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央开始推行干部年轻化的政策,这项政策出台后,有的老干部主动让贤,表示愿意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年轻人,干部年轻化的政策加快,一批年轻的干部被破格提拔,担任了重要职务。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中国东北大地上,一个破格提拔的年轻干部高狄,在吉林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刻下了自己奋斗一生的印记。他出生于山东临沂,却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吉林人民。
从一名普通的革命青年,到跻身省委一把手,短短几十年,他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诗篇。2019年10月26日在长春逝世,享年91岁。
成长蜕变,投身革命
高狄出身书香门第,父母开明,重视教育。小小年纪的他已经熟读诗书,博览群籍。少年的高狄品学兼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敦化国民高等学校。谁曾想,这位才华横溢的高材生,日后竟成为吉林大地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1945年,炮火隆隆,硝烟四起。18岁的高狄毅然投笔从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深知,唯有推翻腐朽的旧社会,才能换来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怀着一腔赤诚,高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人生轨迹被永远地改变了。
参加革命后,高狄被分配到吉林省工作。他不负组织重托,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革命宣传。凭着真挚的语言和感人的事迹,高狄点燃了一颗颗青春的心,引领无数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高狄善于团结群众,组织能力出众。很快,他就得到了组织的赏识,被任命为县委书记。年轻的高狄雷厉风行,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民情。在他的带领下,当地的革命形势蒸蒸日上。人们都说,高狄是块难得的好料子,将来必成大器。
战火渐熄,新中国成立了。曾经的一腔热血,化作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燎原之势。作为德才兼备的高级知识分子,高狄被组织派往吉林省委工作。
笔耕不辍,春风化雨
来到吉林省委后,他被任命为《松花江日报》总编辑,对于高狄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施展抱负的大舞台。
高狄是个知识分子,自然深知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他上任后,立即对报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他的带领下,《松花江日报》的版面焕然一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记者们都说,高狄总编平易近人,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他常跟大家聊天,询问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有时,他也会拿起笔,为报纸写一些特稿。
那段日子,高狄殚精竭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报社。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审稿,力求把每一篇文章都打磨到最佳状态。在他的努力下,《松花江日报》的发行量节节攀升,成为了吉林人民心中最信赖的媒体之一。
高狄在宣传领域的骄人业绩,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肯定。省委书记曾亲切地对他说:"小高啊,你干得不错!党和人民需要你这样的好干部。"高狄听后很是感动,暗下决心要为党的宣传事业贡献毕生精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特殊时期开始后,高狄受到了冲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歪曲事实,诬陷高狄是"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高狄被下放到农村接受改造,在那里度过了难熬的五年。
1972年,特殊时期结束,高狄终于得以复出,重新回到吉林省委工作。组织上安排他担任了吉林市委常委、秘书长等职务,让他重新回到领导岗位。
不到十年时间,他便升任吉林市委书记,成为这座工业重镇的掌舵人。
破格提拔
1983年,对高狄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他被破格提拔为吉林省委书记,成为全省的主政者。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因为按照常规,高狄至少还要在吉林市委多磨炼几年,然后才能进入省委常委班子。
高狄的被破格提拔,得益于当时中央推行的干部年轻化政策。
坐上省委书记的位子,高狄感到责任重大。他深知,吉林作为一个工业大省,在国家的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如何带领全省人民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实现经济腾飞,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考题。
高狄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上任伊始,他便开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了解百姓疾苦。在调研中,他发现吉林的国企普遍效益不佳,制约了全省经济的发展。
高狄决定对国企进行改革。他鼓励企业面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他的推动下,一批国企实现了扭亏为盈,重新焕发生机。同时,他也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为企业家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除了经济建设,高狄也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常说,一个地方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上。在他的倡导下,全省上下开展了一系列弘扬正能量的活动,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高狄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从未改变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从不搞特殊化。每逢佳节,他总是和普通群众一起过,了解他们的冷暖。他常说,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要时刻把群众装在心里。
对于宣传工作,高狄自有一套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媒体应该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但绝不能沦为个人宣传的工具。在一次会议上,他严肃指出,一些地方滥用媒体资源,过度宣传个人,这是不正确的,要坚决纠正。
三年的省委书记生涯,高狄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在他的领导下,吉林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上,工农业总产值连年攀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政治上,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干部作风明显转变;文化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然而,对高狄来说,这一切都不是他个人的功劳。他时常告诫自己,要戒骄戒躁,要永葆党的初心。在一次座谈会上,他动情地说:"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三载春秋,岁月如歌。高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他那份对党的赤胆忠心,早已化作吉林儿女心中永恒的丰碑。
风雨同舟,鞠躬尽瘁
1986年,对吉林人来说是个不平凡的年份。那一年,吉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洪水肆虐,农田被淹,房屋倒塌,数百万人流离失所。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任省委书记的高狄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带领全省人民打响了一场抗洪救灾的硬仗。
洪水来袭时,高狄正在外地出差。得知灾情后,他立即中断行程,连夜赶回吉林。刚一下火车,他就直奔省防汛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抗洪工作。尽管已经年过花甲,但他丝毫没有倦怠之意,誓要与洪水斗争到底。
高狄深知,在危难时刻,领导干部必须冲在前面。他身先士卒,带领慰问团深入灾区,察看灾情,安抚群众。每到一处,他都与受灾群众促膝长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他安慰大家说:"乡亲们,困难是暂时的,党和政府一定会帮你们渡过难关。"
在高狄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形成了抗洪救灾的强大合力。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闻令而动,奔赴抗洪一线,抢险救灾;各级党政机关紧急动员,全力组织救援;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吉林人民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凝聚力。
高狄十分重视灾情的宣传报道工作。他深知,准确、及时地报道灾情,对于汇集各方力量,打赢这场硬仗至关重要。他亲自指示,要求媒体深入一线采访,同时他也要求报道要实事求是,不能掩盖灾情,更不能夸大成绩。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洪水终于退去,吉林取得了抗洪救灾的重大胜利。但高狄深知,灾后重建的任务同样艰巨。他马不停蹄,带领慰问团再次深入灾区,指导灾后重建工作。
在高狄的领导下,全省上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灾后重建运动。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受灾企业复工复产;农业部门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帮助农民改造受损农田;各级财政开设专项资金,用于灾后重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吉林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灾区群众的生活也逐步走上正轨。
事后统计,在这场特大洪灾中,吉林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但在高狄的英明领导下,吉林不仅没有被洪水击垮,反而在灾后重建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那一年,吉林的工农业生产总值不降反升,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了显著提高。
抗洪救灾,是高狄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多年后,每每提起这段经历,他都会动情地说:"在那场战斗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吉林人民的伟大。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我们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