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的困境:明知道晋商暗中和清贸易,但为了大局,只能听之任之

梨评历史 2024-08-04 15:00:41

天启七年(1627年),皇太极刚刚继位,后金内部就爆发了严重的雪灾,此前后金因努尔哈赤的大肆屠戮,农业早就崩溃了。

而这场雪灾,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当时整个后金粮食、布匹、牛马等生活物资紧缺,而八旗贵族的粮商们则是囤货奇居,让后金的粮食飞涨。

皇太极

最严重的时候,八两银子才能买回一斗米,至于牛,则是一百两一匹,马就更贵了,三百两一匹:

时国中大饥,其一金斗粮价银八两。民中有食人肉者。彼时国中银两虽多,然无处贸易,是以银两贱而诸物昂贵。良马一,值银三百两。壮牛一,值银一猜两。癖缎一,值银一百五十两。毛青布一,其值银九两。盗贼蜂起,偷窃牛马,人相惨杀至国中大乱——《满文老档》

至于皇太极的府库也是如此,各种物资奇缺,连棉布都不足一千匹了,如果不度过这才难关,后金怕不是没有后金了。

因而皇太极先暂时稳定局势,而后派人经商,收购物资,也适当的放开了经商的限制。

好在相对于基本物资,后金目前的金银还是比较多的,毕竟这么多年的劫掠,府库堆了不少银子,正好拿出来购买物资,而且辽东的人参和貂皮也是紧俏货,深受关外欢迎。

后金最不缺的就是人参

至于贸易的对象,自然是蒙古人了。

就这样,皇太极命人带上大量的白银以及貂皮、人参等辽东特产,前往长城沿线和蒙古人贸易,买回了马匹、布匹、茶叶、粮食等物资。

众所周知,蒙古人能提供的顶多就是马匹罢了,布匹、茶叶和粮食,基本都是明朝生产的物资,而貂皮和人参也是大明最畅销的物品。

换句话说,后金本质上是和明朝贸易,蒙古人扮演了明朝和后金之间的中间商角色。

当时后金将大量的人参、貂皮卖给蒙古人,而蒙古人在转手卖给明朝商人,回头向明朝购买粮食、布匹、茶叶,在转手卖给明朝商人,以此来赚取差价。

而当时赚取的差价利润极高,比如辽东人参一斤约为六两左右,但通过蒙古人转手一卖,给明朝商人的价格是十五两之多。

当然,这些事都是私下进行的,毕竟明朝和后金明面上还是敌对关系。

天启七年的局势

但不久,这种局势就发生了变化,而且很快就被朝廷得知了。

崇祯五年(1632年),皇太极出兵控制了归化城,归化城是隆庆年间由俺答汗所建,自建成后,就成为明朝和蒙古人的贸易中心,至于另一个贸易点,则是张家口。

如今归化被后金占领,也意味着后金控制了蒙古和明朝的贸易。

当然,皇太极还不满足,同年六月,又围攻了宣府,宣府不敌,宣府巡抚沈棨、总兵董继舒暗中和皇太极讲和,而皇太极也需要这个贸易口,就同意了。

这样一来,后金轻松控制了归化城、张家口两处贸易路线,也实际控制了长城沿线的贸易。

每次贸易,后金都是派遣商队带着辽东特产前往张家口换取白银,并且购买生活物资,然后在归化城的蒙古人购买马匹,相当于断了蒙古人二道贩子赚钱的路子。

然而崇祯很快就发现了沈棨私下贸易的行为,大为震怒,毕竟这个行为与资敌何异?

随即下令逮捕了沈棨,并禁止和后金互市。

贸易商人

这么一来,后金又没法直接贸易了,只能通过蒙古人这个白手套进行贸易了,让敖汉部、察哈尔旧部人前往张家口代替后金贸易。

当然表面是被蒙古人“抢占”这个贸易渠道罢了,以糊弄明朝。

而经过这件事后,明朝也开始防备起来,规范了张家口的贸易活动。

只是规范有用吗?在张家口贸易的货物,最终还是回到后金的手上。

眼见后金还是能获得物资,明朝上下开始出现了限制和放开的声音。

限制派代表是宣府总兵杨国柱,他认为蒙古人和女真人关系亲密,应该限制互市,防止物资流入后金手上。

但宣府镇守太监魏国征则表示应该放开,毕竟此前有了张家口互市,大同才有了良马,这就是互市所带来的好处,还可以换取金银,充当军饷,即“收夷马为战剿之资,聚货物为兵民之利”。

互市

所以干嘛限制呢?只要多加防范就行了。

可以说朝廷表面严禁贸易,但私下还是照旧。

而皇太极也明白,不能做的太过,过度刺激明朝,因而试图以蒙古喀喇沁部名义和明朝进行贸易,就是为了防止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贸易网毁于一旦,甚至和明朝地方官互相掩盖实情。

毕竟没有这些物资,后金哪能撑得下去?

