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知道岳飞是冤枉的吗?知道,为什么还要杀掉岳飞?

公羊春秋 2024-04-26 21:25:59

前两年我在游览杭州西湖的时候,特意去游览了岳王庙,在感叹岳飞精忠报国却惨遭诬陷入狱被杀的同时,也看到跪在岳飞墓前的四个塑像,分别是秦桧夫妇、张俊和万俟卨。一个年轻女子带着孩子也来游览岳王庙,听口音像是杭州本地人,孩子七八岁上下,那位女士一直在为孩子讲解着历史故事,在走到四个塑像旁边的时候,她对还在说:就是这四个人害死了岳飞,他们是奸臣,然后耐心的告诉孩子“万俟卨”的正确读法。说完,就用手去拍打塑像,再抱起孩子让孩子也去拍打,以此宣泄对奸臣的憎恨。她对孩子说,以前她小的时候就来过这里,那时候塑像没有被围栏挡住,现在不知道为什么被“保护”起来了,这应该是对文物的保护,不是对奸臣的保护。我看到那四个塑像,像是用铁铸造的,头部发亮,这是几百年来世人不断地拍打造成的。多少年后,那个小女孩结婚生子了,也会带着她的孩子重复这件事,就这样一代一代。“遗臭万年”这个词,用在这几个塑像人的身上在合适不过了。

岳飞出生于公元1103年,卒于公元1142年,39岁的辉煌人生,虽短暂却名垂青史。如此这样为世人敬仰的忠臣名将,南宋朝廷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其处死呢?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人说,岳飞英勇善战,治军有方,“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百姓爱戴,因为要“迎还二帝”让宋高宗赵构害怕自己皇位不保,所以诬陷岳飞最终将其杀害。幼年时听闻这般,心中对赵构是无比的憎恨,无形中给赵带了“昏君”的帽子。后来年岁渐长,经历了知识的熏陶和社会的“毒打”后才逐渐明白,历史不是童话故事,也不是百姓口中的传说。历史书中的“一页千年”,多少生灵涂炭,多少忠魂埋骨,又有多少奸臣当道,多少尔虞我诈。

岳飞的一生,从投军报国到有所成再到独当一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我们从这三个方面,结合南宋当时的形式加以分析,岳飞之死,究其原因,到底是因为什么。

四次投军,尽忠报国

岳飞二十岁时,正值刘韐在河北招募“敢战士”对抗契丹辽军,经过选拔,岳飞被任命为小队长。“敢战士”的这段时间,岳飞虽勇,但终归权力不大,与契丹的作战,让其武艺和智谋初次得到展示,平时没事,带着些许兵士剿剿匪寇,维护下地方治安。但是就像一粒石子扔进波涛汹涌的江海,翻不起一丝浪花,卷不起一片涟漪。岳飞的父亲去世,岳飞便离开军队回家守孝。

守孝期间恰逢家乡发大水,百姓无以为生,为谋生路,岳飞再次投戎,加入河东路平定军。金国灭辽后,对北宋虎视眈眈,入侵愈加频繁,开封被围,岳飞所在河东路平定军也被金军打散。岳飞只得再次回到家乡,看到生灵涂炭,百姓深受战乱之苦,岳飞有意再次为国效力,无奈感叹自古忠孝两难全,其母深明大义深知岳飞志向,也明白无国便无家,便鼓励岳飞从军,为激励岳飞,在其后背刺上“尽忠报国”。

岳飞第三次投军追随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前军统治刘浩,岳飞充任前军侦察和突击小队的职务,与金军交战,打了两次胜仗,规模虽不大,但是其能力得到了刘浩的赏识。刘浩部划给宗泽,岳飞成了宗泽的部下。从后,岳飞在宗泽的手下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开德府与金军十三战,岳飞保持全胜,引得宗泽交口称赞,为奖赏岳飞,升其为修五郎,宋朝武将官阶,修五郎居四十四位。曹州之战,岳飞又因军功升职为武翼郎,官居武将四十二位。“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河南商丘即位,为避金国锋芒,赵构欲向南退却。当时岳飞25岁,在得知赵构南下后,写了一封数千字的信给赵构,信中这样写道:

