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灵”——规范丧礼程序篇(第二十四)

芸芸评文化 2024-05-29 02:37:08

所谓回灵,就是下葬之后,丧主等主家丧服人员带着逝者的神主位(或灵位和遗像)等回返丧事主家。

回灵是民俗叫法,丧礼规范的名称叫反哭。所谓反哭,就是下葬之后,孝子等丧服人员一路返回哭回家。《金瓶梅》是明代中后期作品,生活史料价值特别是民俗史料价值巨大。第六十五回,写李瓶儿下葬返回,用的叫法就是回灵。说明回灵作为礼俗也有相当长的历史。

在下葬之后的丧事程序上,礼仪典籍文本和礼仪制度文本都叫反哭,从商周秦汉到宋元明清,中国人文历史三千多年,一直都是。自“新文化运动”开始,我们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特别是丧礼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丧礼更是被视为封建迷信。所以传承断了。由于主流意识形态和官方没有规范规定,民间口语将下葬之后的礼仪操作叫回灵。我们从俗,不用反哭,将回灵作为丧事操作的一般程序。

回灵有哪些程序事项和礼仪要求?民俗操作与丧礼规定有哪些出入和差异?如何进行现实礼仪操作选择?我们以规范礼仪典籍和礼仪制度为依据,结合古典名著的记述,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引棺落葬

世事攘攘,芸芸众生,绝大多数都是草木砂砾之人。既无经天纬地之功,又无出将入相之能。柴米油盐酱醋茶,兄弟姐妹老少娃,奔波碌碌一辈子,平平淡淡度年华。所以,一般居民家庭,家小财小势小钱不多,治葬不做墓道墓室,就一个棺材,挖个坑埋上就完了。

对于绝大多数人的简易竖坑埋葬,民俗有丧主引棺落葬的习俗。具体操作上,孝子老大先跳进挖好的墓穴里,扶引棺材归位落葬。

应当清楚的是,规范丧礼是没有引棺下葬规定的。按《仪礼--既夕礼》《朱子家礼---丧礼》等礼仪典籍文本,以及《大唐开元礼》《大宋政和礼》《大明会典》《钦定大清通礼》等礼仪制度的规定,棺柩下穴时,丧主等主家丧服人员跪在墓穴两边稽顙,下葬事项全由风水人员和执事人员完成。

2、墓地转圈

所谓墓地转圈,就是棺柩落葬墓穴后,丧主等主家丧服人员,围绕墓地转圈。墓地转圈的丧事意义是情感不舍。就是说,逝者要入土了,阴阳两隔,再也看不见了。亲人舍不得,留恋转圈,难以割舍。

这与大殓的意思差不多。将逝者放入棺材叫入殓,在盖棺封棺前,丧主等主家丧服人员围绕棺柩转圈,最后看一眼,以后再也看不着了。在殡仪馆操办丧事的,遗体告别也是这个意思。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传承差异,墓地转圈较为复杂。有转一圈的,有转三圈的,有顺时针转圈的,有逆时针转圈的,还有先顺时针转圈后再逆时针转圈的。吊诡的是,还有抬着棺材围着墓穴转圈的,这个肯定是误传。

应当清楚的是,墓地转圈是民俗,规范丧礼是没有的,礼仪典籍文本和各朝代朝廷诏令的礼仪制度文本都没有。

墓地转圈可以有,但丧礼要点是,要在棺柩落葬墓穴定位后实施。还土做坟后,坟是不能动的,没必要转圈。棺柩没有落葬墓穴前,也没必要转圈,对着空墓穴转圈,啥意思呀,说不通。

3、直返不哭

所谓直返不哭,就是墓地转圈后,丧主等主家丧服人员径直返家,一路不回头观看,不哀伤哭泣。还土做坟由执事人员完成。

民俗要求回灵不哭,与规范丧礼的规定是完全相反的。《仪礼》《礼记》《朱子家礼》等礼仪典籍文本,《大唐开元礼》《大宋政和礼》《大明会典》《钦定大清通礼》等礼仪制度文本,白纸黑字写着的,下葬之后的丧礼程序都叫反哭。即丧主等主家丧服人员,一路哭着回家。

