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我们听说过不少关于“东山再起”的故事,当年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最后复国登基,成就霸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以图东山再起;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得以东山再起,诸如此类,可谓不胜枚举。
但是你知道,这个“东山再起”中的“东山”,究竟指的是哪座山吗?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其实,东山再起的典故源自于东晋时期,讲的是东晋名人谢安的故事。
无心仕途,入东山这个成语典故,出自于《晋书·谢安传》,说:“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这就是谢安的生平。
谢安出生于东晋的世家大族谢家,也就是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谢家,还是王勃《滕王阁序》“非谢家之宝树”的谢家,可见这个家族在晋朝的分量有多足。
谢安的父亲谢裒官至太常,是九卿之一,负责掌管朝廷宗庙礼仪,位高权重,谢家的其他成员,同样在朝廷担任要职。
而谢安本人呢,自幼天资聪慧,才学过人,在四岁那年,名士桓彝见了他,都忍不住夸道:“这小子风度条畅,神态明达,将来不会比王东海差。”
在少年时,谢安就得到了宰相王导等人的赏识,曾被征召入司徒府,任著作郎一职。然而,谢安虽有才华,但没有做官的意图,也不想凭借出身、名望猎取高官厚禄,所以没过多久,谢安便以病为由推辞了。
到后来,不想应召的谢安索性隐居到会稽郡的东山上(今绍兴市上虞区西南),和王羲之、支道林、许询等名士、名僧一同交往游山,出门就打猎捕鱼,归来就吟诗作文,反正就是不当官。
那个时候,扬州刺史庾冰欣赏谢安,三番几次地派人督促谢安应召,谢安不得已,只能勉强答应,结果才过了一个多月,谢安又辞官回了会稽。
家族中落,出东山在谢安隐居山林,效仿隐士伯夷生活的时候,谢安之弟谢万担任西中郎将,背负起了守卫边境的重任。不过,他的名气始终没有谢安的大,人们都认为谢安是一个治国平天下的王佐之才。
358年,谢安的兄长,豫州刺史谢奕卒于任上。359年,谢万领兵北伐前燕,结果却因指挥失误,致使大军溃散,损失惨重,不久后,谢万被废为庶人。
此时的谢安,已经四十多岁了,而为了挽回谢家日渐衰微的地位和声望,他终于有了入仕的想法。恰逢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他出任司马一职,于是谢安答应了下来。
谢安出山后,尽心王室,竭力辅政。那个时候,桓温在朝中威望颇高,位极人臣,和当年的奸雄曹操有的一比,后来,他又废黜海西公司马奕,立丞相司马昱为帝,试图谋权篡位。
372年,司马昱因受桓温的牵制忧愤不已,最终病重而亡,十一岁的司马曜登基。
次年,桓温入京朝见新上位的孝武帝司马曜。那个时候,建康满城风雨,人人自危,有传言桓温要杀掉谢安、王坦之,夺走晋室的天下。
面对年幼力弱的孝武帝,以及只手遮天的恒温,侍中王坦之早已自乱阵脚,甚至连手版都拿反了,而谢安却保持沉着冷静,和恒温从容周旋,交谈良久。结果桓温不但没有对谢安等人下手,反而退回了姑孰,这才解除了皇权危机。
公元383年,前秦符坚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欲一举歼灭东晋。
在晋朝生死存亡之际,朝廷以谢氏当国,任谢安为东晋指挥官,谢石为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集合八万人马在淝水一线迎战。
以八万对八十万,悬殊实在太大,即便像谢玄这样的勇将,心中也没有底。然而,眼看着敌军步步逼近,谢安却依然一副逍遥自在的样子,白天在东山(南京城东一个土山,为谢安自建别墅)游山玩水,饮酒下棋,只字不提打仗的事。
等到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谢安同样临危不乱,排兵布阵井然有序。在谢安的从容指挥,以及谢玄、谢石众将的英勇奋战下,东晋以少胜多,打得前秦丢盔卸甲,风声鹤唳。
然而,当淝水之战的捷报传到谢安手里时,他还在家和客人下棋,直到下完了棋,等客人走后,谢安才欣喜若狂,甚至将鞋上的屐齿都踢断了。
淝水一战,也让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又因为谢安是从隐居东山重归仕途,出山后便全力辅佐晋帝,多次让晋室幽而复明,江山稳固,所以后世便将谢安的故事称作“东山再起”。
而典故中的“东山”,就是谢安隐居的“会稽东山”,以及后来谢安自建的“谢东山”。
历史课学过这一段,当时就认为是幸存者偏差,赢了就是以少胜多,输了淡淡一笔,也难怪谢安表面稳坐钓鱼台,心里慌的一比,确实是大奇迹。。。
待价而沽
东山再起,指的是东面山头上的太阳,徐徐升起,也可以说第二天的太阳从东面山头升起,整体意思是等我好好的休息一晚上,明天再来打喜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