“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岳飞写这封信的时候,正好25岁,官居武翼郎。官职很小,但是赵构还是给了其面子回复他:小臣越职,非所其言。并将岳飞逐出军队。岳飞在信中的陈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陛下当了皇帝,我们有了主心骨,可以对金开战收复旧地了,现在勤王将士正在集中,金国向来认为我们弱,趁他们轻敌,果断出击。

第二,黄善潜和汪伯彦都是无能之辈,一味避战苟且,实在不是大丈夫所为,现在你们一路向南,收复中原就越来越难了。

第三、我恳求陛下御驾亲征带领大军出征,到时候士气大涨,中原定可收复。

这三点,都验证了岳飞的“年轻气盛”,我们承认岳飞英勇善战,并在对金作战上小有成就。作为臣子,眼看山河破碎百姓罹难,立志报国建军立业,这无可厚非,但是他没有认清形势。赵构称帝为什么不权利召集勤王之师对金作战?我们设想一下,北宋未灭、二帝尚在时,尚不能抵挡金国锋锐,更何况现在首都城破,汴京城数万人或被杀、或被掳走,值此全国上下一片恐慌之际,还能组织起来比之前更有战斗力的军队吗?再者,自古国破之际,必定会引发一系列军阀割据或者自立为王的混乱局面,赵构如果也凭意气用事,务必会造成己方实力大损,给其他势力可乘之机。到时候不仅不能在南方稳定下来保存实力再做打算,还会造成整个大宋王朝整体沦陷的局面。最后就是岳飞对黄潜善和汪伯彦的意见,这两位都是赵构的心腹大臣,其二位主张赵构南下,目的就是为了放弃北方,因为北方此时已经没有再抢下去的必要,只会增加自己的损失,一旦南方再乱,赵构将无落脚之地,如能立足南方,保存实力扩充兵马,届时再恢复中原可谓有把握。但是在岳飞的口中,这二位成了“奸臣”,一个小小的武官妄自批判朝廷大臣,实在是“越轨行为”。这几点没有一点是顺着赵构的心意的,按理说,就凭岳飞对黄、汪的批判,就足以给他定个罪,但是赵构给他回了信,说明其也有光复河山之心,也不愿寒了岳飞这样忠心臣子的心,但是做事需要审时度势,不能张口就来,所以赵构只是革了岳飞的军衔,逐出军营。

眼见朝廷“日益南下”,岳飞自知不能随波逐流,于是断然决定奔赴抗金前线,加入到颇有威望的张所军中。张所是抗金派,与岳飞有着共同的志向,二人惺惺相惜。岳飞的武艺、谋略、远大志向以及为国为民的情怀深深打动了张所,于是张所就破格提拔其为统制使,属王彦管辖。千里马终于遇上伯乐,伯牙终于遇到子期,岳飞此时感到一片光明,但是未等高兴,朝廷就罢免了主战派大臣李纲,张所也因为之前弹劾过黄潜善而被发配岭南。而此时岳飞所部正在奉命收复卫州,张所被贬,军队被撤,岳飞所部便成了一支孤军。没有了大部队,便没有了依靠,王彦担心被金军包围,于是开始谨慎起来,岳飞觉得王彦太过于胆小,并批评王彦不顾家国安危,不顾亡国之耻,说此时不战与助敌没有区别。声色并茂,慷慨激昂,完全没把王彦当成是自己上司。于是不顾王彦阻拦,擅自带兵出击,打了金军一个措手不及,成功收复金乡县并俘虏金军大小将领几员。金军缓过神来,调集主力围困岳飞,王彦率军救援,也被围住,宋军伤亡惨重,岳飞、王彦仅率少数人突围。岳飞自认为有错,欲向王彦谢罪,但是王彦不能释怀,不留岳飞。

这件事也能看出来,岳飞在作战上的英勇,但是太过于意气用事,不能审时度势,也不能认清大局,且自认为对的就不会变,稍有意见就以道德绑架,别人不顺着他的意思来,就会被他说成是“不忠”,之前写信给赵构是这样的,这次对王彦也是这样的。

