那时候的俄国,混乱不堪,到处都是罢工和欺压,很多知识分子也在寻找国家的出路。
这个充满苦难的社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人心本来就烂了吗?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可他们明明也很努力想活好啊。
然而,统治者,靠打压,恐吓,规训去统治。
帕斯捷尔纳克说:
潜伏在人身上的兽性如果可以靠吓唬,无论是靠监狱,或者还是靠因果报应来制服世界的话,那么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就应该是手执皮鞭的马戏团驯兽师,而不是那位牺牲自己的传道者了?
可事实却是,千百年来使人凌驾于动物之上的,并不是棍棒,而是一种真理的声音。
真理不需要任何武器,可是它的声音却震耳欲聋。
确实,人们寻找真理,就是因为真理无可替代,并且真正美好。
然而,人被抛到这个世间,就被抛到一张张关系之网中,让你挣脱不得。
所以,帕斯捷尔纳克也说:
环境杀人事实上是侧目而视和低声诽谤,环境里到处都是诡计和模棱两可的话,一根蛛丝是可以扯断的,如果已经编制成网,你根本就无法从中脱身,只能被它缠得更紧。
所以,卑鄙者和弱者,往往却可以制服强者。
他们的武器,就是环境,就是传统。
日瓦戈在这样一个充满探索和混乱的环境里,慢慢长大,他大学选择医学,因为他觉得,在实际上生活中,应该从事一种有益于社会的职业。
他学习认真,出了医学专业的课程,他还喜欢文学,喜欢思考和写作。
曾经,他也幻想着当一个作家,可是他觉得自己还是太年轻,写不好这样的书,但他一直在写诗,他觉得写诗是一种积累,以便有一天能够写好一本书。
每个人都在努力,希望能将自己的人生安排得更好一点。
可是,怎样的人生才是更好的人生,也许,非要我们临近死亡时,才能坦然回答。
03日瓦戈学习优异,很得格罗梅科教授一家的欢心,教授的女儿冬妮娅也很喜欢日瓦戈。
他们两人在爱情的驱使下,走近了婚姻的殿堂,日瓦戈也成了医生。
战争开始后的第二个秋天,日瓦戈和冬妮娅的孩子出生了,如果一切顺风顺水,风平浪静,那么日瓦戈或许会成为著名的医生,有着幸福的家庭,他依然会写作,等待着成名。
可是,动荡的时局,很快就让他远离了这一切,前线缺乏医生,日瓦戈被征调到前线,他的命运,也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弯。
在战场,日瓦戈见识了战争的残酷,破碎的肢体,止不住的鲜血,无情的炮火,他看到了生命的脆弱。
这就是人间的苦难,一片战场,就像一个传染源,将苦难传染给周边所有人。
战事又很不利,日瓦戈和军队被不得不四处转战,他自嘲地说:
我们的行军生活,如同茨冈人流浪,刚来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可是现在,打死也想不起在这以前还住过什么更好的地方了。
战争让人没有家,没有家人。
日瓦戈还受伤了,只能在前线养病,他看向窗外,夜色寂静,想到自己的妻儿,如泣如诉的风声仿佛在说,我多么想念你们啊。
此时的日瓦戈,是沙皇统治下的军医,沙皇的军队节节败退,战乱中的俄国,日瓦戈想尽一切办法回家,可大多事与愿违。
但他一直坚信,他能回去,回到自己那温暖的家庭。
这是他在苦难之中坚信的信仰。
可只有日瓦戈知道,他此时虽然还活着,生命却分裂成两半,一半是对过往的温暖家庭的思念,他想回去,另一半是某种新的思念,像大地震那样来得突然。
在时代的洪流面前,知识分子也好,普通人也好,都是如此脆弱。
时代的沙,将每一个人都淘洗一遍,最后剩下的,就是生活的无常。
04历经千辛万苦,日瓦戈终于回到了家里。
他用忐忑不安的心情敲门,在很短的时间里一次接一次地按着门铃,直到按下第四次,他觉得已经等待了漫长的岁月。
冬妮娅打开门,看见日瓦戈,两人都呆住了。
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在这过了今天还不知道有没有明天的岁月里,这一刻的相聚,弥足珍贵。
什么也不必说,他们发疯一样地拥抱在一起。
拥抱了好一会儿,才默契的同时开口。
回到家里,日瓦戈才知道,家里的生活是多么窘迫,原先的佣人大多都被辞退了,只留下一个帮工,房子一半的房间,都被租出去了,不然,冬天就连生火取暖的钱都没有。
儿子刚出生,日瓦戈就被征召入伍,回到家里,儿子已经一岁多了,却不认识他这个爸爸,无论冬妮娅怎么哄,孩子都不愿与日瓦戈亲近。
见此情景,他心里有些沮丧,一股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此后几天,他感觉自己如此孤独,但他并不责备任何人,他曾经的那些朋友,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天地,失去了自己的见解,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而他,日瓦戈,坚定地守着自己。
在别人毫无遗憾地放弃了自己独立思想的时候,他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思考。
战后的莫斯科,很多东西都变了,变得慌乱,到处都是饥饿的人,人人都在被时代同化,帕斯捷尔纳克说:
只有和周围的生活相似并能不留痕迹地融入其中,那才是真正的生活,而单独的幸福并不能成为幸福。
有一段时间,日瓦戈确实是这样活着的,可是他很快就对这样的自己感到厌烦,于是便打起精神对自己的精神面貌进行修正。
