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一名战士参加了涟水战役,记录下了战斗最激烈的瞬间

睿哲说历史文化 2024-11-14 03:26:05

1946年,一名战士参加了涟水战役,记录下了战斗最激烈的瞬间

1946年9月,涟水城外的运河堤岸上,一具具尸体堆积如山。血水混合着泥浆,将这片土地染成了暗红色。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腐臭的气息,宛如人间地狱。这里曾是一场惨烈战役的主战场,如今只剩下满目疮痍和无尽哀嚎。

【乱世之中的一场生死较量】

要说这涟水之战有多惨烈,咱得从头说起。

那会儿正是内战刚起的档口,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国共两党都憋着一股劲儿,想着法儿要把对方干趴下。在这节骨眼上,涟水这个小地方可就风光了。

你说它风光在哪?就因为地理位置好呗。国民党的王牌部队整编74师盯上了这块肥肉,心想占了涟水,就能和69师会师,然后长驱直入淮北,那可就赚大发了。

华中野战军哪能让他们如愿?二话不说,派出了84团死守涟水。就这么着,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在这小城里拉开了帷幕。

【生死攸关的决战时刻】

话说到了最后关头,敌我双方都快撑不住了。天快黑的时候,敌人来了个孤注一掷,使出吃奶的劲儿猛攻。

只见敌人的炮火像不要钱似的往阵地上招呼,震得地动山摇。潘其槐缩在战壕里,觉得自己像是被扔进了搅拌机。泥沙像雨点一样往下掉,有个战友差点被活埋了。

炮火一停,敌人的步兵就跟疯了似的冲上来。潘其槐透过战壕缝隙一看,吓得差点魂飞魄散。只见敌人密密麻麻的,像蚂蚁搬家似的涌过来,钢盔在夕阳下闪着寒光,看得人心里发毛。

连长一声令下,阵地上枪声大作。潘其槐握紧步枪,对准敌人就是一通狂扫。可敌人像是不要命,倒下一批又冲上来一批,看得人直冒冷汗。

眼看敌人冲到了近前,大伙儿开始拼命往外扔手榴弹。“轰轰轰”的爆炸声此起彼伏,敌人被炸得人仰马翻。这时候,城里的友军也杀出来帮忙了。双方你来我往,打得是昏天黑地。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增援部队总算是姗姗来迟。新来的战友们吼叫着冲上去,一下子就把敌人打懵了。眼看形势逆转,敌人抱头鼠窜。我们哪肯放过他们,立马展开了追击。

【一道紧急命令拉开战斗序幕】

其实说起来,这场恶战的开端,还得从一道紧急命令说起。

那天是中秋节刚过,84团的弟兄们还沉浸在团圆的喜悦中。谁知道半夜三更,一道命令就把大伙儿从梦中惊醒立即向北急行军,限时到达指定地点。

这可把大伙儿给整懵了。大半夜的,还下着大雨,这是要闹哪样?但军令如山,由不得你磨蹭。潘其槐和战友们二话不说,收拾行装就出发了。

那可真是一段噩梦般的行军。漆黑的夜里,大雨瓢泼,道路泥泞不堪。战士们跌跌撞撞地往前赶,摔倒了爬起来接着跑,掉进沟里了赶紧爬上来继续赶路。有人不小心踩到了摔倒的战友,但也顾不上道歉,只能咬牙前进。

就这样,84团的战士们硬是用了整整一天一夜,才气喘吁吁地赶到了目的地。浑身湿透,疲惫不堪,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他们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残酷战斗中的生死较量】

到了涟水城下,潘其槐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来打硬仗的!

敌人的飞机在头顶上盘旋,像秃鹫一样虎视眈眈。地面上炮声隆隆,震得人心惶惶。84团的任务很明确死守阵地,把敌人74师拖在这儿,别让他们溜走。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首先,这地形就不给力。涟水是沙土地,挖个战壕跟玩沙子似的,挖一铲掉一铲。战士们拼了命地挖,手都磨出血了也不敢停。

天一亮,对面的敌人就按捺不住了。飞机呼啸而来,子弹像雨点一样扫过来。潘其槐身边的副班长一下子就牺牲了,吓得他手脚发软。可是,还没等他缓过神来,敌人的地面部队又发起了冲锋。

这下可热闹了。双方你来我往,打得不可开交。敌人冲上来,我们就用机枪扫射;他们用炮轰,我们就死死抱住地面。就这么反反复复,一天下来,阵地上的沙土都被鲜血染红了。

最惨的是,战士们又饿又渴。有人从炮坑里捡起被炸烂的地瓜,跟宝贝似的捧在手心里啃。这哪是在打仗啊,简直就是在拿命在拼!

但是,再苦再难,84团的战士们愣是咬着牙顶了下来。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铁壁,死死地挡住了敌人的进攻。

这场战役的结果,可以说是惨胜。敌人的74师差点全军覆没,而我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河里漂满了敌人的尸体,像稻草人一样堆在岸边。我们的伤亡也不小,连10纵司令员都在战斗中牺牲了。

有人说,这场仗打得值不值?为了一个小城,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值得吗?

可是转念一想,如果不是这些年轻生命的牺牲,我们今天还能安安稳稳地坐在这里聊天吗?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是我们今天的和平安宁啊。

这场战役,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群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敌时,团结一心、不屈不挠才是制胜的法宝。

有人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在我看来,真正值得铭记的,恰恰是那些在乱世中奋不顾身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才是最动人的篇章。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