朝廷无意光复北方,也无意与金军再做纠缠,所以宗泽只能在北方自行抗金,他先是联络北方民间抗金武装力量,又广积粮食,声势浩荡。于是王彦和岳飞又重新回到宗泽的手下。王彦又成了岳飞的上司,岳飞对王彦心有间隙,便又率领部下离开王彦,找到宗泽,请求直接效力宗泽,宗泽知道岳飞的能力,便答应了他的请求,留在营中随时等待候命。于是宗泽坐镇东京,任凭金军三路围攻,总是能运筹帷幄灵活智慧,金军不能攻破东京府存地,岳飞作为宗泽的侦察突击部队,也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宗泽说岳飞野战能力很强,但是要成大事、为主将的话,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需要学会排兵布阵,并把自己的排兵布阵图送给岳飞,但是岳飞认为打仗不能按图索骥照葫芦画瓢,需要灵活善变,出其不意。拒绝了宗泽的好意。宗泽夸赞岳飞的见识。但是这一点就能看出岳飞的“心高气傲”,作为上司,能赏识自己并真心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自己,但是岳飞非但没有虚心接受,还在上司面前“班门弄斧”宣扬所谓的“不能按部就班按图索骥”,幸好宗泽人好识大体,换成一般小心眼的人,肯定会对岳飞心存芥蒂。

遇人不淑,转而单干

全力准备、誓在北伐的宗泽终究没能得到朝廷的支持,终于郁郁而终,杜冲接替宗泽位,但是杜冲没有宗泽的远大志向,只想避战保全,北伐大计彻底泡汤。金军南下入侵,岳飞奉命驻守汜水关,成功击退金军并击毙金军将领一名,于是岳飞被升为武功郎,位列武将官至第三十五位。

杜冲命令岳飞攻打开封府守将王善、张用。王善、张用是主战派,向来与杜冲不和,岳飞不愿意自相残杀,但是杜冲威胁岳飞,说如果不听命令,就以军法处置,岳飞不得不与王善、张用交战,王、张不敌,张用脱离王善,后被岳飞收服,王善最后降金。这一点上看出来一个问题,岳飞之前违反上司王彦命令,擅自出击给部队造成重大损失,但是王彦没有对岳飞施加处罚。这一次杜冲命令岳飞攻打王善、张用,是宋朝守军自相残杀的事,岳飞就不敢违反杜冲的命令,因为杜冲说了不听军令会有处罚,岳飞这时候已经开始逐渐成熟起来。岳飞因此被升职英州刺史。

金军南下接连攻克徐州、淮河流域大部,赵构深感压力巨大,决定移居建康,杜冲借勤王之名,准备带兵放弃北方留守开始南撤。岳飞好言相劝杜冲,杜冲不听,岳飞只能随军南下。杜冲南下,实际上是宋高宗赵构的意思,留守北方,只会增加南方的军费开支,对北方战局起不了多大的战略意义,而且那个阶段北方很多部队或多或少都有投降金军的情况,敌我实力彼涨此消,赵构命令北方守军南下,一方面是为了验证北方留存将领的忠心,一方面是为了将北方军队撤回南方抵抗金军南下,为立足江南打下基础。所以岳飞对杜冲相劝,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那不是杜冲的意思,但是岳飞没有上头,他已经成熟起来,知道是不能改变的事实,所以只能跟着南下。

金军围攻建康,杜冲未能明察敌军动向以致于准备不足,在御敌时指挥不力、用人不察,建康很快失守,杜冲降金。此时的岳飞决定自己干一番大事业,他不想在寄居于别人帐下,想利用自己的能力组建一支队伍,恰逢建康守军溃逃,岳飞对他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成功拉拢了一批队伍。岳飞就用这支新组建的军队在金军后方搞突袭,大大小小打赢了好几场胜仗,也收复了部分被攻占的县城,但终因粮草不足不能驻守,岳飞在广德和宜兴等地收留了大批逃散的溃军,并且严令军队不能扰民,对军队约法三章,军纪严明。深受百姓爱戴,“岳家军”的口碑开始树立起来。

御敌支柱,南方屏障

金军“搜山检海”追捕赵构未果,沿途搜罗大批金银珠宝准备回去,岳飞率部从宜兴赶来,在常州大败金军。因此岳飞被朝廷当作是一只合法的部队而给予诏令,命令他配合韩世忠收复建康,岳、韩水路配合,韩世忠在黄天荡大破金军水军,岳飞率部在陆上斩首金军三千、降者数千、军官数十。岳家军名声大震。因此,岳飞有了觐见赵构的机会,岳飞对赵构进言,声明建康防守的重要性,赵构听信了岳飞的意见,岳飞也从当年的那个被批评“小臣越职,非所其言”的小官,成为南宋朝廷抵御外地的重要力量。