反哭是啥意思呢?《礼记---问丧》解释说:“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其反哭也,皇皇然若有求而弗得也。其往送也如慕,其反也如疑。”意思是说:送丧时,心意急促,好像要追赶父母而赶不上;返回是,一路哭泣,心意彷徨,好像请求父母回来而没有得到允许。所以,送丧时孝子就像小孩子追随父母而哭喊一样;返回时,有担心神灵是否会跟着回家而迟疑。

《朱子家礼》也有:“主人以下奉灵车在涂徐行哭,其反如疑为亲在彼,哀至则哭。”意思是:主人主妇等奉灵柩一边走一边哭。返回时,以为亲人还在那里,想起来伤心就哭。

回灵不哭是民俗设置,与民俗文化和实际生活需要相关。道理简单直白。老百姓命贱,把生死看得相对淡一些,不像有钱人命金贵,畏惧死亡。按民间流行的道家和佛家的说教,生老病死,自然现象,天道伦常,命该如此。逝者已逝,生者还生,阴阳两隔,哭也无益。就是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天意如此,不必强求。再说,丧事期间,该哭的已经哭完了,现已入土为安,不必再哭了。

注意,回灵时,捧灵位和遗像的,应当反扣,即将反面朝外,正面扣在胸前。理由是,灵位和遗像是标志逝者灵魂的,现在逝者的魂魄已经安息在墓地,灵位和遗像的丧事意义已经完成,带回家收纳起来。

4、烧丧走火

(1)所谓烧丧,就是烧掉与逝者相关的不宜再用的东西

死亡意味着衰败和疾病。逝者生前穿过的衣服,睡过的被褥,用过的食具和盆罐,以及其它物品用品等,不宜再用,应当焚烧销毁。包括逝者生前起居生活过的屋舍空间等,都应当进行清整和消毒。再者,毕竟逝者已逝,生者看不见与逝者相关联的东西,便于节哀。

实际操作上,出殡前,主家应当将需要焚烧的东西堆放在特定地方,待主家丧服人员回灵,由丧主或其他孝子点燃焚烧。

注意选择烧丧地点。实际生活中,一般选择在送葬路途中离开主家地界较为开阔的无易燃物的低洼地,避免走水和事故。

注意,烧丧与烧送丧的的意思是不同的。用于奠物的纸扎、纸器、花圈、旗幡、纸钱、草纸等,烧掉之后,那边是可以得到的,所以是烧送丧,即作为飨物和供奉烧送给逝者。古典名著《金瓶梅》第六十五回有:“原来坐营张团练,带领二百名军,同刘、薛二内相,又早在坟前高阜处搭帐房,吹响器,打铜锣铜鼓,迎接殡到,看着装烧冥器纸扎,烟焰涨天。”这是在墓地烧冥器纸扎,就是烧送丧。

(2)所谓走火,就是送丧回灵的主家丧服人员走过烧丧的火头

走火是口语,规范的语汇叫燎火。燎的本义是延烧,所谓燎原烈火是也,也有延展、接近的意思。所谓燎火,就是走过燎烧的火头。

在北方地区,丧事走火相对较为流行,但走火是啥意思?怎么来的?说不清楚,也难以稽考。

古典名著《金瓶梅》第六十五回有走火的描述:“后晌回灵,吴月娘坐魂轿,抱神主魂幡,陈经济扶灵床,吴大舅并乔大户、吴二舅、花大舅、沈姨夫、孟二舅、应伯爵、谢希大、温秀才、众主管伙计,都陪着西门庆进城,堂客轿子压后,到家门首燎火而入。”所谓燎火,就是从走过火头。这里的烧丧走火是在家门口。

