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使然:药子之变与承和之变,助力藤原北家主导日本政坛

映天评历史 2024-04-26 21:04:52
前言

众所周知,古代日本社会的发展几乎完全依靠对中国先进文明的引进和推广。然而,这个学生态度是有,但是智慧不够,很多东西都没学明白。

以中国为友,必能实现互惠共赢;与中国为敌,结果只有死路一条。这条经过历史经验反复论证的真理它是一点儿没学懂。

古代日本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体制,天皇既是政治领袖又是宗教领袖,这也是日本皇室能维持万世一系的重要原因。

尽管二战后,裕仁天皇宣布放弃神格,成为普通人,但在日本人心目中,天皇依旧是神道教的首席大祭司,宗教领袖的身份依旧存在。

有别于宗教地位,天皇的政治领袖身份从诞生之日起,就很少能够真正行使它的至高权力。由于社会阶层固化,天皇的统治必须建立在与朝中贵族、地方豪强的互惠关系上,因此处处受制。

其实,科举取士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这会严重冲击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因而无法得到推行。天皇权力愈加衰弱的趋势自然也就无可避免。

平安时代,以藤原氏为代表的外戚势力愈加强大,并逐渐在政坛占据主导地位,而随着摄关体制的建立,天皇的政治权力完全转移到了藤原氏手中。

藤原氏自始祖藤原不比等开始,先后经历了多次起落,其四个后代所建立的家族相继登上日本政坛,但最终结果却大相径庭。

老四藤原麻吕的京家,人才凋零,是最早退出政坛的一支。

老大藤原武智麻吕的南家,在次子藤原仲麻吕时代盛极一时,后因政变失败而衰落,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老三藤原宇合的式家,在长子藤原广嗣被逼造反后,一度衰弱,后来在次子藤原良继、八子藤原百川的努力下,家族再度振兴,直到药子之变后,才逐渐淡出。

老二藤原房前的北家,在历次朝廷动荡中都做出了正确选择,始终屹立不倒,并最终建立摄关政治,带领藤原氏走向了权力之巅。

药子之变

藤原良继与藤原百川相继去世后,他们政治投资的回报由侄子藤原种继接收,成为桓武天皇最信赖的臣子,并策划主持了迁都事宜。

藤原药子的父亲便是藤原种继,在父亲因公殉职后(因谋划迁都遭到保守势力暗杀),她受到了天皇的优待,成为太子的东宫宣旨(女官名)。

藤原药子的老公是堂兄弟藤原绳主,二人的女儿嫁给了桓武天皇的皇太子安殿亲王(藤原氏血脉,母亲是藤原良继之女,藤原药子的姑姑),当了岳母的藤原药子在后宫未能恪守妇道,与女婿产生了不伦的感情(关系混乱的令人三观尽毁!)。

桓武天皇闻知此事,直接将药子逐出宫门(若非看在他死去的爹的面子上,估计就直接弄死了),可把太子给伤心坏了。

好在是没几年,桓武天皇就病逝了,公元806年,皇太子安殿亲王即位,是为平城天皇,随即便急不可耐地将自己的爱人接回宫中,任尚侍,成为后宫女官之首。为了内外呼应,药子通过枕边风将自己的兄长藤原仲成提拔为中纳言。

兄妹俩得瑟了没几年,平成天皇就病倒了,感觉时日无多,于是在公元809年宣布退位,由自己的亲弟弟嵯峨天皇继位,同样是藤原氏血脉。

当了太上皇后,平城上皇令藤原仲成于故都平城京修建宫殿,并于第二年搬家,准备在那里等待生命的终结。

然而命运就是这么喜欢捉弄人,搬家不久,平城上皇的病竟然痊愈了。这就很尴尬了,不到四十岁的年纪,当个太上皇,未免太亏了些。

藤原药子本就心有不甘,眼见机会再次降临,便开始了不断地PUA,终于让平城上皇坚定了复辟的决心。

朝中众臣看到上皇有夺权的意思,于是便各自盘算了起来,很快便分成了两派,形成了两个中央,朝政乱作一团。

公元810年,平城上皇荒唐的复辟行动被嵯峨天皇粉碎,无路可走的平城上皇被迫出家(待遇从优),藤原仲成被斩杀,藤原药子服毒自尽,(平城上皇之子)皇太子高岳亲王被废黜。

药子之乱后,藤原式家遭受重创,逐渐淡出政坛。藤原北家继之而起,嫡流藤原冬嗣备受信任,仕途平步青云,成为继藤原永手之后,北家的又一得力干将,为家族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插曲

