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有人反对陈云进政治局,姚依林:八大副主席只剩他一个

历史有小狼 2024-10-12 06:12:49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有人反对陈云进政治局。

王震将军拍案而起,向党中央提出异议。虽然赞同者不在少数,但反对声依然此起彼伏。

就在这时,姚依林站出来说:

“我完全赞同王震将军的意见,我完全拥护陈云同志参加政治局,如今八大副主席只剩他一人。”

究竟发生了什么?陈老与姚老又是怎样的人呢?姚依林为何声援陈云?

一:淡泊名利真君子

事关陈,姚二人。先来说陈云。

陈云同志于1905年出生,1925年入党,1995年逝世,为中国革命事业整整奋斗70年。

在这70年的红色生涯中,陈云担任中央委员长达57年之久,是我党当之无愧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干部。

他的功绩无需赘述,他的品格历久弥坚。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不久,陈云被排除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外,对此,陈云安之若素。

他参加革命多年,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为人处世的准则只有一条:把工作做好,能让全国人民受益,就是最大的满足。

身为开国革命元老,陈云多次强调,在待遇,宣传方面,不要把自己与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并列,要比他们低一些。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干部的待遇改为工资制,陈云的工资级别被定为一级。

陈云得知后,觉得不妥,于是主动提出申请,把评级降为二级。

在个人功绩方面,陈云只有一句话:功劳应该记予党和人民。

在这一点上,陈云与毛主席英雄所见略同。陈云的观点是,人民才是历史的创作者,才是决定性力量。任何脱离人民群众的事业都会以失败告终。

那么众所周知,毛主席的稿费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但是毛主席给自己定下铁律,所得稿费全部用于党和人民,因为战争胜利的功劳属于人民,不属于个人,没有人民,何来胜利!

毛主席带出来的干部都是好干部,陈云将群众,集体至上的准则贯彻终身。

陈云也是个才子,书画文章都是一绝。1982年,有关部门选编陈云文稿,拟定发行。

纵使文稿出于陈云本人之手,编辑组也只是选编。但陈云在得知后,依然派工作人员转告,强调一定要在《后记》中,做出如下说明:

他本人在执政期间,除了进行必要的调研之外,所有重要决策都是依据党中央确定的路线,方针作出的。这是全体同志集体讨论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如在阅读时感觉有成功之处,绝不能把功劳记在他个人头上。

陈云早在中共七大召开时,就公开提出过“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

陈云认为,一个人在党的领导下,作出成绩和贡献,这不值得骄傲,因为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把功劳都归功于自己。

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他便一件事都做不出来。

功劳一属于人民,二属于党的正确领导,最后才能勉强算是自己的功劳。

1990年,陈云家乡的人民为了表示对陈老的崇高敬意,一致决定在陈云旧居的基础上,建立“陈云同志革命历史陈列馆”。

陈云立刻向家乡父老乡亲致信,表示此举不妥,怎能特别突出个人呢?离开了党和人民群众,个人能耐再大,也是一事无成。

根据陈老的意见,最终,“陈云同志革命历史陈列馆”改成了“青浦县革命历史陈列馆”。

青浦县各个时期的革命先驱被世人所知,他们与陈云一样,都拥有赤诚的爱国之心,只是有的人看到了光明,有的人倒在了奋斗途中,一样值得铭记!

陈云同志自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后被排除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外,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重又当选。

当时,声援陈云者不在少数,其中,发言最掷地有声的当属姚依林。

这位也是我党领导干部班子里的又一位君子。

二:品行端正真君子

在政治工作中,一个人力挺另一个人,往往会惹上不必要的闲言碎语,往往会被视为利益同盟。

但如果站出来说话的人是姚依林,这种揣测不攻自破,因为姚依林品行端正,是真君子。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姚依林曾担任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长期主持国家经济工作,且政绩显著。

姚依林还是从战争年代经历枪林弹雨,一路磨砺过来的老革命家,他为人低调,以沉默寡言著称,但就是这样一位话不多的干部,总能赢得党内同志的一致尊重与认可。

姚依林祖籍安徽,在北洋政府时期,姚家是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姚依林的父辈兄弟6人,各个都是“权倾朝野”的大官。