具体操作上,丧主等主家丧服人员回灵至烧丧地点,孝子点火,丧服人员列队,依次从火头走过。

注意,走火燎火之后,要留人看守火堆,待燃尽离开。

5、主妇慰赏

所谓主妇慰赏,就是丧妇主用食物来慰劳犒赏送丧归来的孝子等丧服人员。这个习俗在北方地区也很流行。但怎么来的,很难考究。

具体操作上,孝子孝孙等送丧返回至家门口,丧妇主要给每个人嘴里喂块肉。也有结合生活实际喂给其他东西的,如一块糖果,一片口香糖,一粒花生米,一个丸子等。习俗要求,喂给的东西一定要吃掉,不吃掉不行。

啥意思呢?此项习俗设置表明家庭男外女内,分工有别,各尽其职,和谐和睦,幸福美满。男人们送丧累了,女人们慰劳慰劳,创意和设计是好的。

这里的主妇,即丧妇主,也就是丧主的妻子,即孝子中老大的老婆,逝者的大儿媳妇。有的地方要求以全乎人来慰赏,所谓全乎人即全福人,要求有父有母,有儿有女,夫妻恩爱,兄弟姐妹和睦。这个要求有点高,但寓意挺好的。

6、正位行礼

所谓正位,就是将逝者的神主位(或灵位遗像等)在堂屋的中间位置放好。所谓行礼,就是磕头施礼。

《朱子家礼---丧礼》有“点主”的规定。棺柩及墓,在下棺之前,需要点主。即将事先做好的逝者的主字上少一点的神主牌位,请有功名有功业的人用朱笔点上那一点。

点主的丧礼意义是,点主之后,逝者拥有神主牌位,即可以在家庙祠堂序位,纳入列祖列宗的昭穆谱系。

就是说,下葬之后,回灵返家,祭拜逝者应当使用神主位。此时灵位、遗像、魂帛等的任务已经完成。

实际生活中,丧期不制作神主牌位或没有点主礼仪要求的,回灵返家后,一般就使用灵位和遗像作为祭拜对象。但严格意义上讲是不适当的。

注意,回灵时的正位行礼与“复吊”的丧礼意义是根本不同的。正位行礼是主家丧服人员的礼仪要求,复吊是吊丧亲友的礼仪设置。正位行礼是回灵的最后一道操作程序,而复吊是回灵之后的礼仪事项。就是说,复吊是单独的仪礼事项,亲戚亲属、同事朋友等,可以紧接着正位行礼举行复吊仪式,也可以择机举行。

到此为止,回灵结束。

归结一下。回灵是民间基于生活实际演绎演进出的丧事操作,与规范丧礼的规定有较大的出入。如规范丧礼送丧要求所有丧服人员,包括男女老少,而民俗要求男人送丧,女人不送丧;如规范丧礼要求做坟后返回,而民俗要求棺柩落葬墓穴后即可返回;如规范丧礼要求返家一路哭,即反哭,而民俗要求回灵不哭;等等。

一般居民家庭,家有丧事,都是自己亲自操办,时间紧,任务重,事情多。出殡之后,还有一顿正席招待吊丧宾客,所以,男人出殡送丧,女人在家干活,就是实际生活需要。棺柩落葬墓穴后,还土做坟需要时间,人都等在那儿毫无意义,所以,主家人员回灵返家,执事人员换土做坟。人死不能复生,都已经下葬了,没必要哭了,所以回灵不哭。民间的习俗设置符合一般生活逻辑。

永远记住,自古以来,“死不妨生”都是丧事操作的基本原则,就是说,不能因为死者在礼仪上伤害生者,不能因为礼待死者影响生者更好地活着。礼仪本身就是一种尊重,尊重逝者,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规则,尊重社会,尊重生活,所以,符合生活实际的礼仪才是最好的礼仪。

0 阅读: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