私自募兵,始受猜忌

岳飞部按朝廷命令,征缴位于宣州、湖州一带的叛军,岳飞率部所向披靡,叛军畏惧岳飞威名,纷纷投降。江南大定,朝廷高兴,便给岳飞升官,官至武功大夫,武将官阶二十七,担任通州、泰州镇抚使和泰州知州,这个官也相当于地方大员了,但是岳飞不愿意接受这个职务,他认为这个职务虽安逸,但是却将人绑在了地方,就像小鸟被关进了笼子,任凭有多大的能力,终究施展不开,收复中原的愿望,可能因此作废,于是岳飞请求免去此职务,希望朝廷能给予其在淮南东路招募兵马的权利,以此扩充实力,收复失地,但是朝廷并没有同意。

这件事情是个转折,朝廷对岳飞的猜忌开始出现。朝廷为什么嘛给岳飞升官任职通州。泰州?因为军功,岳飞的军功,是在江南抵御金军得来的,不是北伐得来的。南宋朝廷想立足南方,所以对南方的放于是尤为重视的,岳飞守护了南宋南方的根据地,所以朝廷高兴,给其军功,如果岳飞就此听命,本分的守着通、泰地区,日后也会有升值重用的机会,南宋也不会对其有所防范和迫害,因为他是抵御金军、维护南方防御的重要力量。南宋此时的心思,就是稳固南方,不求北伐,但是岳飞不明白朝廷的意思,竟向朝廷提出条件,希望能自行招募军队收复失地,这是犯了朝廷大忌,私自募兵可是重罪,就算没有行动,说出来这个意思就会让朝廷忌惮,让朝中不良大臣抓住把柄。

岳飞在平定李成、张用、曹成等叛乱和游寇后,官至中卫大夫,位居武将官阶第九位。

率军北伐,欲迎“二圣”

如果岳飞就此安于现状,南宋朝廷大臣之列,他必占一席,南国初立,叛军匪寇被平,金军不敢南下,两国南北对峙,发展经济,时机成熟后一举北伐,收复中原,这是战略规划。但是岳飞此时又重新提出北伐。岳飞的意思是,收复襄汉六郡是北伐的基础。宋廷本无意收复六郡,但是岳飞声明利害,得到朱胜非和赵鼎的支持,朝廷只得同意,但是赵构特意吩咐岳飞,收复六郡就是收复六郡,不要再提北伐两个字,也不要再提收复汴京之类的话。这个吩咐,其实已经在赵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岳家军浴血奋战,接连攻下郢州、随州、邓州、唐州、威震华夏,岳飞因此被封为节度使,是当时历史上最年轻的节度使。此后的时间里,岳飞组织了三次北伐,收复了北方部分城市,也成功阻挡了伪齐政权的反扑。

辞官罢任“威胁朝廷”

赵构原来有委以岳飞重任的打算,他从岳飞的身上看到光复中原的希望。所以他特地找到岳飞,说打算将原本刘光世部约五万兵马归岳飞辖制,岳飞听后大喜,趁机将收复中原的计划告诉赵构,而且闭口不提“迎二圣”之事,赵构听到岳飞的陈述也非常高兴,君臣和睦一心,颇为和谐,按照这样下去,中原大地不久就会光复。但是张浚和秦桧从中作梗,认为此时委以岳飞大权,有待商议。赵构于是暂停这个计划,准备复议。赵构这个操作不是说完全听信了张浚和秦桧的谗言,也不是说对岳飞不信任,只是在权衡文武大臣的权术上以静制动,但是岳飞心急着扩兵北伐,因为此事与张浚闹下矛盾,并且擅自离开岗为其母守墓了,连招呼都不打。赵构令多人前去相劝,历经多日终于将岳飞劝回来了。

这件事对赵构的影响挺大的,赵构原想考验下岳飞的性子,但是岳飞做法太冒进,招呼不打就回去,有一种“威胁”的味道,似乎像是在告诉赵构,南宋离开我岳飞就不行了。赵构派人前去相请多日,正好加剧了赵构的想法。

