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随着宋太祖赵匡胤的去世,赵光义兄终弟及,当了皇帝,是为宋太宗。
在“父死子承”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历史背景下,赵光义的继位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诸多质疑,“烛影斧声”的传闻更是甚嚣尘上,给赵光义带来了不小的舆论压力。
为了让皇位的继承显得合情合法合理,赵光义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巧妙利用了历史传统、舆论宣传和个人威望等手段,逐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1.赵光义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炮制天命神话,借助神迹的力量,彰显自己的“天命所归”。
比如华山道士陈抟(tuán)就在《神仙传》里这样记录:他曾与赵匡胤兄弟在乱世中相遇,并预言两人都是真龙天子。这种来自“仙界”的声音,先给赵光义的“正统性”定了个调。
后来,《续资治通鉴长编》里也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匡胤临终前,法师对他说:“天上等您归位,您不用担心后事,晋王(赵光义)有仁爱之心。”也是从“天命”的角度,为兄终弟及创造了合理性。
但是这些神话传说总体来说还是不够“证据确凿”,怎么办呢?
丞相赵普带来了赵光义梦寐以求的“法宝”: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和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息息相关。据说杜太后临终前,用尽全身力气握紧赵匡胤的手,苦心嘱咐:“后周皇帝传位给幼子,导致皇位危机重重,才有了你的今天。你可不要重蹈他的覆辙啊,把皇位传给你弟弟这样年富力强的人,天下方能安定。”
说完,杜太后命赵普用笔书写下来,署上“臣普书”,交代锁在金匮(匮,通柜)里,派专人看管。这便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赵光义看到“金匮之盟”的证物,高兴地从龙座上跳了下来。因为这个“金匮之盟”,充分解决了他的皇位合法化的问题。
接下来,赵光义不仅将“金匮之盟”的典故推而广之,还着重强调了五代十国时期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传统,指出在乱世中,这种继承方式有助于稳定政权,避免内乱。
赵光义的努力,让民众和朝臣逐渐接受了这一说法。
当然,金匮之盟也有一个隐患,那就是接下来赵光义去世时,是不是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呢?这显然不符合赵光义的意愿。
怎么解决呢?赵普说了一句:“太祖皇帝已经犯下了致命的错误,难道陛下还要重复这项错误吗?”
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耶?——《续资治通鉴长编》
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赵光义表示举双手赞同。
在赵普的暗示下,接下来,赵光义将赵廷美降职到房州,限制其行动,最终使其郁郁而终。至此,赵光义巧妙地解决了皇位继承的潜在威胁。
2.除了意识形态上的布局,赵光义在政治军事上的手段也非常强势。
继位之后,他迅速任命自己的亲信和盟友担任重要职务,比如开封府尹、中书令等,同时加强了对地方节度使的控制,确保他们忠诚于自己。
他还通过调整官员的职位和权力,逐步削弱宋太祖时期的旧臣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为了防止潜在的叛乱,平息反对的声浪,赵光义加强了军事力量,对可能威胁其统治的军事势力进行了有效的威慑和镇压。
他亦通过加强边防、整顿军队、提高士兵的待遇和战斗力,确保了军事上的稳定,为皇位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做好这些工作后,赵光义的皇位合理性部署已经完成了80%,接下来,他大搞民生工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发展经济。这些措施大大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树立了口碑。
他还扩大了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这些措施都顺应了历史潮流,赢得了文人墨客的心。
借着这股势头,赵光义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英明神武、勤政爱民的皇帝形象。
3.总而言之,赵光义通过历史传统与合法性构建、政治与军事手段巩固皇位、文化与舆论引导以及个人威望与领导力等多方面的努力,不仅成功地稳固了统治地位,还为宋朝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民间也从不缺乏质疑的声音。纵观整个北宋,总有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各个角度挖掘“金匮之盟”的bug,比如大家提出:既然有这个“实证”,为什么要等到赵匡胤死后六年才揭晓?还有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多岁,哪有什么幼帝一说?认为赵光义的行为十分刻意,无法自圆其说。
其实,无论金匮之盟是真是假,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赵光义的统治毕竟还是为宋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的。
赵光义死后,皇位在赵光义及其子孙一脉间传承,对政权的稳定也是有益的。
你怎么看待赵光义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