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治世、法安邦、道养生、佛劝善,治国安邦、修心养生各有裨益

沉淀的过去 2024-06-05 10:08:40

法家哲学是秦朝的官方哲学,实践证明,纯任法家,可以帮助皇帝打天下,却不能帮助皇帝治天下。

汉初,面对国家残破、民生凋弊局面,刘邦、吕后、文帝、景帝汲取秦朝实行极端法治主义和求治太急,导致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采用黄老之术,以道为主,以法为辅,道法融合,实行“无为而治”的国策,与民休息,使国力迅速提升,但也造成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弊端。

汉武帝时经过文景之治,人民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但社会思想趋于多元、人们不知所守,诸侯国坐大、有与中央分庭抗礼之势,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遂毅然改弦更张,抛弃黄老哲学,权衡儒、道、墨、法,选择了儒家作为官方哲学和主流意识形态,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即经学,有利于维护皇权和国家“大一统”,但也限制了学术的发展。在汉代,儒学虽没有成为神学的婢女,却不幸成了皇权的婢女,故司马迁读汉武帝功令废书而叹。

经学家深知约束皇权不被滥用,是最有效地维护皇权,遂企图以天人感应之说约束皇权。

董仲舒宣称,皇帝受命于天,“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道出了天命不可违和皇帝执政的合法性、必然性,这话皇帝愿意听,也可以麻痹臣工子民。但董仲舒以上天压皇帝,皇帝逆反,同时,儒教有神学倾向但毕竟不是宗教,缺少可依托的宗教组织,万民心中也没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主、天帝,故董仲舒以上天制约皇权的企图不可能成功。

公元前135年,皇家祭祖的长陵高园殿、辽东高庙失火,信奉天人感应的董仲舒认为这是上天对朝政发出的谴告,是对武帝滥杀骨肉大臣的惩戒。他不顾重病在身,连夜起草奏章,准备上奏朝廷,武帝看到奏章后,勃然大怒,要处他以死罪,幸亏他的学生吕不舒等人苦苦为他求情,才免于一死。

汉武帝并未醉心于以儒治国,而是阳儒阴法,治国以霸王道杂之。

大汉覆亡,“天”已坍塌,天命观和天人感应说受到了挑战,依附于上天和皇权的儒学被人冷落。

魏晋时中国哲学开始由天上回到人间,淡化政治色彩,寻找精神生活的支柱,于是玄学应运而生,变外在的天人合一为内在的天人合一,易政治哲学为人生哲学。然而,所谓的人生哲学,只是官生哲学、士人哲学,有些哲学实践还有违于社会心理和价值观,缺少社会大众认同,尤其是玄学无本体的超越,无法建构精神世界,安顿灵魂和精神,故“玄学犹如一道慧星划破漫漫夜空,旋即离场,不得不让位擅长讲超越的佛教”。

佛教从印度引进至中国,经过佛教本土化的整理、损益,并架桥造船使此岸彼岸联结为一个整体,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此岸彼岸说和人生哲学,适应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弃恶从善的心理。

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后,改变了中国本土宗教不发达的状况。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也是此岸彼岸说,不过道教理论强调的是,从人世到仙世,需要修炼,方能由凡人羽化成仙。这种神仙带有修炼者鲜明的个性,神仙施惠苦难百姓,惩恶扬善,为人津津乐道。道教的出现,使中国文学更加多彩多姿。

儒、释、道三教并立于大唐。李世民重振经学学统,先后诏令颜师古、孔颖达与诸儒考订儒家经典,作为恢复开科取士的官方教材,遂“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成就了贞观之治。但李世民并未独尊儒术,搞文化提纯,而是三教并存,且注意扬弃外来宗教,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不断为中国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从而打造了当时为世界其他各民族所景仰的顶级文明。

武则天登基,厌恶儒家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佛教的复兴提供了难得机遇。她下令全国广修寺庙,一些寺庙仿造皇宫制式,金碧辉煌。她用自己的胭脂钱修建洛阳石刻,其中卢舍那佛的造像最大,照着武则天的面容塑造。武则天还邀请佛教各派实际创始人到宫廷讲学。

唐高宗、唐玄宗等唐朝皇帝,认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名叫李耳,与李姓皇帝同宗,因此,对优待道家道教。唐高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加尊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和“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其地位远高于素王孔子。但道家对政治的影响不大,只是在养生领域占优势。

北宋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出现了重要变革,形成了理学这一独特的哲学体系。理学强调直观天性和内心体验,注重道德伦理与宇宙本体的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明朝朱子理学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正学之后,理成为似是而非的东西,其性质迅速趋向于凝固停滞,朱子理学已经丧失了塑造人格的功能,只是形式上得以传授而已。王阳明通过悟道,深觉理学之“此心此理,未有凑泊吻合之处”,于是,深刻反思而寻找摆脱之道,终至于发扬独自之学风,形成心学。

心学认为,良知乃是人人具有的是非之心,自念虑之微,至喜怒好恶视听言动之发作、纲常伦理礼乐刑政之实践、天地万物古今事变之散殊,判断其是非的能力皆明白具足于良知中。凡愚不肖无所不为,乃是由于自欺其是非之心而不遵照执行。圣人之正心、修身,明明德于天下,乃是由此是非之心,而学者做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工夫,亦是由此是非之心,只是扩充本然之善而已。故而讲学之际常以良知为言,正是为了告诉学者应当从何用力。

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其次是法家。任何标榜以儒治国的朝代,其实质无不是阳儒阴法、外儒内法,因为德润人心,法安天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秦始皇是法家思想的践行者,孔夫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二者是中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前者奠定了中国制度的基石,后者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主调。甚至有人说,中国历史就是秦始皇和孔夫子的历史。

统一中国是秦始皇的伟大历史功绩,秦朝以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郡县制、法治化为基本特征,开启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连续发展的新征程,所谓“两千年之政,秦政也”,所谓“百代皆行秦政法”,是中国两千多年“一贯制”的历史观感。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夫子成为素王先师,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调,一直极大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精神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2 阅读:20