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雨淅淅
编辑|司徒夜
在看惯了国外的“漫威”大作之后,你会发现《神奇队长》在一众大片中显得格外突出。
它既没有炫酷的特效,也没有强烈的英雄主义。
有的只是一个父亲对孩子们的乌托邦教育。
本片通过父亲营造出来的乌托邦国度,来体现出六个孩子的野外生存技能。
但他们终归是与世隔绝的那批人。
所以,在步入社会之后,本该接受教育的六个孩子显得格格不入。
就连父亲的教育方式也遭到了旁人的质疑。
最终,在孩子们接连为此付出代价之后,父亲终于醒悟,并改变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那么,父亲超脱于现实的教育到底适合孩子们的生长么?
1、理想王国作为一部小众文艺的美国电影,它在第69届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一种关注单元”的提名。
而导演马特·罗斯也获得了“最佳导演”的奖项。
影片开头,是一个像极了“野外生存”的一家人。
他们通过最原始的方式来获取食物。
在父亲的每日训练下,六个孩子掌握了攀岩、野外生存、搏斗等各种技能。
不过,在锻炼体能的同时,父亲并没有忽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每逢夜晚,父亲会拿出陀思妥耶夫斯基、乔治·艾略特等名家的经典著作,供他们阅读。
在父亲的引导下,孩子们对这些成年人都难以理解的著作,竟阅读的津津有。
并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正因如此,大儿子即便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正式教育,依然获得了多所名校的录取通知。
二女儿也能独立撰写出M理论的研究报告。
就连小学年纪的女儿都能流利的讲出《权利法案》的条款,并能清晰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在父亲的独立辩证和引导之下,他会在小儿子反对庆祝“乔姆斯基节”时,主动让他提出自己反对的理由,以及自己的观点。
在进行室外生存法则时,父亲对攀岩受伤的儿子,并没有立即嘘寒问暖。
而是让他自己思考如何应对这种突发情况。
在教给孩子们近身搏斗术的时候,他会灌输“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
从而培养出独立的思考、观察能力。
《神奇队长》中的神奇便体现在此。
虽然理想国式的教育有些超脱于现实,但对于宏观教育来说,原始森林的生活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他们自己的乌托邦国度中来看,父亲的教育算是成功的。
但一旦孩子们进入社会之后,他们的这番生存理论,是否能成立呢?
2、现实主义随着孩子们的母亲去世之后,他们的理想国度,逐渐有了崩塌的迹象。
因为,母亲是因长期生活在森林中,从而患上了“精神狂躁症”。
而父亲也多次否定了母亲想要回归现实的想法。
最终,患上了疾病的母亲还是再次回到了现实。
但那时已经格格不入的她,已经完全适应不了了现代生活。
或许,这就是她轻生的原因之一。
对于妻子的死亡,孩子们的父亲顿时感到了一丝恐惧。
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正在一步步改变他们一家人的命运。
在准备帮助母亲实现遗愿的时候,父亲带着孩子们踏上了“拯救母亲”的任务。
期间,遇到交警盘查时,他也曾害怕孩子们被警察质疑为什么不上学。
在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商品时,倡导不对孩子说谎的父亲,竟然主动提出了“拯救商品”的行动。
言外之意,就是对商品实行“零元购”而已。
之后,大儿子在遇到自己喜欢的女孩子时,则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竟然直接下跪求婚。
殊不知,两人才相识几个小时而已。
对此,女孩和母亲都发出了惊奇的讪笑。
于是,大儿子逐渐感受到父亲的教育已经将自己变成了外人眼里的“怪胎”。
后来,一家人在来到亲戚家的时候,也曾因父亲的畸形教育而被多次质疑。
但父亲并没有感到任何不对。
直到大女儿为了将习惯了现实生活的弟弟带回家时,不幸发生了意外。
万幸只是骨折。
但对父亲来说,已经失去了妻子的他,逐渐怀疑起了自己的教育。
后来,替母亲完成遗愿的父亲,接受了孩子们祖父的建议,将孩子留在了现代生活中。
自己一人继续追寻乌托邦。
不过,已经被父亲独立教育影响的孩子们,还是选择了追随父亲。
就这样,在现实与理想的平衡之间,父亲带着孩子们生活在了一处农场中。
并将他们送到了学校。
而大儿子,则跟随者自己的内心,选择了出国求学。
或许,这样的选择,才是孩子们真正的“乌托邦”。
3、平衡与冲突其实,在父亲的教育理念中,他只想把孩子们培养成自己理想中的“健全人”。
但坐井观天似的教育,只能让给孩子们被动的接受父亲的思想。
所以,在他让孩子们提出自己的建议的时候,这些建议也是基于父亲自己的思想之上。
与其说是锻炼孩子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倒不如说是他想让孩子们思考些什么?
而父亲的这种思想,实在有些过于偏执。
纵使他是秉持着对子女的爱为出发点。
原本不愿意对孩子撒谎的父亲,却在拒绝孩子们喝可乐时,说出了“这是有毒的水”。
一边鼓励孩子尝试,一边又阻止孩子们尝试。
这种相互冲突的观念,也在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思想之后而逐渐显露出弊端。
自认为面面俱到的教育也在妻子离世、大女儿受伤之后,变得不再那么完美。
所以,父亲的乌托邦教育与社会的现实相碰撞时,才会发生如此强烈的不适。
至于妻子的死亡,更是在他的长期压力之下。
对于儿子考上大学这件事情,他既感到背叛,又对其感到震惊。
因为他从来没有教过他大学这些东西。
原来,是孩子的母亲,他的妻子帮忙申请的。
但为了不让父亲觉得他的理念出现了偏差,母亲只能继续在现实与理想中来回挣扎。
最终,在无法说服自己之后,她选择了离开这个让她痛苦的世界。
这便是没有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恶果。
过度的遗世独立,只会导致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封锁。
更会影响他们接受社会的能力。
但父亲最后的选择,证明了他找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
说明在教育孩子远离外界的诱惑时,首先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是诱惑。
真正的胜利只有在完全了解了敌人才能一招制敌。
结语教育正是如此。
不能将井底之蛙式的教育用在孩子身上。
更不能让孩子被动地接受自己给予他们的之时。
而是应该结合外部的生态教育体系使他们合理的接纳该接纳的。
推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学会在理想与现实中找到自己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