只是每次都是大规模的贸易是瞒不住人的,不久就有人上报朝廷,提到了地方官和后金私下贸易的实情。

实际上除了喀喇沁部,还有土默特部参与其中,甚至宣大总督卢象升也鼓励和土默特部的贸易。

至于崇祯?说实话也明白这种互市的实情,也知道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的背后是后金。

但没办法,毕竟此时除了后金这个外敌之外,内部还农民起义。

一方面,自己也没军饷给宣大的边防,总不能饿着他们吧,为了稳定宣大边防,只能默许他们的贸易了。

另一方面,明朝现在的首要目的是围剿起义军,还要守着关宁防线,如果加以限制,后金必然从宣大一线寇边劫掠,大明是在分不出兵力去守着宣大防线了,只能听之任之了。

所以现在明白了吗?从来是没有什么八大晋商私下勾结后金的说法。

如果真的勾结,那他们背后的站着的是崇祯帝、卢象升、杨嗣昌等人。

崇祯也很无奈

而且即便没有晋商,以皇太极的能力,依旧可以构建新的贸易网络,只不过费点时间罢了。

这就是崇祯的无奈与困境啊,自己其实知道这是割肉喂虎,但相对于后金这头猛虎,崇祯和朝廷上下最担忧和防备的,其实还是农民军,毕竟他们真的是要改朝换代来了。

至于后金?朝堂上下认为局面顶多就是宋辽或者宋金时期一样罢了。

所以崇祯一边明令只许和喀喇沁互市,但暗中又让杨嗣昌“设法密行”,允许和土默特部(背后是后金)贸易。

前后矛盾,无疑是崇祯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虚荣心在作祟。

而此时的喀喇沁已经彻底沦为后金的附庸了,充当皇太极在前线贸易的白手套,明面上是明朝和蒙古人贸易,但每次贸易的背后,都是皇太极派人在后方,蒙古人在前台交涉罢了。

可以说,崇祯其实早就知道了,但真的没办法,宣大防线要稳住,但自己却拖欠边军的军饷,唯有贸易才能解决。

当然除了稳定宣大防线这个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归化城和张家口贸易背后的主人牵扯太多人了。

各个亲王、勋贵、高官,几乎所有的明朝达官显贵,其实都是参与其中,所谓的晋商,就是他们的白手套罢了。

一群商人,如何在一帮官僚的眼皮子底下和后金、蒙古人贸易呢?毕竟贸易可都是大宗货物,非常显眼的,谁有能力打通这些关系呢?

只有满朝勋贵文武,才有这等能力和手段,或许崇祯都派太监参与其中,比如支持开边贸易的魏国征就是崇祯的心腹太监。

所以有很多穿越文,穿越到明末必干的事就是抄晋商的家,殊不知这帮晋商的背后都是满朝勋贵,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要是真这么干,崇祯怕不是也要走一遭落水而亡的故事了。

究竟有没有所谓的八大晋商?

晋商在明末的确和后金走的有些近,但远没有后人说的那么重要,至于八大晋商的由来,或许是源于后金本身的八家商人。

自后金立国后,努尔哈赤就在赫图阿拉城南设立集市进行贸易,后来迁都辽阳后,又继续扩大了贸易规模。

至于可以参与贸易的,是由归属满洲八旗的汉人进行,商品的价格也是八旗各个牛录自行定价。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贸易本质上都是被八旗权贵垄断的,普通女真人和汉人,没有允许是不能私自贸易的。

但到了皇太极时期,因天灾人祸物资短缺,就适当放开了限制,允许普通人进行贸易,在盛京城内开设八处集市,因而有“八门之市”的称号,又八旗派出本旗人进行管理。

但此时八旗的任务是出征,自然不会让普通八旗的兵丁充当商人的角色,因而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专门负责贸易的人,这些人以汉人包衣为主,他们也有新的称号,即“八旗商人”,也有“八家商人”的称号:

至于王京贸易,不完者非彼无物可货。因我国商人托言携马交易,故意不行交市耳。欲遵前言,令八家商人同往贸易。”而前往朝鲜贸易的八家商人队伍人数,则有数百人——《清太宗实录》

而随着后金势力的拓展,八家商人的贸易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后金内部,而是涵盖塞北到朝鲜的广大区域,自然也成为皇太极时期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

草原贸易路线

当然对外贸易,自然不可避免和活动于北方的晋商接触,双方肯定会进行贸易,自然也会有交流,恰好“八家商人”有“八”,以讹传讹,有了“八大晋商”的说法。

换句话,八家商人里有晋商的人,但不能说八家商人等于八大晋商。

而清朝入关后,晋商作为最早接触的商人,且和蒙古人交易比较多,自然会得到另眼相待,充当清朝和蒙古人贸易的中间商。

8 阅读:760
评论列表
  • 2024-08-20 06:01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