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泼天的富贵,终于轮到哈尔滨了。
据媒体统计,哈尔滨元旦的旅游收入高达59.14亿,比平时同期,整整高了25倍。
冰雪大世界需要排队6小时,马迭尔冰棍三天卖出10万根,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因为一群“南方小土豆”,正在进行“南豆北调”工程,用自己的热情,温暖着整个东北。
身处东北的哈尔滨,拥有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厚重基因,但它没有因为小土豆们的涌入变得娇羞,反而把爱,都默默藏在了行动里。
有人说,哈尔滨就像家里的大舅,平时不声不响,但只要孩子到了家,依旧会拿出所有最好的东西尽情招待,生怕他们玩儿得不尽兴。
也有人说,哈尔滨就像谈了个南方对象的东北小伙,不知道怎么讨人家欢心,只能将藏在心底里的好一股脑体现在行动上。
事实上,这两天的哈尔滨确实如此。
2023年的火爆,年初是贵州村超,年中是淄博烧烤,到了年末,终于轮到了大东北。
只不过哈尔滨的热情,却干懵了常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东北人们。
他们齐齐从心底里发出一声声疑问:尔滨,你让我有点陌生了。
番茄君问过几个哈尔滨朋友,陌生,是实实在在的。
他在东北生活了二三十年,从没见过把冻梨摆盘的。
而这个精致的摆盘设计,就是为了欢迎南方小土豆子。
这还不算,东北人从来都不知道,自家仓库里还有气垫船,热气球,人造月亮,飞马踏冰……
这所有家底的展示,都是为了欢迎南方小土豆,并无限契合他们的需求。
松花江上漂移的气垫船,最早是因为有南方小土豆吐槽,江面漂移把他们冻得嗷嗷哭。
有了气垫船,风也吹不上了,雪也淋不上了,土豆坐在里面,更暖和了。
在今年之前,松花江上从来没有飘起来过热气球。
南方小土豆秉承着“甲方”的身份告诉哈尔滨,有一个色彩艳丽的热气球,才显得浪漫。
这不没过几天,冰雪大世界上,就飘起了热气球。
要不是仔细看,还以为这是浪漫的土耳其呢。
没有小土豆,本地人也饱不了这个眼福。
哈尔滨人在当地生活了这么久,圣索菲亚大教堂看过无数次,却从未拍到过这样美丽的景色。
一轮圆月下,教堂庄严肃穆。
正当本地人猜想这月亮从何而来时,眼尖的南方小土豆,已经看出了端倪。
原来,官方看圣索菲亚教堂前等待“打卡”的公主太多,又很久拍不出有氛围感的照片。
于是干脆祭出了无人机,搞了一个人造月亮缓缓升空,专供南方小土豆出片打卡。
据说,还专门给这个景点起名,叫“寄给索菲亚的月亮”。
而且从今年开始,每年的冰雪节、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点,广场上都会升起。
至于飞马踏冰,就更离谱了。
不少南方小土豆表示,极寒的哈尔滨游玩,少了一些灵气。
哈尔滨听到这个反馈,果断从仓库掏出一对飞马翅膀,并装在了一匹英俊的黑马身上。
雪天过后,飞马踏冰,本地人直呼没见过,要不起。
飞马踏冰还不算,各种极地小动物在哈尔滨的奇思妙想下先后营业。
这边,逃学的企鹅背着小书包到处乱窜,火遍了南方小土豆的抖音。
那边,鸵鸟装上了鞍辔,专供小土豆体验。
哈尔滨网友坐不住了:这些年也没见过这场面,来俩人啥都往出掏啊!这还不算,有“少数民族中的贵族”之称的鄂伦春族,也在中央大街营业了。
他们表演驯鹿等传统技艺,欢迎南方小土豆的到来。
据说,“东北金渐层”已准备完毕,如果小土豆还不满意,将正式让“东北金渐层”们开门接客。
出场词都想好了:客人,您叫我咪咪就成。
哈尔滨的一系列操作,让本地人醋意浓浓。有人调侃并脑补出了这段对话,看的番茄君脑子有点缺氧:
为了解决南方小土豆拍照怕冷的问题,哈尔滨还在多处景点,建起了“温暖驿站”。
其实本质上,就是给土豆子修的“保温大棚”。都说哈尔滨是“讨好型市格”,其实或许不然。
东北人,东北这片土地,天生就有好客的传统和基因。在南方小土豆攻陷哈尔滨的这几天,哈尔滨也用无与伦比的热情,回应着八方来客,感受着第一次成为网红景点,旅游热门的主人翁情结。
是啊,从大理到北京,从成都到西安,从贵州到淄博,今天终于轮到了哈尔滨。
哈尔滨,自然也要用最隆重、最稳妥、最谦虚的样子,开门迎客,将东北人的热情豪放,播撒到每个中国人心里。
实际上,哈尔滨人嘴上委屈说着“尔滨”,但他们知道,“尔滨”的好客和热情,背地里,是每一个哈尔滨人,对南方小土豆们无尽的包容和温情。
城市本身没有温度,有温度的,永远是人。东北大哥们都一样,嘴上吃着醋,心里却甜如蜜。彼之醋意,我之蜜糖,东北大哥这几天,把“哄”这个词儿,在南方小土豆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番茄君了解到,这些天,在东北大哥的圈子里,有一套自动辨认南方小土豆的特征体系:身高矮,浅色羽绒服,说话夹,加绒鲨鱼裤,可爱小帽子,有时候还扎俩小辫子。
凭着这一套辨认体系,东北大哥们可以精准拿出自己隐藏内心深处多年的真诚,像哄自己女儿一样,把每一个南方小土豆,哄得明明白白,开开心心。有一个去东北旅游的南方游客,看到一个大爷,将自家法斗"咻"一下扔进了雪堆里。她觉得很有意思,问大爷能不能再来一次。大爷二话不说,抱起自家狗子,就像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还特意加大幅度,放慢动作,再次将狗子丢进了雪堆。
狗子一脸懵,大爷笑盈盈,东北的网友不开心了:我把我家的法豆子也扔给你看!