王室家事,立储风波

金国为暂缓与南宋的矛盾,同时为了加深南宋的皇权矛盾,派人向南宋送出情报,说金国愿意送还宋钦宗的儿子赵谌,这件事被岳飞知道了,他站在南宋皇权稳固的角度,在大殿之上对赵构说,为了显示赵构的皇权正统,要立即立其养子赵瑗为太子。 作为一个武将,大殿之上公然劝谏立储之事是非常不合时宜的,特别是在南方初定政权还不是很稳的情况下。赵谌回来,这个皇帝到底是谁来当?赵谌是赵桓长子,是宋徽宗孙子,正儿八经的嫡长孙,在封建王朝是雷打不动的太子,是皇室立储的不二人选。而且大宋历朝甚至是以往朝代都鲜有嫡长子继位的。在制度上,在礼法上,赵构要“让贤”,但是在实际统治上,赵构没理由让位。岳飞提出立储,使得赵构针对王室立储这件事上有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也是将了赵构一军,就算赵构本就有意立赵瑗为太子,岳飞这么一谏,就算赵瑗继位,大家都以为是岳飞劝谏的功劳;如果不听岳飞的,立回来的赵谌为太子,赵构拱手将一手打下的半壁江山让出去,那根本不可能。而且,赵构最担心的,就是赵瑗继位后,会对帮助其继位的岳飞格外器重,武将专权,势必会对南宋统治产生不良影响,赵构此时想到了自己的祖先赵匡胤,“陈桥兵变”仿佛就在眼前。

战局转折,反对议和

宋金对峙随着金国的国情变化而发生转变,金太宗完颜晟死,完颜亶继位,此前力主南侵的金国大将粘罕也被金国逐渐架空,随着北宋故地伪齐政权的消失,金国上下反战之声越来越大,多年战争已使金国疲惫不堪,而此时的南方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状态。伪齐政权的消失,使得越来越多的军民开始南渡归附宋廷,这也让岳飞的军队得到了很好的扩充,岳飞认为北伐时机大好,但是赵构一直反对。金国派人来谈议和条件,不承认宋国正统,对议和一事说成是金国“召谕”,完全将宋视为藩属,并要求赵构“跪接圣旨”,此等侮辱,全国上下无不恼怒,但是赵构无所谓,将主战派全都罢官,重用主和派秦桧。在百姓的一片谩骂声中,南宋答应了金国的一切要求。“绍兴和议”正式达成,南宋为表庆贺,大赦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岳飞依然不罢休,还是要“唾手燕云,复仇报国”,他对朝廷加封的“开府仪同三司”三诏而不受!这是个什么官呢?大致相当于“三公”级别,是对有功之臣的重大肯定,类似于“铁帽子王”。但是岳飞拒绝此荣誉,还拒绝了三次!以此表明自己不愿苟且偏安,力主北伐之志!还是赵构放低姿态,“求”着岳飞,岳飞才被迫受纳。且经常上书讽刺议和之事,“大煞风景”。

金国反复,挥师中原

绍兴九年,金国主战派重新掌权,撕毁“绍兴和议”,由完颜宗弼率领十万大军挥师南下,“绍兴议和”时金国归还的领土又重新被占领。金国言而无信,变本加厉,正好验证了岳飞所言金国“小人反复”的说法,于是南宋重新启用岳家军,并告诉岳飞,可以北伐!此次任命就像是一点火星,迅速燃烧了岳飞心中的熊熊大火,忍辱苟且了三年,三年间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军队的操练,为的就是这一天,于是岳家军斗志昂扬,浩浩荡荡向中原挺进。岳家军势如破竹连战连捷,一路攻下蔡州、颍昌、陈州、郑州、洛阳,韩世忠部收复海州;张俊部收复宿州、亳州,形势一片大好!在此情况下,岳飞犯下一个“错误”:岳飞启用当年宗泽的战略,积极与民间抗金力量联合!在北方“义军”的配合下,收复北方大片土地。这些“义军”声势浩荡,达数十万余众,且对岳家军言听计从。但是岳家军与义军攻占失地后,并无兵力驻守,遂请求南宋朝廷支援,朝廷却置之不管。岳飞只得分散兵力驻扎,自己只留少许兵马驻扎在郾城,狗急跳墙的完颜宗弼决定采取“斩首行动”,率大军直扑岳飞所在郾城,岳飞率军与完颜宗弼血战,打破金军“铁浮图”“拐子马”,只杀得金军尸横遍野、哭爹喊娘。不甘心的金军再次发起挑战,岳家军背水一战,“人为血人,马为血马”,斩首金军五千,俘虏两千。金军斗志全无,听闻岳家军,无不闻风丧胆。岳家军乘胜追击,金军一路溃逃,一直逃到黄河边,准备渡河回家。

