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广州上海苏州同时行动了,大城市为啥比小城市更着急?

蓝白侃楼市 2024-02-03 05:01:00

大家好,我是蓝白。

今年冬天最大范围、最长时间的雨雪来了,这也是2008年以来最复杂的春运天气,风雪天赶路,大家注意添衣保暖,开车的路上慢点,尽量不和别人起争执。

记忆里2008那年冷的刺骨,但是跟这两年比起来,又觉得那时候还挺耐造的。

比如天气,比如楼市。

最近发生了不少事,恒大清盘,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讨论的热度似乎并不大。

唯一引起关注的,是2024年大城市有全面放开的趋势,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1月27号广州发通知,建面120㎡以上住房不限购。支持“租一买一”和“卖一买一”,名下房产如果用来出租或者已经挂牌卖了,也不算限购套数。商服类物业不再限定转让对象,企业和个人都能买。

去年9月广州的宽松,是把限购区域改成了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南沙,本地人能买两套,同时把外地人的个税社保年限从5年降到了2年,讲道理,条件比起6年前已经够宽松的了。

这次把120平米以上彻底放开,本地人有房就能核减套数,这是让老广土豪们发起冲锋,买改善的大房子,想买多少就能买多少。

紧接着,1月31号,苏州和上海同时行动。

苏州发通知,不再对购房资格进行审查,也不再限面积和套数。

苏州这个,其实发了和没发的效果差不多,去年9月,苏州买120平米以下,外地人已经不用交社保和个税了,不管是苏州户还是非苏州户,120平以下能买3套,120平米以上随便买。

现在放开意思是3套以上也随便买了。

问题是,这年头,谁会去苏州买3套以上啊?园区还是高新相城?

苏州没有变,只是5年前买苏州的人变了。

上海同一天发的通知,1月31号起,连续5年社保或个税的外地人,除崇明的外环以外限购1套。

之前上海和北京一块松,松的是普宅标准、首付和利率,购房资格卡的还是很紧,外地人5年社保或个税还得结婚,现在是非沪籍单身,年限还是没变,而且是外环以外。

大上海果然是大上海,鞋子没脱,就把鞋带松了松,就能上热搜。

所以上海还是其他城市不能比的,之前蓝白把京沪比喻成“楼市最后一道坚冰”,今年就看它俩了。

广州现在是只要有钱买改善房就行,苏州现在是里里外外彻底不谈条件了。

这是2024年地产重要特征之一:大城市们集体低头,甚至比小城市还要着急。

一方面,当然是小城市已经把能出的招都出完了,减免契税给补贴这些,现在已经无牌可出了。

而大城市有购房新政可出,能上热搜,能引起关注,总比被人遗忘要好。

另一方面是大城市的情况更复杂。

比如,城市和城市不同。

广深与京沪不同,苏州南京和杭州成都不同。

为什么广州专门放开大户型?

2023年,广州千万级豪宅成交量同比大增60%,刷新历史纪录,增幅远超其他三个一线城市。

广州全市销售额,前三名的琶洲南TOD(又名琶洲上品)、越秀和樾府、保利天瑞,套均价格都在千万元以上,琶洲项目套均总价超过了2000万。

去年广州新房成交套数跌了1%,但豪宅越卖越疯。

克而瑞统计,2023年广州一手住宅成交中,120平方米以上面积段的中大户型成交占比达到28%,同比提高了4个百分点。

越贵的反而越好卖,这还是限购的情况下。

那索性把120平米的限购也给放开了,不止老广有钱人能买,欢迎全国各地的有钱人都来买豪宅,刚需该限还是要限。

广州不光是先一步放松限购区域和社保年限,更是在四大一线里开了“抢有钱人”的风气之先,这一波思路打开,格局拉满,很有水平。

对比来看,上海是超然的城市地位,决定了不可能松的过快,苏州是松了和没松一样,如松。

除了城市与城市的不同,还有房子和房子的不同。

我记得前年,天天聊房产的时候,跟大家说过一个观点,叫“刚需向下,改善向上”。

怎么理解呢?

新房二手房市场是一个流通的大盘,指数有涨跌,但结构一定是分化的,有权重,有成长,有红利,也有垃圾,有不同风格。

市场好的时候,指数上涨,老房新房次新鸡犬升天,老破大,步梯,家属院,远郊荒芜盘,概念盘,房改房,哪怕公寓都会一块涨,比如2015-2017,大盘一涨,所有版块轮着补涨。

市场差的时候,指数一跌,轮着露出原形,不同房子之间的涨跌分化,会达到非常离谱的程度。

商铺公寓先跌,远郊跟着跌,老破,学区差,小区烂的房子接着跌,再好的地段都救不了,次新小区跌的晚一些,好地段+低密的小高和洋房最后才跌。

刚需如果想上车,只要不挑,比如能接受没有双气,步梯4楼以上,没有物业,房龄20年以上的房子,会越来越便宜。

同时你会发现,沿江沿河,大横厅,落地窗,幕墙立面,物业费3块以上,那些在一个城市里供应极度稀缺的房子,价格非但没有随着大盘下跌,挂牌价和成交价反而稳如老狗。

这就是网上很多人困惑的点,都说房价跌了,可去转了一圈房价根本没跌。

原因很简单,你看的那些房价没跌的房子,一定不是市场上的“大多数房子”。

这是从城市分化,地段分化,到房产分化的时代。

也是从千城千面,到千房千面的时代。

这种“刚需向下,改善向上”的现象,背后还隐藏了新房与二手房的分化。

大家可以看看高善文最近的一篇文章,二手房的成交,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太一样。

他的研究是参考美国和西班牙的楼市泡沫。

美国二手房交易量与最高峰时下滑超过50%,花费至少6年时间才使交易量回升;西班牙二手房交易量下滑60%~70%,花费6~7年时间交易量才出现回升。

我们的新房成交,3年时间缩水了30%,但二手房成交却在2023年创出了历史新高,占比接近4成。

开发商不拿地,新房供应急剧减少,加上大家对新房交付的极度不信任,仅存的需求都撵到了二手房市场。

新房与二手房加剧分化,好房子与差房子加大分化,这可能大城市比小城市更着急的原因。

县城和地市,先一步完成了出清,反正怎么刺激都翻不起来浪花,半死不活,也就那样了,一些稀缺的高品质房子,反而还有进城的、置换的、返乡的买单。

相比之下,大城市对二手房成交占比提高更恐惧。

因为大城市有更多的老房子,破房子,偏远无人的房子,有过剩的新城区基建,有巨量的土地供应难以消化,都跑去买二手了,新房怎么办?雄心勃勃的规划怎么办?

刚需托不住差房子,有钱人能托起好房子,那就让富人多出点力,把一手房给带起来,这是2024年大城市们打的算盘。

最后列几个数字吧。

克而瑞数据,在供地计划同比缩量13%的前提下,2023年重点城市实际土地供应完成率仅有46%,较2022年下降10%,远低于疫情前平均水平。

即使是京沪广深一线四城,实际供地计划完成率均不过半。

泥沙俱下,独木难支,小城市不行,大城市也不一定行啊。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