跑出租的大哥,秉承着哈尔滨活名片的精神,为每一个南方土豆尽自己所能提供着服务。那边,南方小土豆想看新鲜的雪,司机大哥声音都夹了起来:现在的雪,够用了。
这边,司机大哥载着乘客经过圣索菲亚大教堂,发现10点就关门了。听着车里南方小土豆的抱怨,他立马拨通了12315的电话,投诉大教堂关门太早。
大哥打电话的样子,简直就是这个寒冷冬夜里,照亮土豆子们的光。私家车师傅们也不遑多让,“南方小土豆免费乘坐”的标语,这辈子好像只在高考那两天看到过。
冰雪大世界排起了长长的队。
怕土豆子们排队太冷,官方竟然安排小哥,免费提供了温热的红糖水。
对“小土豆”好,似乎成了这些天,哈尔滨人的共同认知。他们心里或许没有旅游业泼天富贵那般的利益心,唯一想到的,就是将自己所有好客的热情,播撒给这些头一次来到黑土地上的土豆子们。街上一个普通的扫雪活动,南方小土豆看的津津有味。小哥见状,也开始教给他们什么叫“打滑哧溜”,并带她们一一体验扫雪。
维护秩序的警察叔叔,怕自己嗓门太大吓着南方游客,于是刻意压低声音,提醒大家速度不要太快,小心滑倒嗷!
景区管理花灯的师傅下班了,又碰到一堆大包小包赶来的南方小土豆。在一声声央求下,大叔迷失了自我。按下开关的那一刻,他收获了这辈子最真诚的惊叹:哇!
管理滑雪的大哥,严守安全的标准线。
一个南方小土豆玩儿冰滑梯,坐在轮胎上两只脚无法着地。大哥一个劲儿呼喊:"小孩上这儿来"。
小土豆声嘶力竭地叫喊“我不是小孩”,几乎使出了吃奶的劲儿。
但依旧被大哥“按小孩处理”,并在送下冰滑梯的那一刻,补上了加速的一脚。
帅气转身的大哥内心OS:今天又是守卫小土豆安全的一天!
松花江冰面上,拉雪圈的大哥很多年没有哄过孩子了。后面的南方小土豆冻得吱哇乱叫,他以为人家玩儿嗨了。
也没问问到底需不需要,干脆免费又赠送三圈。
结果给人都冻哭了。卖烤串的大哥,更是拿出了这些年哄孩子的看家本领。串儿没卖出去几个,“公主请买串”一喊就是一天。
一个东北大哥吃早餐,碰到南方小土豆特地要求豆腐脑加糖,服务大姨虽然满脸的无法接受,但还是二话不说拿了一碟白糖随便加。
大哥随后发视频调侃说:就惯吧,豆腐脑给加糖,幸亏没到端午,否则粽子都是要咸的了。
不过,在东北人看来,个人“宠溺”并不算啥,那些集体项目的宠溺,才是东北人对小土豆,最极致的温柔。来一趟东北,必须要体验一下洗浴文化。
她们带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箱,攻占了东北的洗浴中心。别看他们人小,可个个都是下灰的大活儿。大姨们万万没想到,一年临了了,赶上这么一群从不搓澡的小土豆。“洗土豆”可是一件麻烦事,用劲儿太大怕搓疼,用劲儿太小又不下回,只能费力保持着中庸的力度。
网友们都调侃,东北大姨第一次参与了一项重大工程:南泥北调。还有人说,这以后,也算一年一度的“皴运”了。
最能展现“小土豆”这个称呼可爱和形象的,其实是冰雪大世界的集体歌唱。大哥在上面领唱,下面黑压压一片全是土豆子。
跳起舞来,不仅像土豆,更像一群小黄人。
这种“小土豆”,绝非对身高的歧视。而是对可爱的表达,对温柔的异化,是对南方游客最大的尊重和宠溺。
无论从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的认知中,东北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给人一种粗犷豪放的感觉。东北盛产犯罪片,东北的片子,几乎都有一个悲剧的男性角色。但现实中,那些真正的东北大哥,却带着古典的大男子主义精神,保持着对每个异地客人恰到好处的温柔和体贴。他们害怕的,不是游客们来东北遭受冷遇,而是东北没有展现出他应该具有的包容。
他们担心的,不是小土豆们的诉求无法被满足,而是东北的博爱,在好不容易等来一次的展示机会时,没有被看见。什么样的土地孕育着什么样的人,每一个东北人,都是如此。东北人和“南方小土豆们”的双方奔赴,在同一份时空里,共担着同一份凌冽,却也共享着同一份温暖。给予的成就感和被给予的满足感,在东北达到了一种微妙而又妥帖的平衡。看着一只只小土豆,开开心心离开这个零下几十度的地方,东北大哥们,也能感觉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与体谅。温度从来都不是问题,人心暖了,哈尔滨永远都是春天。
东北人再一次用实践证明,只要有人还去东北,东北好客的基因就能永远传播下去。而这些,也都是每个被东北大哥帮过,哄过,宠溺过的南方小土豆,心照不宣的秘密。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