嵯峨天皇本人精力旺盛,后宫庞大(28个),子女众多(50个)。一旦这些孩子将来开枝散叶,那对本就压力山大的国家财政而言不啻于一场灾难。

中国子女最多的皇帝据说是宋徽宗赵佶,就是那个宠信蔡京、高俅,坑死梁山好汉的艺术家,他有32个儿子和34个女儿。不怪乎北宋最后被金国所灭,这货压根不好好工作嘛!成天就知道在床上耕耘,稍微有点时间,还要挥毫泼墨,哪有精力治国。

于是,嵯峨天皇决定推翻祖制(天皇子嗣五世之后自动降为臣籍),立即赐姓臣籍下降。参照中国史书中与朕同源,可为源氏的一条史料,给自己的子女赐姓源氏。先后有17位皇子,15位皇女,共计32人受赐源氏,降为臣籍,此为日本源氏之始,后世称之为嵯峨源氏。

据说嵯峨源氏就是源氏物语的那个源氏,此后日本历史上又有二十位天皇效仿此举,于是便形成了二十一流源氏。名气最大的源赖朝属于清和源氏,也是后来成分最复杂的源氏。

承和之变

药子之变后,太子被废,关于新任太子的选择成了大难题。嵯峨天皇反复思量后,为了皇权平稳过渡,还是没敢立自己的儿子,而是强迫异母弟大伴亲王(要求降下臣籍被拒绝)做了皇太子。

公元823年,嵯峨天皇在平城上皇还活着的情况下,选择退位,由异母弟大伴亲王继位,是为淳和天皇。

藤原冬嗣对此极力反对,两个上皇一个天皇同时存在,本就极为荒唐,而且于国家财政而言又多了一笔巨大支出。但嵯峨天皇一意孤行,谁也拦不住。

淳和天皇继位后,比较懂事,果断册立嵯峨天皇的嫡子正良亲王为皇太子,并继续重用藤原冬嗣。

公元825年,藤原冬嗣被任命为左大臣,权倾朝野。

为保持藤原氏优良传统,藤原冬嗣与嵯峨天皇联姻,其女儿藤原顺子嫁与正良亲王为妃,其次子藤原良房娶了嵯峨天皇之女为妻。

公元826年,藤原冬嗣去世,享年52岁,其子藤原良房秉承父志,开始其政治生涯。

公元833年,淳和天皇退位,与嵯峨上皇一起当了太上皇。正良亲王即位为仁明天皇,随即投桃报李,册立淳和上皇之子恒贞亲王为皇太子,两家轮着来。这套体制,倒也让日本政坛维持了近三十年的稳定,这在此前是极为难得的。

当然,这种稳定也只是流于表面,毕竟权力的欲望是难以抗拒的,只有打破平衡,想上位的人才有登顶的机会,就比如实力愈加强大的藤原良房。

嵯峨上皇与皇太后橘嘉智子(藤原良房的舅妈是橘嘉智子的姐妹)对藤原良房极其信赖,而藤原良房的妹妹藤原顺子是仁明天皇的女御(仅次于皇后或中宫,地位较高,仁明天皇未立后,所以藤原顺子相当于皇后),还生下了第一皇子道康亲王,所以拥立大外甥继位便是藤原良房最大的政治目标。

皇太子恒贞亲王在察觉此事后,异常惊恐,他可没有藤原氏这样强大的母族支持,将来的皇位争夺他万难取胜,为求活命,他多次向天皇及上皇请辞,但都遭到拒绝。

公元840年,淳和上皇去世,终结了一帝两太上的政治格局。

公元842年,嵯峨上皇病重,老家伙即将离世,各方势力再也按捺不住,开始蠢蠢欲动。

皇太子恒贞亲王或是为求自保,或是以退为进,总之他想逃离京都,前往东国地区。皇太后橘嘉智子最先得到消息,并与藤原良房一番密谋,达成一致,然后上奏给了仁明天皇。

不久,嵯峨上皇病逝。仁明天皇在藤原良房的帮助下,率先发难,将恒贞亲王一党一举擒获。

之后,便是一番政治大清洗,藤原良房的政敌大部分被肃清,包括本家的大纳言藤原爱发、藤原式家的中纳言藤原吉野,藤原式家历经多次政治清洗,再也无力为继,退出政坛。

恒贞亲王御下不严,承担连带责任,废黜太子之位。

事实真相如何,如今无从知晓,不过也不重要,结果最重要。

事后,藤原良房升任大纳言,执掌朝政,自此确立了藤原北家在日本政坛的主导地位。

道康亲王被立为皇太子。

因当年的年号为承和,故称之为承和之变。

未完待续……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