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类家长,拼了命也养不出优秀孩子,看看有没有你

杜鹃育儿知识啊 2024-05-26 03:57:53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父母有大格局,孩子才能走得长远。

如果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只注重成绩的话,那么孩子注定一生会活的很辛苦,因为他只有成绩,没有能力。如果父母太佛系,不那么重视成绩,对能力也无所要求,那么孩子也会变得碌碌无为,一辈子晃荡的就这么过去了,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有三类家长,拼了命也养不出优秀孩子,看看有没有你。

第一种是太溺爱孩子,这种被溺爱的孩子不止今后没有能力,而且人格上是有缺失的,因为他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对任何人都不屑一顾,太自我。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一个10岁的小学霸张习羽的表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尽管他在学习上取得了高分,但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显得相当欠缺。

例如,她无法独立完成剥鸡蛋这样的简单任务,这表明他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

张习羽的妈妈对此解释说,她通常负责这些日常事务,甚至会将鱼刺挑出来后再给孩子吃。

这位妈妈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感到自豪,但对于孩子在生活中表现出的依赖性却并不在意,这种态度反映了她对孩子的溺爱。

但如果这孩子大学毕业之后,甚至再往高深的方向去发展之后,他在社会上工作,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

那就是充斥着一种无力感,父母如果再到那个时候去后悔,就会为时已晚。

美国心理学家塞德兹曾经说:“人如陶瓷,小时候会形成一生的雏形。”

所以一定要相信一句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很小的时候没有让孩子锻炼出独立自主的能力。即便学习成绩再好,大成人在社会上也一个无用之人。

第二种,是对孩子太严厉苛刻,眼中只有今天,没有明天,遮住了孩子的发散思维,没有了创造力,怎能在一定年龄的时候,为自己的人生做规划管理呢?

这是我身边的一个故事。朋友小敏,很早的时候就结婚了,那个时候她才20岁出头,对于之后有孩子的她来说,她也还是一个孩子,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这条道路上走的坎坎坷坷。

当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她的鸡娃心态特别严重,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语数英都达到每门95以上,还曾对孩子说过一句话“最起码,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基础要打扎实,排名最少前十。”

而你们猜她在干什么?她光鸡娃,对自己却没有任何的提高和要求,每天不光特别邋遢,整天穿睡衣出出进进,孩子在旁边写作业,她就拿着手机刷视频。

自己没有行动,却去督促孩子,如果我们换位思考的去想问题,作为父母正在学习看书,而孩子在一旁刷手机,你们又是什么感受呢?是不是会觉得不公平?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同样如此。

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凭什么你能看手机,而我却只能看书。

这只是一方面。小敏在看到他孩子的成绩时,如果没有达到她的理想效果,她就会轻则语言暴力,重则武力暴力。

孩子之后变得成绩不但没有提升,而且还唯唯诺诺的,她跟我沟通的时候声泪俱下,说自己怎么生了这么一个愚蠢的孩子,有一种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感觉,这就是无力感。

而我给她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把眼睛放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一个精神单纯的人,做到身近心远后,慢慢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一些大人想象不到的行为,就会把孩子当孩子看了。

这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家长做家长的事情,孩子做孩子的事情。

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人性,引导人性和驾驭人性的过程。

太阳挂在天空中,从来不去暴晒其中一个人,而是发着自己的光去照亮所有人,做到和光同尘才是太阳的力量,也是父母需要学习的力量。

对孩子也一样,你只要放下那些斤斤计较,不再独眼去看孩子的成绩,不再去给孩子贴标签,然后试一下试,或许能收获不一样的结果。

如今的她为了给孩子做一个优秀的榜样去学习做蛋糕,每天唯一的事情就是设计蛋糕的新花样。她的专注力放在了美妙的事情上,由此孩子看着她的样子,也开始专注学习,将成绩一步一步地提了上来。

她跟我反思说:生活其实就是过日子,明天也是一样的,所以她有了活着的感觉。

现在很多10岁到20岁的孩子没有活着的感觉,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很多父母都把时间浪费在焦虑当中了,连带着孩子一起焦虑,所以这个时间段里的孩子和父母都没有活着的感觉。

如果父母能站在明天看今天的话,你就会觉得那些焦虑,那些光盯着孩子成绩的焦虑,一点儿用都没有。

父母把眼睛盯在自己身上,向内求,孩子慢慢儿就会觉悟,当孩子觉悟了之后,他的心态就是争上游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被逼的,而是自发的,当自律一上来,那么成绩慢慢就会提升。

所以现在小敏跟我说话的时候,不像曾经那般愁眉苦脸,而是面带微笑。

告诉我最好的消息就是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蛋糕师,而她的孩子现在成绩也确实达到了全班的前十。

第三种,佛系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顾。

如今即便教育局推崇减负政策,但是教育内卷仍旧严重,所以有很多家长看到因为教育内卷导致孩子抑郁的比例不断攀升,就干脆跑到另一个极端,放弃了对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与陪伴。

与一位家长聊天,她是一名企业会计,有时候一到月底和月中时会很忙,丈夫时常出差,所以女儿都是她自己带。

她和大部分家长一样,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她用尽各种招数去激励孩子上进,可是久而久之,孩子只要听到她说话,就马上逃离现场,她气的牙痒痒,和我说她心脏疼,孩子避免与她沟通,因为她张嘴闭嘴都是学习。

她很苦恼,最后她采取了另一种方法,就是不再提学习,放任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开心就好,母女俩之后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但是孩子的成绩也一落千丈,其主要原因就是喜欢上了玩手机,她也不再管,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她就算是个废柴,我也没有办法了。”

其实这种往两个极端走的家长大有人在,其实如果家长格局扩大,就会看到,每一个人的人性的不同点。

如果她把自己孩子的人性掌握,并循循善诱,对其学习和玩耍引导至张弛有度,就不会像她嘴里说的孩子像废柴一样。

作家冯唐曾说:“人的能量比情商智商更重要。”所以父母的格局与认知能够提高,站在明天看今天,这就是不可预见的能量,也是孩子成长的福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