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拍抗美援朝,将《志愿军》和《长津湖》做比较,差别就出来了

电影烂番茄 2023-10-09 21:53:05

十月的11部电影厮杀已见分晓,目前《坚如磐石》以破10亿成绩领先;《前任4:英年早婚》以破7亿票房暂居其后;但此前被寄予厚望的《志愿军:雄兵出击》(以下简称《志愿军》)仅以5.66亿元成绩位列第四。

《志愿军》是今年中影和博纳影业重头戏,由导演陈凯歌执导,豆瓣上的评分7.2也是同期上映的电影中分数最高,可见观众口碑不错,目前仅得到如此成绩,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

有人认为是观众对抗美援朝题材有些审美疲劳,特别是一些人拿来和《长津湖》做对比,觉得其内容复杂有余、精彩不足。

《志愿军》的质量到底如何?是否如这些网友所见?按照目前的票房走势是否还有翻身的可能?接下来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志愿军》与《长津湖》虽同为抗美援朝题材战争大片,其创作思路、故事构架和具体内容却截然不同。

2021年的《长津湖》在国庆档收割57.75亿元票房,至今仍然称霸内地票房榜且不可撼动。其后于2022年春节档推出的续集《水门桥》成绩虽不如《长津湖》一般强势,却仍以40.67亿元票房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

因此中影和博纳才信心满满,紧接着启动《志愿军》三部曲的拍摄,且将其放在国庆档,意在复制《长津湖》系列的成功。

但就目前来看,《志愿军》的市场反映平淡,很难延续《长津湖》系列的传奇,这说明观众对抗美援朝题材已经产生审美疲劳的情绪。

大家肯定会拿《长津湖》和《志愿军》来做比较,以评价两部电影的优劣。其实这两部电影虽然同为抗美援朝题材,但从创作思路,到故事构架,再到具体内容,都有很多不同之处。

《长津湖》改编自兰晓龙的战争题材小说《冬与狮》,讲述长津湖战役中“钢7连”的传奇故事。电影以新兵伍万里的入伍经历为主线,围绕伍千里、伍万里兄弟的兄弟情义,塑造了梅生、余从戎、平河、雷睢生、谈子为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

在续集《水门桥》中,7连战士经历了新兴里和下碣隅里的战斗之后,又接到炸毁水门桥的艰巨任务。为了截断美军退路,7连全体战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平河、余从戎、梅生、伍千里等人先后牺牲,最终只剩下伍万里一人回到祖国。

两部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虽有虚构,但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导演操刀,品质亦得到保证。其故事紧凑、节奏快、人物刻画个性突出、战争场面一气呵成,是战争电影中少有的精品之作,因此上映时观众云集,呈现出少有的吸金力。

与《长津湖》比较,《志愿军》并非将视角放在具体的某一场战役,而是以宏观的视角,呈现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的全貌。

其创作思路,就是以抗美援朝历史为主线构造故事构架,时间跨度则从战前的准备到战争过程,再到最终谈判并达成停战协议为止。

围绕这条时间线,《志愿军》三部曲中出现的角色多达200多人,这些曾在历史上留下足迹的人,他们的故事皆围绕抗美援朝这一历史事件展开。可以说,《志愿军》中的“主角”,并不是具体某个人,而是刚刚建立起来的整个国家。

《志愿军》中出现的人物和故事,皆有“小段式”的色彩,每个角色的出现,都在经历属于他们自己的传奇。而电影宏观上所要呈现的,就是回答这场战争为何打?怎么打?最终结果怎样?这样的具体内容。

因此,从观感上来看,集中讲述一段战争故事,塑造英雄人物的《长津湖》故事性比较强;而说到全方位还原历史,呈现抗美援朝历史的原貌,《志愿军》则要丰富得多。两部电影各有所长,各有其侧重点,质量上也不相上下。

二、《志愿军》三部曲重在还原抗美援朝历史,这些优点是《长津湖》所不具备。

《志愿军》三部曲同样是改编自兰晓龙的小说,另一部尚未出版的战争题材小说《战与祀》。兰晓龙在创作《冬与狮》,积累了大量真实史料,其中只有关于东线长津湖战役的那部分被改编写讲小说里,剩下的史料都是有关西线战役的。

