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90后的抗癌日记(四十):一天能问出十万个为什么

良向抗癌人 2024-07-05 11:19:20

生病以后,因为记录「我的抗癌日记」的原因,我认识了很多的「同道中人」,又因为我在做「全职病号」,总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去倾听每一个分享者的故事。

慢慢地,我便成为了大家的「知心姐姐」,很多病号读者或身边有患癌家属的读者都爱找我唠唠嗑。

于是,我的私信日常就变成了「这样」。

1 关于身体的十万个为什么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开篇语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句话用在「抗癌」的人们身上,就变成了「都是走在抗癌这条道路上却经历着完全不同的遭遇」。

生病以前,他们是父亲是母亲,是儿子是妻子,是领导是员工。他们在乎生活,在乎收入,在乎地位与金钱。他们的工作总是做不完,孩子总是不听话,再小的事也总是没他们不行······

直到医生宣布这副身体「危机四伏暗藏杀机」,世界对他们的要求才开始改变。老公可以不需要妻子做饭;孙子也马上不需要爷爷奶奶带;父母最希望的也不是孩子功成名就,而是健康。

只可惜,一切似乎有些晚了。当身体已经被病毒入侵,预警系统便陷入一片混乱:“为什么会这样?那种情况怎么处理?这又是怎么了?······”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话,那么一千个病号绝对有不止一千零一种遭遇。从此,我的生活仿佛每天都在为一本叫做《关于癌症的十万个为什么》的书籍收集素材。

2 害怕是因为未知

早期的我,和每一个「刚入行」的人一样,一发现问题就惶恐不安,马上开始各种咨询,甚至赶紧去复查。直到后来询问多了,我总结医生的处理「方式」永远是:“正常的,先观察观察几天。”

终于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医生:“既然这些都是正常反应,能不能提前给我说一下,害我一有情况就紧张。”

医生却回答说:“首先,我是一个外科医生,我不可能你一有点问题就马上再给你做手术。其次,每一个患者所表现出来的治疗并发症都不一样,没办法给你提前说。最后就是,大部分的治疗副作用都没有很好的干预手段,全靠人体的自愈能力去克服······”

听完了医生的解释,我终于地明白了为什么每次我这么紧张医生这么淡定,因为他见得多了,而我一无所知。

就这样,我渐渐习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更习惯了那些出现又消失,消失又出现的「状况」。

3 倾听者与倾诉者

后来,我渐渐发现,病友们和我的交流,似乎也并不需要答案。

他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疑问,是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像我一样,突然成了一个「全职病号」,每天无所事事时,所谓的「询问」更像是一种倾诉。只因不可能每天拉着身边健康的家人和朋友讲自己的感受,能感同身受的病友就变成了最好的倾诉对象。

不仅能聊相同感受,更能聊相似症状,哪怕不能实际解决问题,收到一句安慰心里也会更加踏实。

就这样,我变成了病友们的「树洞」。

他们会跟我这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分享自己连父母爱人都不愿道出的心事;讲诉自己或欢乐或痛苦的各类经历;甚至是埋藏在心里多年连自己都不敢面对的秘密······

我受宠若惊,也倍感珍惜。

我经常自嘲说,自己就是一个「专业陪聊」,每天云里雾里地听着每一个人的碎碎念。当然,也记录着自己云里雾里的碎碎念。

与疾病对抗真的太苦太累了,需要倾诉,更需要倾听。

90后舌癌女孩抗癌的第四年,持续连载,·····

作者病号本人,有加必回

感恩遇见,谢谢您肯定的打赏 点赞和在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