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美国为做实验,将四男四女关着生活两年,最后咋样了?

半月的天下事 2024-03-17 09:05:37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案|法拉

编辑|法拉

前言

在30多年前,美国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将四个男人和四个女人,放在同个地方生活,他们隔断了外界的一切,只能生活在特定的空间中。

原本以为这个实验能成功,这几个人能顺利了生活下去,没想到过程中却发生了诸多的变故,8个人生活了两年,就坚持不下去了,最后导致实验失败。

那这项实验是干什么的?为何需要男女搭配?这就要从80年代说起。

生物圈二号

地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一直受到我们的珍视和保护,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也日益加剧。为了模拟地球环境、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之路,一项前所未有的科学实验应运而生——生物圈2号。

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石油大亨爱德华·巴斯斥资了两亿美元,打造了一个生物圈2号。这建筑占地约13000平方米,由玻璃和钢筋混凝土构成,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人造生态系统。

生物圈2号内部模拟了五种主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热带雨林、海洋、沙漠、草原和沼泽地。每个生态系统都拥有自身独特的气候、植被、动物和微生物群落,彷佛一个独立的小世界。

除了这些生态系统外,还专门设计了人类居住区和农业种植区,为封闭系统内的研究人员提供食物、住所和所需的一切资源。

这些区域分别种植了约3800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建筑内还设有居住舱,供人进行长期生活和工作。为了实现自给自足的目标,生物圈2号采用了多种可持续能源技术。

太阳能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通过安装在建筑表面的太阳能电池板,来收集和转换太阳能为电能。同时建筑内的雨水收集系统用于储存雨水,以满足生活和灌溉需求。

建筑内的废物处理系统也经过精心设计,将人类的排泄物和其他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转化为植物的肥料,实现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而生物圈2号内的氧气,主要是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人类和动物的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则为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养分,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碳循环。

同时建筑内的气候控制系统确保了温度、湿度和气压的稳定,为生物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在准备妥当后,实验正式开始。

四男四女,同居生活

1991年,“生物圈2号”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启动,还专门挑选了四个男人和四个女人,在这个直径365英尺、容积约1.2万立方米的巨大圆顶结构内,作为居民开始了生活实验。

在实验开始时,一切似乎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他们满怀信心地进入了这个充满希望的微型世界,期待着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自给自足的梦想。但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这个看似完美的生态系统便开始出现裂痕。

原本计划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来维持氧气平衡,但人类的介入打破了这一平衡。氧气含量从23%降至19%,甚至一度跌至16%,使实验者们感到呼吸困难。无奈之下,科学家们只得向内部输送氧气,以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但紧接着水循环系统也出了故障,由于缺乏自然降雨机制,人工海水的盐分逐渐升高,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实验者们不得不处理鱼尸,以防腐烂产生的恶臭充斥整个空间。

再加上,试验场里的蜜蜂和蝴蝶离奇死亡,这也对植物的繁殖造成了严重影响,因为没有了这些昆虫的帮助,植物无法完成授粉过程,最终导致植物的大量凋亡。

随着生物种类的减少,微生物的活动却异常活跃起来。它们在分解动物尸体的过程中释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加剧了温室效应。

双层玻璃结构的生物圈2号,如同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热量不断反射回内部,导致气温持续攀升,实验者们只能缩短工作时长,以减少体力消耗。

在恶劣的环境中,实验者间的矛盾也逐渐升温,食物短缺、资源紧张,使原本和睦的集体生活变得剑拔弩张,争吵和冲突成了家常便饭,曾经的乌托邦变成了现实的“地狱”。

经过21个月的艰苦挣扎,8名实验者最终在精神和生理的双重压力下请求撤离。科学家们将他们从这个几乎无法生存的环境中解救出来,结束了这场代价昂贵的实验。

而类似的实验我国也有进行过,那我国的实验最后有没有成功呢?

“月宫一号”实验

"月宫一号"项目是一个全面模拟地外生命保障条件的生物再生系统,主要是为航天员长期远离地球时提供类地生存环境。这一系统的核心是"四生物链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类组成一个封闭的生态循环。

里面种植的植物,能通过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产生氧气,也可以作为食物,提供给人类食用。而人类和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废物,也再次被微生物和植物利用,在这个循环中,水、氧气和营养素都得到了重复利用,确保了系统的长期运转。

为了验证"月宫一号"的可行性,中国科学家开展了著名的"月宫365"实验。2017年5月,8名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分三批次进入"月宫一号"封闭生活。

他们在里面种植各种农作物,比如小麦土豆等等,还会培育黄粉虫,提供动物蛋白,利用这些微生物来处理废物。经过370天,这个极其封闭、多样化的微型生物圈成功运行,创造了世界纪录,而且参与者的身心状况良好。

在实验的最后阶段,科学家们设计了一个未预先通知的挑战,以测试参与者的适应能力和应急反应。在实验的最后五天,他们悄悄地增加了出舱的时间,这一改变是事先未被告知的。

目的是为了模拟在实际太空旅行中,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尽管这样的变化可能会对志愿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产生一定影响,但实验结果却令人鼓舞。

面对突然延长的任务,志愿者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迅速做出了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和工作负荷。尽管一开始有些参与者报告说感到不适,比如疲劳感加剧、睡眠模式受到干扰等,但他们都通过自我调节和相互支持,来克服这些困难。

实验期间的心理评估显示,尽管压力水平有所上升,但大多数人的情绪仍然保持稳定。他们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团队合作,确保了任务的顺利进行。这种心理韧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处理突发状况至关重要。

"月宫一号"不仅是中国航天技术的一大突破,也为人类在月球和火星等星球,长期驻留奠定了宝贵基础。如果能在空间站中配备像月宫一号这样的生存环境,对宇航员的生活和安全也会有保障,这也说明我国航天方面,也向前迈了一大步。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圈二号、月宫一号

中国科学网《任海:从生物圈二号的失败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必要性》

央广网《揭秘“月宫一号”内的生活:种菜养虫、上网追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