在《冬与狮》成书之后,兰晓龙又把这些史料汇集起来,着手创作另一部小说《战与祀》。虽然小说《战与祀》还未出版,但编剧张珂已经根据小说的部分情节,与真实历史相结合,创作出了《志愿军》三部曲的宏大故事。

从整个故事框架来看,《志愿军》三部曲不同于以往战争电影单纯讲述某一具体战役的创作模式,立足于宏观,全方位、多角度入手,呈现从1950年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整个过程,以求打造一部能提高国民士气,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画卷。

《志愿军:雄兵出击》围绕战前的国际形势、时代背景、决策部署展开,又呈现了从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到12月24日第二次战役结束的整个过程。

关于那场战争,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仅从历史资料中了解的国人,并不知道当年在国内外条件皆不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为何要出兵?电影的前30分钟,花费了大量篇幅,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

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周年,百废待举、国力薄弱,然而在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朝鲜战争一触即发。韩国军队在朝鲜人民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28日汉城即被攻陷。

我国不愿干涉领国内政,但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利益率先出兵干涉。6月26日,美驻日远东空军进入朝鲜半岛协助韩国作战;6月27日,美国第7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出现在台湾海峡。

武器专家吴本正(朱亚文 饰)为阻止国家卷入战争,列出了大量分析数据: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高达1600元(折算人民币),而我们中国人均只有24元;美国有航母和战机,掌握制空权,而中国连苏式坦克都不多。

周总理找苏联政府谈,斯大林放话:“需要3个月的时间,苏联空军才能做好准备,中国不出兵也可以……”走到这一步,已经无法回头,朝鲜与中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不战,刚刚成立一周年的国家就要灭亡,因此我们不是不知进退,而是无从选择,只能应战。

很少有抗美援朝电影直面这个问题,而《志愿军》做到了,而且讲得认真详细,解开了我们心里多年的疑问。除此之外,电影着力塑造曾存在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让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他们身上的魅力。

比如: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王砚辉 饰),历来我们只记住他“横刀立马”的光辉形象,鲜有触及到他的内心。电影中的彭德怀形象,严肃果敢、不怒自威,塑造得比以往任何版本都更加有血有肉。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作为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是跨过鸭绿江的第一人。1950年10月19日,在夜幕的掩护下,彭德怀乘坐一辆“嘎斯69”轿车,带着秘书杨凤安和两名警卫员,冒着轰鸣的炮火率先渡江。

在面对部下志愿军第38军军长梁兴初(王骁 饰)部署作战的犹豫时,他用一句话道出了军人的勇敢和坚定:

1950年11月,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伍修权(张颂文 饰)作为我国特派代表出席联合国安理会,在讲台上义愤填膺、慷慨陈词的历史画面,也在电影中得到还原。

做事谨慎的伍修权,走进联合国安理会会场时,不忘交代同声传译员唐笙,进场后第一件事,就是确认会议桌上的座位牌上面的英文国名有没有错误,这些历史细节也在电影中得到重现。

伍修权严厉驳斥当时的美国及其同盟国针对我国的种种诽谤和诬蔑,痛斥其对我国台湾海峡的入侵和威胁,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新中国的崛起和抗争。当他说出:“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时,相信银幕前每个观众都会为之心潮澎湃。

而接下来的续集,还会呈现第三次到第五次战役的历史;最终章,则会描绘最后双方僵持的阶段,以及从未在电影中出现过的板门店谈判历史画面。

三、陈凯歌在《长津湖》之后,执意开拍《志愿军》三部曲,有其执着和坚持。

大家是否还记得,在《长津湖》的片尾,有一段华东一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坚守阵地,与美军交战的戏。这段情节是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导演在完成了拍摄工作之后,才决定要补拍的。

这段情节是由博纳影业委托八一电影制片厂补拍的,由八一厂导演宁海强执导,欧豪饰演杨根思。虽然只有短短的40多秒,却生动再现了当时年仅28岁的杨根思,于长津湖畔的小高岭上,率领3排打退美军8次进攻,最后毅然用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壮举。