班师回朝,千古奇冤

正当岳家军胜利在即之时,南宋朝廷主和派开始倒弄是非,他们对赵构说:兵微将少,民困国伐,岳飞若深入,岂不危矣。于是赵构向岳飞下达第一道班师诏,岳飞上书直言利害,拒绝班师。遂率大军进抵朱仙镇,此时的完颜宗弼已经逃出开封。众人都已经看到大宋再次一统的盛况,但是朝廷却在一天之内向岳飞下达了十二道班师令!岳飞虽有一腔怒火和不甘心,但是王命不可违,带着无尽的遗憾,班师回朝。原先被收复的旧地,又重归金人之手。但是金军已经没有力量再发起对南宋的入侵,要求与南宋再次议和,议和的条件就是:杀掉岳飞!于是,秦桧夫妇每天都在窗下商量谋害岳飞的计谋,张俊买通小人诬陷岳飞谋反,罪名就是“莫须有”,岳飞入狱,为让岳飞认罪,万俟卨等人严刑逼供,但是终无所获。张俊、万俟卨、秦桧等人便对宋高宗百般鼓动,最终岳飞被处死,千古奇冤就此诞生。

岳飞有没有罪?没有,就算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罪也不至死。宋高宗赵构比谁都知道岳飞是冤枉的,但是他为何还要执意杀死岳飞?是为了宋金再次议和吗?不是,因为岳飞入狱时,议和已经达成,岳飞可以不用死。岳飞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言外之意,就是南宋很弱,但是有了岳飞,就变得很强。按理说这话会让宋高宗对岳飞格外的重视,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南宋根本就无意收复中原故地。既然南宋无意收复故地,为何还要岳飞北伐?其目的就是利用岳家军之猛沉重打击金国锐气。

第一次绍兴议和之前,金国是因为宫廷内部矛盾暂缓了南侵的步伐,并不是因为实力的减小。南宋朝廷知道金国会反复,故意签订议和委曲求全,等到其撕毁合约再次南侵的时候,让岳家军狠狠打击其入侵军队,为第二次议和创造良好条件,让金人从此不再敢反复无常。有人说,岳飞死后金人就不会再次撕毁合约南下吗?不会,就算会也不会大规模的南下,不会影响南宋统治,小打小闹罢了。因为岳飞北伐,利用的是“岳家军”与北方民间武装义军的力量,韩世忠部、张俊部、刘錡等部并没有太大的损失,南宋等于是保留了其家底实力。让岳家军与义军和金军互相消耗。金军精锐被岳家军打垮,岳家军被遣散、岳飞被处死,但是南宋依然保留了岳家军以外的大部分实力,以此形成对金国的压制。这就是为什么岳飞收复众多失地,赵构却不发兵驻扎和救援!

为什么岳飞墓前跪的是秦桧夫妇、张俊、万俟卨,却没有宋高宗赵构?仅仅是因为他是皇帝吗?锅就要他们来背?不是赵构的意思,断然有再多人请求处死岳飞,岳飞都不会死。宋高宗退位后,由其养子赵瑗继位,就是宋孝宗,宋孝宗在位期间为岳飞平冤昭雪就是最大的证明,证明宋高宗深知岳飞之死是冤枉的,是不得已而为之。宋高宗想不想北伐?想不想收复失地?想,但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宋军不管收复多少失地,都会被金国重新拿回去,因为南宋没有多余的军队去驻扎,一旦分散兵力驻扎,南宋就会面临国内空虚的情况,到时候就会出现第二个“靖康之耻”。所以宋高宗就是想以议和稳住局面,发展实力,等到时机成熟再谈北伐之事,这一点在其后任继承者赵瑗身上得到印证,赵瑗不仅为岳飞平反,还开创“乾淳之治”,百姓安居乐业,南宋经济达到顶峰,隆兴元年,任命张浚为主将率军北伐。

赵构是昏君吗?不是,岳飞之死,就是南宋与金国政治博弈的牺牲品,功高盖主、迎还二圣,私自募兵,立储风波、力主北伐,这些事情就像一根根稻草不断压在宋高宗身上,直到最后一根,因为赵构不是没给过岳飞机会,给过很多次,但是岳飞没有把握,因为他的性格,因为他的志向,因为他的“岳家军”。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