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91年12月25日,在这个寒冷的冬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镰刀锤子旗缓缓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联邦的新旗帜。
这一幕标志着苏联的解体,宣告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结束,可在这个看似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为什么叶利钦会成为苏联解体的关键推手?当苏联总统不好吗,他为什么非要搞垮苏联?
叶利钦上台后干了些啥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冷战时期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
然而这个庞大的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物资极度短缺,通货膨胀不断上升,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社会上不满的情绪日渐高涨。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名叫叶利钦的人开始崭露头角。
他于1931年出生在苏联的农村地区,早年生活并不富裕,1961年,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逐步在党内崭露头角,最终担任过诸如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莫斯科市第一书记等重要职位。
1986年,在苏共二十七大上,叶利钦公开批评党内的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赢得了党内外的广泛支持。
这一举动让他进入了苏联的最高领导层,成为党内不可忽视的力量,他利用报纸等媒体平台发表文章,公开推动“公开化”政策,呼吁新闻自由,批评苏共中央领导层的改革不力,他的言论让他在民众中树立了敢于直言、不畏权威的形象。
叶利钦多次在党内会议上,直指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步伐过于缓慢,认为应当加快改革的进程,尽管因此一度被排挤出权力核心,但他却赢得了民众的支持,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在1989年的苏联人民代表选举中,叶利钦以近90%的高得票率当选,成为了具有公众信任的政治人物。
叶利钦的思想演变过程引人深思,作为所谓的“六十年代人”,这一代人在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后,开始对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产生了深刻的质疑。
叶利钦从加入苏共起,就对党内的很多做法心存不满,尤其是在苏联经济陷入困境时,他的思想逐渐向西方模式倾斜,他并没有完全认同苏联的体制,反而有着对西方价值观的强烈好奇与向往。
1990年,叶利钦毅然退出了苏共,开始独立行事,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领导人签署协议,正式宣布各自独立,脱离苏联。
叶利钦通过签署“别洛韦日协议”,导致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独立,使苏联的领土和国力进一步削弱。
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在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进一步明确了独立的条款,最终在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正式解体,昔日庞大的国家不复存在。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成为了俄罗斯联邦的首任总统,他推行了一种名为“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希望通过激进的市场化手段迅速改变俄罗斯经济的困境。
岂料这一政策却适得其反,导致俄罗斯的经济几近崩溃,货币急剧贬值,人民的生活陷入了困苦之中,甚至连平均寿命都下降了4岁。
更令人震惊的是,叶利钦本人及其家人通过与新兴寡头集团的勾结,获得了巨额财富,他的统治逐渐变得独裁,破坏了俄罗斯的法治和民主,民众对他及其政权的信任迅速流失。
久加诺夫的看法那么,为什么叶利钦要搞垮苏联呢?
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给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苏联解体的核心原因在于苏共上层的腐败,而叶利钦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久加诺夫指出,叶利钦通过搞垮苏联,实现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早已在思想上蜕变为一个政治投机者。
事实上,苏共上层的官僚集团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官员通过解体后的新政权,合法化了他们原本非法的特权和财富。
在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政府中,大约70%的官员曾是苏联的党政军高层,尽管制度发生了变化,但他们依旧在新政权中继续攫取利益。
苏联的解体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的结果,政治上的腐败、领导层思想的动摇以及上层利益集团的推动,都是解体的重要原因,叶利钦并不是苏联解体的唯一推手,他只是代表了“六十年代人”对苏联体制的失望,以及对西方模式的向往。
然而苏联的解体并没有给普通民众带来更好的生活,反而使他们的工作、积蓄和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整个国家陷入了更加严重的贫困和动荡之中。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战后西欧国家的经济迅速恢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苏联却显得越来越落后。
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阵营迅速瓦解,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大幅减少,而资本主义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冷战的结束使得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全球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那么叶利钦的选择是否真的为俄罗斯人民带来了福祉?他的政治投机行为是否真的解决了苏联存在的问题?或者说,他只是利用了这个历史机遇,实现了自己和背后利益集团的私利?
事实上,苏联解体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关键时间点值得我们关注,1991年9月,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成为独立国家,这一举动无疑给了其他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勇气和信心。
而在这个过程中,戈尔巴乔夫的角色也不容忽视,他上台后,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来拯救苏联,他引入了一些西方的思想和做法,试图给苏联注入新的活力,但这些改革并没有很好地适应苏联的实际情况,反而导致了社会动荡,并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步伐缓慢,未能解决根本问题,而这也遭到了叶利钦的强烈反对。
叶利钦主张更为激进的改革,他全力推崇西方的政治与经济模式,并与西方国家建立了密切联系,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赢得了一些民众的支持,但从长远来看,却给俄罗斯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的上层建筑早已腐败不堪,许多高官对苏联的未来失去了信心,甚至在思想上开始动摇,叶利钦和他背后的官僚集团促成了苏联的解体,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的特权合法化,谋求个人利益。
这种做法对普通民众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苏联解体后,原本稳定的社会秩序被打破,经济体系崩溃,大量人民失业,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叶利钦推行的“休克疗法”非但没有改善经济状况,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
在这个过程中,叶利钦的个人行为也备受质疑,他与新兴的寡头集团勾结,利用权力为自己和家人谋取私利,他的统治逐渐变得专制,破坏了刚刚建立的民主制度,使俄罗斯再次陷入强人政治的漩涡。
久加诺夫的评价或许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叶利钦的所作所为,并非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真诚考虑,而是一种赤裸裸的政治投机,他利用了苏联解体这个历史机遇,实现了自己的政治野心,同时也为自己和背后的利益集团谋取了巨大利益。
然而,历史的评判往往需要时间,今天的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或许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叶利钦的角色。
他既不是拯救俄罗斯的英雄,也不完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其行为和决策深深地影响了俄罗斯乃至整个世界的走向。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某个人或某个事件,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危机、政治腐败、思想动摇、外部压力等。
叶利钦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的行为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也塑造了那个时代的走向。
人们不应该简单地给叶利钦贴上“英雄”或“罪人”的标签,相反,人们应该努力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分析导致苏联解体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个历史事件对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只有这样,后世才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那么如果历史可以重来,苏联的命运会不会有所不同?如果叶利钦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俄罗斯今天的面貌又会是怎样?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但它们提醒我们,在面对重大历史转折时,领导人的选择和决策是何等重要。它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命运,更可能影响整个世界的走向。
参考资料:
[1]曹伊,王晓阳.从意识形态视角解读苏联“六十年代人”价值观的形成[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02):15-18.
[2]刘克明.论苏联共产党的官僚特权阶层[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03):1-11+95.
[3]高放.苏联为何、如何亡党亡国——苏联社会矛盾和叶利钦搞垮苏联的步骤[J].科学社会主义,2002(01):56-63.
幸好有大帝顶住
贪的太多了,怕遭到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