随着北洋政府垮台,姚家也走向没落。

因时局动荡,姚依林出身于香港,幼年丧父。姚母知书达理,将孩子送至上海光华大学附中求学。

姚依林在沪上求学期间,恰逢九一八事变爆发之时,青年姚依林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深感愤怒,立志救国。

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姚依林开始阅读马列著作及进步刊物,参加抗日示威游行,成为学生运动领袖。

1934年,姚依林离开上海,考入清华大学,投身北平革命洪流之中。翌年,姚依林光荣入党。

就在入党的这一年,日寇制造华北事变,大汉奸在冀东成立傀儡政权,国民党政权依旧大行不抵抗政策。

姚依林组织并率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学生涌入北平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游行,揭露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

随后,姚依林又组织平津学生南下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学子们到工农民众中去,揭露日帝国主义试图吞并中国之阴谋,唤醒人民群众抗日爱国热情,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新高潮的到来。

1936年,姚依林被党组织派往天津主持革命工作。姚依林的五叔正好寓居天津,姚家公馆是个极好的掩护点。

姚家的叔伯兄弟姐妹都是爱国人士,一家人极力配合姚依林的工作。

姚家虽然没落了,但余晖尚在,靠着家族的关系,姚依林套取到了不少有用情报,为后续的翼东武装暴动开了个好头。

翼东大暴动结束后,姚依林正式参加八路军,进入抗日根据地工作,此后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不在话下。

要说姚老人品高洁,只举例其一。

198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来到江苏常熟视察。

返程前用最后一顿晚餐时,姚依林发现,除了标配的四菜一汤外,还多了两个当地的特色菜。

姚依林的工作人员要给招待所补菜钱,招待所无论如何也不肯收。

姚依林一行人没有多说什么,就离开了常熟。

然而就在启程不久后,服务员在打扫房间时,发现客房枕头下压着一枚信封,里面是几张钞票,附有一张纸条,上述“加菜的菜金”。

招待所的人连忙将信封上交县委,众人无不感动,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陈云是君子,姚依林也是君子,当陈云深陷非议时,袖手旁观岂是君子所为?

三:英雄惜英雄

虽然陈云与姚依林都是老革命,但二人真正产生工作接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陈云比姚依林年长12岁,二人同管新中国经济建设工作,在工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同志情谊。

1977年,在党的十一大上,陈云当选为中央委员。

此时,尽管有很多老同志呼吁陈云进入中央政治局,但因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终未能实现。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陈云的呼声愈来愈高,这引起了党中央的重视。

但反对者依然固执己见,他们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说陈云“一贯右倾”。

1978年11月,王震将军率先发话:“陈云同志过去是副主席,党内不少老同志要求为代为反应,建议选陈云同志担任副主席”。

12月,党中央召开了一次重要人事会议,宣布新增三个政治局委员,分别是陈云,邓颖超,胡耀邦。

又经过几天的酝酿,众人一致提议让陈云进入中央政治局,担任常委兼副主席。

12月3日,姚依林在西北组会上立场鲜明地声援陈云:

“我完全赞同王震同志的提议,陈云同志是我国工人运动老一辈领导人,是八大副主席,现如今,八届一中全会的副主席,也只剩陈云同志一人了。”

一句话将陈云在党内的重要性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关于陈云“右倾”,姚依林说:

“自全国解放以来,在毛主席的领导下,陈云主持财经工作,贡献有目共睹。稳定物价,抗美援朝,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商业公私合营......他的主张是正确的,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姚依林也是搞经济的,他是懂行的,后来经济计划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采用的还是陈云多年以前提出的观点去解决。

在姚依林,王震以及众多老同志的提议下,经过充分讨论,党中央拟定增补陈云,邓颖超,胡耀邦三人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准备提交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

1979年,姚依林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在老前辈陈云的指导下,为国民经济做出了一系列巨大贡献。

陈云与姚依林,中国经济建设工作的两大功臣,他们惺惺相惜,为祖国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向中国老一辈革命工作者致敬。

参考资料:

《共和国经济建设历史风云中的陈云与姚依林》宋毅军;任元娜 党史文苑

《姚依林的早年岁月和他的大家族》水新营;支锐 党史纵览

《陈云:淡泊名利的典范》郭金雨 党史纵横

《姚依林枕头下的信封》李炎锠 钟山风雨

《推到“陈云一贯右倾”之说》李乔 党史纵横

2 阅读: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