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杨官寨遗址:意外被挖掘机发现的神秘面纱,或是黄帝都邑

船长卡戎 2024-03-27 09:37:08

在遥远的古代,黄河中游地区居住着许多部落。这里的人们使用精美的彩陶器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大约7000年至5000年前,仰韶文化在这个地区繁荣一时,持续了约2000年左右。该文化因为首次在河南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大约从距今6000年前开始出现明显的迹象。具体表现为人口数量增加,出现了大型聚落并且文化高度发达。而在距今6000至5500年期间,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的分布范围以关中地区为核心,并向周围强势扩张,东达大海,西至甘肃和青海地区,北到长城一线,向南则已经越过了长江。

2004年5月,陕西西安经开区泾渭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张进行。在挖掘机挖土的工作中,工人们偶然发现挖出的黄土中夹杂着很多破碎的彩色陶片。工地负责人意识到这可能是地下埋藏的一座古墓,于是他立即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当地的文物部门。

不久后,当地的文物部门派出了专业的考古专家赶到了工地现场。经过他们的研究和鉴定,得出这个遗址的年代应该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之间。因为这个遗址是在杨官寨村被发现的,所以这个遗址被命名为“杨官寨遗址”。

随后,考古工作者们仔细清理了遗址中的各种遗物,并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研究。经过研究,专家们得出结论,杨官寨遗址是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聚落遗址。杨官寨遗址于2008年和2018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官寨遗址是陕西关中地区庙底沟文化中最大的环壕聚落,也是唯一发现有完整环壕的聚落遗址。遗址周长约1945米,壕内面积达24.5万平方米,相当于34个标准足球场。居住区位于环壕内部,中心水池和引排水系统也在聚落中央。这个巨大规模和环壕结构表明,修建所需的庞大人力无法由单个聚落承担,而需要组织和协调周边区域和聚落的力量。这一发现说明了该遗址可能是一个带有都邑性质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可能代表着最早中国的雏形。

发掘资料显示,遗址南部是仰韶文化半坡四期文化居民聚居区,而北部则是庙底沟文化的聚居区。两种文化在彩陶图案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遗址中出土了一件玉钺,暗示了当时社会出现了阶层之分。这是因为玉钺作为仪仗道具,可能代表着军事指挥权和统治权的象征。因此,可以得出杨官寨遗址是两种不同文化信仰的族群共同生活的场所,并且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阶层之分。

墓葬绝大多数没有随葬品,仅有一部分墓葬内有少量日用陶器和装饰品。说明杨官寨贫富分化尚不明显处于初期阶段。三种墓葬制式同时出现表明墓主地位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带二层台墓葬数量稀少,暗示这些墓的墓主可能是地位显赫的贵族。通过碳14测年数据,该遗址的绝对年代范围在公元前3637年~公元前2920年。考虑到杨官寨遗址与西坡遗址的兴起时间大约相差一个世纪,或许杨官寨遗址,是在受到大汶口文化等敌对势力重大打击之后西迁到关中地区的另一处都邑遗址。

人面陶器是杨官寨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这种陶器在其他仰韶时代的遗址中非常罕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种镂空人面盆,制作非常精细,眼睛和嘴巴都镂空了,还贴塑了鼻子,表情非常生动传神。此前全国只发现一件。

在遗址的南区一个陶窑里,发现了大量制作规格统一的尖底瓶。在其中一些小口尖底瓶和小口平底瓶内,还残存有用于酿造谷芽酒的黍和薏苡等淀粉粒。这表明这些尖底瓶等水器可能同时具有酿酒的功能。这一点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存在着大型的宴饮活动。由此可以推断,这里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酿酒技艺。

其中,还有一件人面形陶器残片值得的注意。这件人面形陶器残片高6厘米、长7厘米,虽然只是残片,但可以看出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出色的陶器作品。更令人惊奇的是,它的外形与三星堆青铜面具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双胞胎”。比三星堆文明遗址早1000多年。

专家们深入研究发现,人面形陶器残片与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眼睛与脸庞轮廓比例相近,特别是眼睛部分也呈现出典型的“纵目”特征,并且刻画的角度与形象也都完全类似。这表明杨官寨遗址和三星堆文物之间存在巨大的联系,三星堆文明可能对中原文化有所借鉴。这个不禁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就像黄河的流水一样,杨官寨遗址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它仅仅是一个窗口,让我们窥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一角。尽管它的繁荣已经过去,但留下的彩陶和故事仍然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神秘与独特。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