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上海市委第一书记被夺权,后被邓公提拔,官至副国级

世间一分钟 2024-12-30 11:45:25

1967年,“一月风暴”的始作俑者利用当时社会上的极端思潮,挑动群众互相对立。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陈丕显因此遭受严重迫害,被强加莫须有的罪名,遭到夺权并被关押长达十年。

直到1974年,陈丕显才重获自由,随后在邓小平的提拔下,官至副国级。

上海市委第一书记

陈丕显,1916年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从井冈山转战闽西一带,年幼的陈丕显经常看到红四军发布的布告,署名通常是“党代表毛泽东、军长朱德、政治部主任陈毅”。这些布告深深影响了他。13岁时,他便投身革命,加入共青团,因机智灵活和身材矮小,被称为“红小鬼”。

担任中央苏区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期间,陈丕显的办公地点离毛泽东不远,毛泽东时常召他过去聊天。这种直接聆听毛泽东教诲的机会,对陈丕显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幸运。

红军主力长征后,陈丕显随项英、陈毅等人坚持了三年的艰苦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他被派往中央东南分区担任部长,参与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

1948年,年仅32岁的陈丕显被任命为苏北兵团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陈丕显深受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信任,先后担任上海市委第四书记、华东局委员等职务。

建国初期,上海百废待兴,社会秩序复杂。陈丕显上任后,严格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在禁娼、禁毒、镇反、平抑物价、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成功整治了上海的社会环境。

1965年,他被任命为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展现出年轻有为的领导才能。然而,十年浩劫的到来让他的命运急转直下,他的事业也因此蒙上了阴影。

67年被夺权,十年后再受重用

特殊时期的到来,对全国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其中上海首当其冲,成为重灾区。作为全国的经济“龙头”,上海自然成了反革命分子关注的焦点。

在王洪文的领导下,大批工人罢工,游行示威不断,社会陷入混乱。对于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陈丕显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随着权力落入反动派之手,以陈丕显为代表的党内老干部成为他们攻击的主要目标。他们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遭受关押和迫害,甚至连家人也未能幸免。

然而,陈丕显并没有因此屈服。他始终坚持信念,顽强地与“四人帮”斗争,同时尽力保护其他干部,还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为国家培养新的人才。他坚信党中央,坚信历史终会还他清白。

十年后,随着“四人帮”被粉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陈丕显的人生也迎来了转机。

1977年初,中央对他重新任命,考虑到他在上海的突出贡献,决定派他前往云南担任省委书记。当时已年过花甲的陈丕显,对能否胜任新角色心存犹疑。

这时,叶剑英亲自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阿丕,如果身体不适应气候,就干脆回部队吧。”

粟裕也建议他:“干脆回部队,现在好几个大军区都缺干部,比如南京军区就没有政委。”

最终,胡耀邦的一句话坚定了他的决心:“好久没工作了,抓住机会,无论干什么,先去。”

陈丕显最终接受了任命,前往云南,先后担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和云南省革委会副主任。随后,他又转任湖北,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在湖北期间,陈丕显坚定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政策,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他尤其重视农业、林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动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为湖北省经济的进一步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小平让陈丕显担任总政主任,余秋里:我想和他换换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在大会前夕,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韦国清因健康原因辞去职务,不再担任中央军委领导班子成员。这一决定使总政治部主任一职出现了空缺。

在众多候选人中,湖北省委第一书记兼武汉军区政委陈丕显进入了邓小平的视线。

邓小平认为,66岁的陈丕显不仅政治工作经验丰富,而且资历深厚,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担任过兵团政委,完全符合军队对资历的要求。因此,陈丕显接任总政治部主任一职几乎成了定局。

1982年9月1日,在十二大开幕式上,几位领导人如刘华清、廖汉生等见到陈丕显时,还特意向他敬军礼。中央军委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更是为陈丕显及其两位秘书量身定制军装,这让两位秘书对即将进入军队工作感到无比兴奋。

然而,意外却在会议期间发生。正是这一突发事件,使陈丕显最终错过了担任总政治部主任的机会。

在当时的人事安排中,中央决定让余秋里在十二大后继续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从经济工作调整为分管政法工作。然而,余秋里对此变动有自己的考量。

由于他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对于政法领域并不熟悉,他更希望能继续在军队中发挥自己的专长。

于是,他拜托王震向邓小平转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与陈丕显调换职务,让陈丕显去担任中央政法委书记,主管全国的公检法工作,而自己则回到军队从事政治工作。

邓小平仔细权衡后认为,虽然余秋里离开军队已有24年,但在战争年代,他确实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工作领导干部,回到军队从事熟悉的工作无疑是合适的选择。于是,邓小平委托胡耀邦征询陈丕显的意见。

当胡耀邦向陈丕显说明情况后,陈丕显毫不犹豫地表示:“我服从中央的决定,到总政治部可以,到中央政法委也可以。”

他的态度为调整方案的最终敲定奠定了基础。

经过进一步征求相关领导意见,中央最终决定调整人事安排:余秋里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陈丕显担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

这样的安排让余秋里十分感激陈丕显。他们的出发点始终是基于个人能力和岗位需求,完全以组织利益为重,没有丝毫私心。这种无私的态度也展现了他们作为革命干部的高尚品格。

1983年,陈丕显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官至副国级。即便年事已高,他仍以满腔热忱为党和国家工作,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后来,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他逐渐退出了一线岗位,但依然关心国家大事。

1995年,陈丕显的生命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尽管身患重病,他始终心系国家发展,即便卧病在床,也不忘为国家献计献策。8月23日,陈丕显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他的去世,不仅让亲人深感悲痛,也让全国人民无比惋惜。

陈丕显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他始终坚守初心。只要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他总是义无反顾地去做,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崇高的品格和无私的情怀。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