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115师344旅,大将黄克诚都镇不住,毛主席大怒:让他去!

诗兰谈过去 2024-07-24 07:30:54

1937年,为达成民族统一抗日战线,国共两党合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三师六旅。

在这六个旅中,115师344旅的情况最复杂,其前身是红15军团。红15军团由苏区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红26军、红27军合编而成,形成了“山头”。中央到达后,红15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改编为115师344旅。

344旅的一些年轻干部对总部派来的干部有抵触情绪。徐海东在时,尚能压制。但他因病休养后,344旅的“不服管”问题暴露,连黄克诚都镇不住,朱德也发了火。最终,彭德怀和毛泽东决定另调一人整顿344旅,才解决问题。

344旅的情况与八路军曾取消政委制度有关。为与国军达成一致,八路军改用政训处制度,导致部队思想工作松动。

平型关大捷后,黄克诚走访一线部队,发现官兵对立和军阀主义的迹象,立马向中央报告,建议恢复原先的政治工作制度。中央重视此问题,讨论后迅速同意,重新设置政委,第一件事就是解决344旅的思想问题。

《黄克诚传》记载,344旅各级干部普遍年轻,大多在25、6岁左右,像687团副团长田守尧只有22岁。年轻干部容易情绪化,没有政委时,344旅旅长徐海东既要管军事又要管政工,还要给年轻干部上思想课,工作繁重。他早年受伤,高强度工作让身体吃不消,多次晕倒,思想工作无人抓,344旅的纪律松散。

中央恢复政委制度后,首要任务就是整顿344旅,黄克诚被委以重任。然而,他上任时除了徐海东外,其余干部态度冷淡,鼓掌稀稀拉拉。黄克诚不在意,耐心进行教育,旨在消除部队中的山头主义,但效果不大。

1938年2月,344旅687团团长张绍东欲率部叛逃,被副团长田守尧阻拦后,张带少数人投奔国军。虽然人数不多,但主力团长叛逃影响恶劣,张绍东还是跟随徐海东从红25军一路走来,这让徐海东既生气又内疚,闻讯吐血。

1938年7月,344旅在山西阳城町店袭击日军,本为伏击战却因组织不善变成遭遇战,歼灭日伪军500余人,己方伤亡相当。早在半年前的温塘战斗中,344旅就暴露出同样问题。朱德总司令遂对344旅进行整训,批评各级干部未贯彻毛主席的游击战略。

徐海东身体本就不好,亲信叛逃和上级批评让他压力更大,提出辞职。朱德考虑到他身体难以继续指挥,便同意了。

徐海东离开后,344旅的旅长职位出现了空缺。时任344旅687团团长的田守尧自荐接任旅长,并认为自己非常适合这个职务。朱老总对田守尧在部队中的威望给予了口头批准,使得田守尧非常高兴,很多人也提前向他祝贺。然而,当请示电报发回总部后,主持八路军工作的彭老总对此有不同意见。

彭老总认为344旅作为党的主力部队,不能由一人说了算,因此决定不再从原红15军团中选拔,以此遏制山头主义的苗头。这一决定让田守尧感到尴尬,他难以接受这一安排,多次在战友面前抱怨组织,造成了不良影响。更有甚者,在徐海东的送别宴会上,他因为心情不佳而缺席。

这些行为激怒了朱老总,他要求344旅内部召开会议,对田守尧进行批评教育。然而,会议中大多数人保持沉默,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朱老总对这种情况忍无可忍,大声斥责道:“你们这开的是什么党委会?连批评和自我批评都不敢吗?你们还算什么共产党员!”他还严厉批评了田守尧,指出发脾气并不合适,作为军人,必须服从命令,这是天职。

田守尧在朱老总的震怒下做出了检讨。中央也因此对“山头主义”更加警惕。毛主席和彭老总商量后,决定让时任343旅685团团长的杨得志接任344旅的旅长。

杨得志当时只有27岁,但他年轻有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中都表现突出,特别是指挥强渡大渡河时名声大噪。他在资历、年纪、战绩上都足以压住344旅的干部。杨得志到达344旅后,朱老总特别交代他要把344旅管理好,因为徐海东身体不好,徐向前和陈再道又去了冀南。

杨得志与黄克诚一起着手改造部队,召开了多次党委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刀阔斧地整顿山头主义。他们遵循中央指示,从实际出发,推动全旅的作战理念,从运动战转为游击战。随后,杨得志和黄克诚分别带队深入敌后,开辟根据地,通过一系列胜利,逐渐改善了344旅的风气。

这次分兵,两位指挥官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杨得志率领344旅的一部分部队,越过平汉线,在滑县与689团会合,成功开辟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此后,冀鲁豫地区划归刘邓指挥,形成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后来成为二野的王牌部队——16军。

与此同时,黄克诚所带领的部队南下组成了新四军第三师。日本投降后,这支部队出关发展,最终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后转变为四野的王牌部队——39军。

344旅在不断扩展和发展的过程中,真正体现了中央主力的实力和名声。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