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惬意生活,虽然现代网友总结的有“空调wifi西瓜”,但是让人烦恼的是仍然挡不住蚊子的骚扰,每到夏天,许多人都会饱受蚊叮之苦。
现有的灭蚊工具也比古代的先进的多,既有燃烧的蚊香,还有电蚊拍、灭蚊剂等,但是古代可没有这么先进的东西,与今人不同的是,许多古人在忍受蚊叮之苦的同时,还颇有雅兴地入诗填词,在有意无意中为后人提供了不少自然、无伤害的防蚊之策,其中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就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古人驱蚊首先重防,唐朝的常楚老曾写过一首《江上蚊子》,最后两句:“怕君撩乱锦窗中,十轴轻绡围夜玉。”其中的“锦窗”与“轻绡”就是蚊帐的雏形,后来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蚊帐。唐朝元稹“蚊幌香汗湿轻纱,高卷蚊厨独卧斜。”诗中的“蚊厨”也指蚊帐。清代袁枚《碧纱橱避蚊诗》中的“纱橱”以及“附煖还依帐,愁寒更苦吟。”(《秋蚊》)的“依帐”,都是指依蚊帐来避蚊,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现在。
如果防患不了蚊子,古人也采取主动驱蚊的方法。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熏蚊效宛陵先生体》:“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这首诗提到了两种驱蚊方法,一是“举扇”二是“燔艾”。清代汪秀峰也曾在《咏蚊》中提到过以扇驱蚊:“乍停纨扇便成团,隐隐雷声夜未阑。漫道纱橱凉似水,明中易避暗中难”。以扇驱蚊,张合挥手,简单方便,但效果不佳。
在古代,“燔艾”可以说是一种最常见的驱蚊方法。“燔艾”就是通过烧艾草来熏蚊,这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不同朝代诗人都有提及。如明朝方孝孺在《蚊对》中记载:“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蒲松龄曾有《驱蚊歌》:“炉中苍术杂烟荆,拉杂烘之烟飞腾。安得蝙蝠满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这两首诗都提到了烟熏的方法,就是把蒿草、菖蒲、艾草编织成草绳湿润后点燃,通过发出的浓烟和异味驱蚊,这与其自身特点有关,生态环保,是中草药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事实上,蒲松龄《驱蚊歌》中后两句:“安得蝙蝠满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其实说的是以蝙蝠来驱蚊,这也完全符合生物学上的生态链原理—— 一只蝙蝠每天晚上可以吃掉三千只蚊子。另外,燕子、壁虎、蜻蜓等都是蚊子杀手,一只蜻蜓每小时可以吃掉八百多只蚊子。巧合的是,这些小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其实古代驱蚊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宋代欧阳修曾写过一首长诗《憎蚊》,其中有两句:“熏檐苦烟埃,燎壁疲照烛”,则提到了用光来吸引蚊虫,这和现在许多办公场所或温室大棚采用灯光灭虫灭蚊的道理相似。许多常见的花草如七里香、食虫草、逐蝇梅、夜来香、驱蚊草、番茄枝叶等本身具有特殊的气味,都可以用来驱蚊和美化室内环境。点燃残茶叶、干橘皮或携带驱蚊包都可以达到驱除蚊虫、清热解毒的作用。
当然古人也使用中药来驱蚊。每到夏天,一些老中医就会用将艾叶、菖蒲、金银花、苏叶、薄荷、藿香、丁香、白芷、薄荷等中草药碾碎,装入囊中制成驱蚊香囊,送与家人或亲朋好友,用于杀菌防蚊、消暑安眠,这就是利用了中医里的“衣冠疗法”。因为这些草药在自然环境下可以挥发出蚊虫不喜欢的气味,从而达到“芳香辟浊”的功效。我们在欣赏古诗及领略诗人雅兴的同时,也许已经发现上述方法驱蚊手段的核心皆是“驱”为而非灭杀,“驱”的手段及所用媒质均源于自然所生或基于生物链原理,这种选择实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万物皆有生命,既相克相生又和谐相生,这种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