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10月开始,到1953年7月交战协议签字停战,经历整整3年多的时间,我志愿军投入135万兵力,战费达62.5亿元。像杨根思这样的战斗英雄,以及整个抗美援朝历史上涌现出的光辉事迹实在太多,不胜枚举。

陈凯歌正是有感于那段历史中,那些为了保家卫国而赴汤蹈火的、光荣牺牲的英雄故事极多,还有很多没能拍出来,却又值得以电影的形式还原的故事,在《长津湖》系列完成之后,才决定马不停蹄地投入《志愿军》三部曲的拍摄。

本片中呈现的,有第一次战役中的“两水洞遭遇战”,和第一次战役中的“72.5公里奔袭三所里”和“松骨峰阻击战”。与《长津湖》不同的是,这三场战役中出现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真实的,并非电影虚构。

两水洞战役中,志愿军第40军118师的报务排本处于战场后方,负责通讯和指挥前线作战,然而一支武装到牙齿的韩国伪军,却在阴差阳错间来到这里。其时118师师长邓岳正在营地里,用无线电指挥前线战斗,其他战士都在盖房子,根本没有准备。

但在仓促应战之下,为了掩护师部撤离,全排通信兵战士仍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排长张大海在身负重伤之下,用尽最后一口气扛上巴祖卡打掉敌军的坦克,自己也因伤势严重而牺牲。这场遭遇争打得惊心动魄,充分还原了朝鲜战争的残酷性。

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第38军113师于1950年11月27日接到命令,要赶在联合国军骑兵1师1部到达之前,抢占近80公里外的三所里。师长江潮(黄晓明 饰)经验丰富,他命令全师保持“全程静默”,带着队伍在14小时内狂奔72.5公里赶赴三所里。

14小时跑72.5公里是什么概念?茄哥曾经参加过越野赛,在几乎没有负重的情况下,跑50公里山路也用了14小时。而当时113师战士们还要背着各种物资,平均每人的负重应该在30斤左右,背着30斤的东西,跑72.5公里简直不敢想象!

但这支纪律严明、作战勇猛的王牌之师,还是克服了山路的颠簸,在呼啸而过的美军战机咆哮声中坚持了下来,于1950年11月28日赶到了三所里。他们利用比联合国军骑兵1师早到的5分钟做好准备,一鼓作气打下敌军,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松骨峰阻击战”是电影的重头戏,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在连长戴如义(魏晨 饰)、副连长孙醒(陈飞宇 饰)和指导员杨少成(尹昉 饰)的指挥下,死守松骨峰十多个小时,冒着炮火打退了敌军5波进攻,最终全连150多人,只有7人生还。

作家魏巍于战斗结束后来到松骨峰阵地上,当看到满地尸骸时,难掩激动之情,逐提笔写下人物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刊登在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报》上,让世人永远记住了这群英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而在73年后的今天,终于让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这一幕。陈凯歌的执着和坚持,只要看过电影就能深刻地体会到,用他的话来说:

“中国人民志愿军得经历多残酷的战斗,才会拥有这样的力量?英烈中的大多数,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应该都很年轻,他们为什么能够如此的奋不顾身?他们经历了怎样惨烈的战火硝烟?我们为什么要深刻铭记这段悲壮的往事?正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才拍摄了这部电影。”

四、内地电影工业刚刚起步,像《志愿军》这样的大片不应被辜负。

这些年随着《战狼2》、《长津湖》、《水门桥》、《流浪地球2》、《封神》等工业大片的上映,让我们看到了内地电影工业的崛起。这些高投资电影质量上乘,观影体验极佳,与好莱坞同类型电影比较也毫不逊色。

在《变形金刚5》、《速度与激情10》、《碟中谍7》、《敢死队4》等好莱坞大片纷纷倒下之时,这些崛起的国产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与欧美大片竞争的实力。但巨额的投资预算,也伴随着更大的风险,像《志愿军》这样的大片,还需要看到好的市场回报。

毕竟我们的工业电影才刚刚起步,如果那些靠炒话题的流量电影,能够以极低的投资收获几十亿票房,而这种精益求精的良心大片却举步维艰,那新兴的电影工业有可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后我们也许就看不到这么好的电影了。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热血丹心)

1 阅读: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