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三国志》,经常会发现举孝廉、举茂才,被征召等词汇,其实这就是东汉的选官制度。
东汉并没有科举制度,最早的科举制度是在隋朝,是隋文帝杨坚创立的,他是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的考试,也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那么东汉朝廷也需要人来治理,他的选官制度是怎样的呢?
东汉的选官制度延续了西汉,一共有三种,察举制,征辟制,任子制。当时天下士子如果要进入仕途,最主要的方式还是察举制和征辟制,所以我们经常会看见,如果有谁要当官了,他肯定会被优先举荐为孝廉,汉家以儒学治理天下,孝廉是最基本的。
天下读书人非常多,没有考试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呢?首先要有显赫的家世,其次要找到名人点评,增加曝光率。东汉末年的曹操为了出名,就找到当时的点评大师许劭,用了各种手段逼迫许劭点评,最终获得“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也因此评价,声名大噪,不久就进入了官场。
许劭就属于那种古代的人物评论家,这是时代的产物,他首先自己是名士,声名远播之后,创办了《元旦评》,点评天下士人。许劭品德清高,他出生士族家庭,他的叔祖父是许敬,许敬的儿子许训,许训的儿子许相,都担任过三公。可是许相因为拍过宦官的马屁,所以许劭并不想和他来往,很久都不去看望他。
许劭有一个堂兄弟许靖,也是当时声名满天下的名士,同样是做着古代评论家的工作,本以为这两个品德高尚的人关系会非常好,没想到他们两兄弟关系非常糟糕,许劭动用自己关系,让许靖一直进不了仕途,只能靠替人赶马磨粮来养活自己。看来闻名天下的名士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许靖本来在汝南,东汉大乱之后,他不得不逃到西南,被刘璋征辟,进入西蜀地界。也是因为德行名声很高,先后成为巴郡太守、广汉太守、蜀郡太守。
刘备入川后,很快就因为利益关系和刘璋闹翻,刘备率兵攻打西蜀之地,没想到一直被刘璋优待的许靖竟然爬墙逃跑,根本没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大义。背主行为在东汉末年的动荡环境中,特别令那些诸侯统治者厌恶。
刘备是一位非常开明的君主,他喜欢破格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比如老将黄忠以及猛将魏延。这两人都是实打实的用军功堆积出来的爵位。像许靖这样靠点评他人出名,一遇到事情就提前背主逃跑的人,刘备非常厌恶,不想任用他。
那为何许靖最后可以当上蜀汉的司徒,官至三公呢?
原来这一切都要感谢蜀汉真正的谋士法正。刘备夺取西蜀,准备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这就需要天下人支持,更确切的说是天下士人的支持,怎样才能得到士人的认可和支持呢?最直接明了的办法就是任用名士,蜀汉名士有很多,许靖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刘备很不乐意,但是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被法正劝解了,任用许靖为左将军长史。
法正劝解时说道:天下有的是博得虚名而无真正德才之人,像许靖就是如此。然而今日主公起手开创大业,天下之人又不可能挨家挨户地去作说明,而许靖的虚名,已传播天下,如果对他不能待之以礼,天下之人则会因此说主公在轻贱贤才。所以对许靖应该敬重以待,以此昭示远近,您是在追效古代燕昭王厚待郭隗的作法。从法正劝解刘备来看,他是刘备真正的谋士。
原来古代和现代一样,有很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人,天下名士沽名钓誉者居多,像司马徽和庞德公这种隐士应该很少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