我们总是这样,试着慢慢的、慢慢的修正自己,可到最后发现,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改变世界,只能做到不被世界改变。
05战争,依旧在继续。
混乱,依旧在继续。
日瓦戈一家离开了莫斯科,到遥远的乡下去避难,旅行途中,他们深刻见识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战争让无数人家破人亡,让无数人妻离子散。
在乡下,他们过了一段时间的平静生活,日瓦戈也有了写作的时间,他开始记各种类型的札记。
披星戴月给自己和家庭劳动,盖屋顶,为了养活家人和自己而耕种土地,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
劳动让他感到某种新生,他大量阅读,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想酝酿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写成一部学术性著作或文学作品。
他反思社会,反思革命,反思一切。
田野里,草木在新的一年披上新装,大地一片碧绿。
然而,美好平静的日子并没有继续,日瓦戈成了游击队的俘虏,他曾3次试图从游击队逃走,3次都被抓了回来,虽然没受到惩罚,却也让他明白,这是玩火自焚。
在游击队,医生的工作的工作多得要命,尽管他对自己被禁锢不爽,可是内在的良知却让他在治病救人上尽职尽责。
医生被抓走后,没法和家里取得联系,对冬妮娅来说,日瓦戈杳无音讯,生死未卜。
在那个混乱不堪的年代,人命很轻,没有音讯就等于死亡。
连续很长时间,医生都从家人的身边销声匿迹,人们传言,日瓦戈已经死了。
等到他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回到家中,才发现冬妮娅已经返回了莫斯科,等他历经艰辛回到莫斯科,妻子却已经被驱逐出境,流亡国外。
战争毁了他曾经最真挚的梦想,让他的人生,支离破碎,即便侥幸活了下来,也带着一身伤痕。
帕斯卡尔说: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人脆弱如芦苇,在这世间受苦如西西弗斯,可这世间的美好和温暖,也多是因为人。
06对日瓦戈来说,生活是残酷的,是充满苦难的,他一次次被迫卷入战争,过自己不喜欢的生活,朝不保夕,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个先到。
在社会洪流的裹挟之中,过着迫不得已的生活。
死亡,别离,精神的失落,野蛮的横行。
在这个善于别离的世间,总有人不擅长离别。
见过战争的残酷,那些被鼓吹出来的美好,对亡灵来说,已毫无意义。
幸好,在这个世间,还有遇见,遇见美好,遇见温暖,遇见爱情。
日瓦戈在当俘虏期间,和拉拉相知相爱,他觉得,找到了灵魂的伴侣,可是,因为冬妮娅,他一直恪守底线,不敢接受这份爱。
拉拉和日瓦戈一样,他们都讨厌当代人身上那些必然会有的典型特征,那种做作出来的激情、虚假的狂热和极端的浅俗和平庸。
当日瓦戈得知家人回到了莫斯科,拉拉虽然爱他,但也竭尽全力帮他回去。
梦想破灭之后,日瓦戈和拉拉重新相遇,他们在苦难的生活里相互鼓励,互相帮助,一个人是孤独的,但两个人会让生活多一些温暖。
可是,时局艰难,这种温暖的陪伴,也不能持久,拉拉被迫离开。
拉拉的离开,让日瓦戈失去了生命最后的温暖,他如同风中残烛,燃烧着身体,他放弃了行医,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
日瓦戈死后,拉拉参与日瓦戈遗稿的工作。
多年后,当人们回忆起曾经那数十年苦难的历史,人们沉重地说:
在历史上这种事情太多了。高尚的、理想的、深沉的变粗俗了,物质化了。
帕斯捷尔纳克说:
尽管战后人们所期待的清醒和解放没有伴随着胜利一起到来,但无论怎样,在战后的所有年代里,唯一代表历史意义的自由的征兆, 已经显露出来了。
在小说最后,日瓦戈的诗作里,有一句说:
我们是谁,来自何处?
这些年来,
剩下的只待评说,
而世上已经没有了我们。
这句诗,就是故事的结尾。
07故事没了,可是对这个世界,语言背后更多的是沉默。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成了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和这个世界比起来,个人总是很渺小。
因此,在时代大趋势面前,没有人能够躲开,时代的洪流汹涌而过,我们也不得不从那洪流里走一圈。
可是,很多人在那洪流里,就彻底放逐了自己,任自己随波逐流,失去了自我,就像《日瓦戈医生》里面,在变革面前,很多人老早就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可是,当他们放弃自己的思想之时,他们就已经被世界改变了,剩下的日子,不过是顺着时代的风,随波逐流而已。
日瓦戈医生是幸运,因为他始终守住了自己。
但他也是不幸的,因为他自己的棱角,扎不痛时代,却总能扎疼自己。
然而,这世间每个还存在着自我的人,都会感到被刺的疼痛,可是,这疼痛于他,也将是一种救赎,世界充满苦难,苦难在这种程度上,也才意味着救赎。
因此,越活越好,所受的苦才有意义。
当然,好,不仅仅是物质的发达,还应该有精神的成长。
文|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