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规章制度,约束着各种人。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一些糟粕文化被人们嗤之以鼻,皇帝的丧葬制度就是其中的一种。
之所以这样说,是源于对古代墓穴的考察。研究者发现,皇帝死后,许多殉葬的嫔妃都呈双腿张开的姿势,这曾经一度让他们极其困惑。
但在了解丧葬制度之后,他们都恍然大悟。
1、命运坎坷的殉葬妃子
在中国古代,皇权可以说是不可侵犯的,它既是威严的象征也是权力的象征。而在皇帝死后,这种观念也不会消失,因此就造成古代皇帝妃子殉葬的现象,而这个现象也随着考古学家对皇帝墓葬的研究而浮出水面。
在考古过程中,他们曾不止一次的在皇帝的墓中发现妃子的残骸,不仅如此,她们的姿势也很让人奇怪——都是双腿张开的。
如此奇怪的现象让考古学家都眉头紧皱,难不成这些人生前都经历过什么不可描述的事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只能从殉葬制度入手了。
自古以来,皇帝的妃子都是一个附属性很强的群体,她们不仅要在皇帝生前对皇帝尽心侍奉,在皇帝死后,也不能逃脱陪伴。
很多人看到这就明白了。是的,大多数殉葬的妃子都并非自愿,而是被迫葬入墓中,永世陪伴皇帝的。
但也并非所有人都要去陪葬,根据当时皇帝死后的制度来说,一般都是没有子嗣,位分地位的嫔妃才会得此“殊荣”。
而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因为其他特殊原因或是皇帝要求而奉旨殉葬的。就好像明朝时宣宗死前确定殉葬名单的“七进七出”。
但这样的现象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嫔妃都是默默无闻的,因为不肯就死,负责殉葬的人就会采取包括毒酒、白绫在内的各种手段将嫔妃折磨致死。
而人在死前,如果不是心甘情愿的就死,是一定会进行挣扎的,那么在其死后双腿就会呈现一个自然打开的弧度,在多年以后被挖出自然就会呈现像前文提到的那种姿势。
殉葬制度让不少无辜的人都遭遇了莫名的残杀,手段不可谓不残忍,不可谓不是古代文化的糟粕。
随着历史的发展,虽然这种制度逐渐被废除,但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历史来由,以此铭记在糟粕文化下形成的血淋淋的教训。
2、堪称糟粕的丧葬制度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礼仪制度格外重视,就算是死后,也要保持一定的规制。皇帝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自然要保证自己死后的一些仪式感。
因此,丧葬制度就在这样的想法之下催生了出来。那为什么说它是糟粕呢?这还要从古代帝王的地位说起。
自商周以来,帝王的权利地位就是不可挑战的,为了保证自己死后的威严和与生前一致的生活,他们甚至不惜以活人为祭,以此彰显自己的重要。
在此之间,就出现了人祭、陪葬、殉葬等多种制度,其惨烈程度可以说是历史之最。
所谓人祭,就是将活人作为祭品,手段极其残暴,但在那时多用于祭祀场合,之后就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而销声匿迹了。
相比于人祭,殉葬和陪葬制度存在的时间就很长了,最早可追溯到商朝。
虽然产生时间差不多,但应用场合却不一样。商朝时的殉葬是被用于陪葬品的用处的,这是活人作为陪葬品在历史上的首次亮相。
不同于殉葬,陪葬往往是一些器物、金银财宝、牲畜,而活人陪葬属实是有些过于残忍了。
之后,可能是活人殉葬太过残忍,引起了百姓的非议,在春秋时期就短暂的衰落了。
到了秦朝,为了保证人口的劳动产出,秦始皇选择用兵马俑来代替活人殉葬,这才有了当今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在此,不得不说,秦始皇不愧为统一全国的千古大帝。
秦始皇的做法无论在当时的风评如何,但是在当前视角下,无一不是对人民生命的尊重,对人类文明的推动。
至此之后,殉葬制度似乎就这样销声匿迹了。但确实,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不一样的行事风格,从这样的角度看,殉葬制度的死灰复燃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
到明朝时期,消失很久的殉葬制度不知为何又出现在世人耳中,而这次竟然比之前还要惨烈。
那时的明朝民间,殉葬的死灰复燃就已经为人所惊愕,但还只是少数有权有势的人家,更多的还是存在于宫廷中。
自朱元璋起,就发生了多起王妃为他的儿子殉葬的事情,在百姓间颇有微词,但皇家似乎并不在乎,竟然将这一制度愈演愈烈,最后甚至发展成了完整的执行章程,受到之后几代皇帝的遵循。
这时的殉葬就是严格意义上的一种制度了,为了遵循,皇帝甚至在死前亲自拟定殉葬人选,就好像明宣宗一样。
但与之前稍显不同的是,这次的活人是陪葬品,而殉葬的往往是一些亲近的仆人和好友。看到这里,我们不禁庆幸,幸好这种糟粕文化被废除了,要不然可能都不敢交朋友了。
其实,殉葬制度发展到这里已经到头了,在之后的清朝时,皇帝就因为这种制度太过残忍,又不符合人伦纲常而彻底废除。
这个断断续续延续了几千年的糟粕制度就这样消失在人们眼中。
虽然如此,这显然无法抚慰那些无辜的亡魂。但逝者已逝,我们只有在之后,警惕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不再让悲剧重演。
同时,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也要跟随正确的观念导向,抵制恶俗、糟粕的文化,让人类的文明更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